刘莉莉
摘 要: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至今,幼儿教育体制日渐创新优化,被大众群体和社会广泛关注。幼儿园教学游戏是游戏教学的主要方法,深度教学要素是其精神内核,基础性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文章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精神内核与实现渠道加以详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精神内核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123-02
一、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精神内核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上,合理进行游戏活动融入,为广大幼儿创建优质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保障游戏活动和教学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游戏贯穿教育始终,在提升幼儿群体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其爱上游戏和学习,强化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游戏和教学密不可分,幼儿教师要重视游戏教学目标和教学针对性,透彻了解游戏化本质,挣脱传统教学理念和思想的束缚,摒弃单一化教学渠道,从而获得优质学习成效。幼儿游戏化教育涵盖了幼儿主体性发展内容和幼儿差异性内容以及幼儿游戏性体验内容等。
关于外部条件特征方面,幼儿自主进行游戏主题选择和活动方法自行决定最为重要,教师一定要满足幼儿发展现状进行游戏教学活动组织,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有序实施。
从本质上来说,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凭借游戏使幼儿获得更好更优的游戏体验和学习体验。教学活动阶段,幼儿个体发展必定是主要目标,幼儿教育目的也是如此。针对幼儿教育,我们不能将单方面发展视为侧重点,而是要对幼儿知识、技能、素养加以综合培育,实现幼儿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成功的幼儿游戏化教学组织,可以使幼儿们在游戏、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提升他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在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幼儿的思维也被拓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幼儿主体地位,也没有正视幼儿心智发展特点和个性等,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目标是提升幼儿群体应试能力,未能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教育原则,缺少了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枯燥老套的教学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且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阻碍幼儿发展。幼儿游戏化教学在课程中适時融入游戏学习手段,从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综合发展和完善幼儿个性。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不力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阶段,教师主导课堂,在课堂上虽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但是游戏指导阶段随意性现象突出。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成了游戏指挥人员,而不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不能良好地把握游戏进程,也拿捏不好教学重点,造成幼儿群体学习兴趣低下、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学模式趋于表面化
很多幼儿园教师进行游戏化教学时,会将此种方法作为凝聚学生注意力的主要方法,此种观念和思想较为单一,所以游戏教学就变成走程序。课堂上,教师对幼儿进行固定的角色和语言设置,动作固化老套,教学过于模式化,此时就很难挖掘幼儿本体潜能。有的教师意识紊乱,将游戏和自由活动混为一谈,让幼儿自由玩耍,失去了游戏教学的意义,过于自由化必然适得其反,教学质量和效率双向降低。
三、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实现渠道分析
(一)教学思想创新
在教育体制不断整改和优化的今天,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成效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换个角度而言,教师的教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教学健康发展前景。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之下,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意识,在课堂上进行师生角色转换,从之前的课堂主导者慢慢转变成活动参与者,坚持以生为本指导原则,之后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障幼儿游戏化教学有条不紊地执行。
教学转化为游戏是主要办法,主要是指按照幼儿教育要求和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等,将上述要素合理融入教学环节中,使幼儿变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转化为游戏,要求教师一改之前的沉闷课堂,营造较为宽松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变枯燥知识趣味化,构建受幼儿群体青睐的有效活动,让幼儿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转化为游戏,对传统幼儿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和批判,优化了老旧式幼儿园单一化教学方法,为幼儿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取知识,达成预期教育目标。教学转化为游戏阶段,需要维持平等师生关系,教师和幼儿间进行和谐沟通和交流。师生均是平等人格的独立个体,在教学转化为游戏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坚持平等对话原则,师生间要相互打开心扉,积极有效地进行体验分享和情感交流。
(二)教学结构优化
深度领会幼儿游戏化策略的内涵,积极优化教学结构。幼儿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一定要在保障幼儿正常游戏活动基础上加以操作,而后添加能够满足幼儿活动需求的游戏项目类型。所以说,需要对幼儿课程进行细致划分,以基础课程和兴趣课程以及生活课程等为主。基础课程方面,要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兴趣课程方面,涵盖了绘画和舞蹈以及钢琴、乐器等课程,主要以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为主;生活课程方面,比如穿衣和吃饭以及劳动、内务整理等都是重中之重,这些要素均和幼儿生活密切关联。基础性教学目标就是循序渐进地提升幼儿自立能力;互动课程主要是以节日活动和娱乐活动组织为主,旨在综合提升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幼儿综合素质。
(三)教师素质提升
为了达到幼儿游戏化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及时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等,这与最终教学成效挂钩。幼儿园一方需要定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对教师进行诸多新型教学理念渗透,鼓励教师在业余时间多学习与游戏化教学有关的知识,由浅入深地强化本体教学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提升自己的学历,通过进修来充实修养和学习,从而更好地为幼儿服务。
幼儿教育的领头人必定是幼儿教师,教育重点也是幼儿教师,所以幼儿园需要给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和场地,多提供学习机会,与“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相契合,让教师真正“走出去”,不断获取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案和游戏教学思想,培养精英教师团队,在强劲师资力量支持下,幼儿游戏化教学必定会迈向崭新的台阶。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不能忘记创新,拓展教师思维,按照幼儿年龄和特点以及幼儿园内部设施条件等,构建符合幼儿园和学生特点与现状的特色游戏类型,以吸引幼儿注意力。例如,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认识了很多小动物,我们可以组织“狼来了”的游戏。找一位幼儿扮演狼,到讲台背对同学们,其他幼儿轮流发出各类小动物的声音,“狼”转身后大家静止不动,“狼”通过叫声辨别同学声音,猜对即获胜。在游戏进行中,教师按照实际情况加以操作,幼儿们的认识对象不同,教师便可换成“老虎来了”“熊来了”等游戏,这便是教师的创新教育。
(四)恰到好处的户外教学
传统幼儿教学模式中,游戏活动组织均在园内展开。而在幼儿游戏化教学中,可适当放松教学环境,防止硬性约束。单一化的园内教育无法面面俱到,要适当创新,创新为家庭式游戏化教学和社会式游戏化教学,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回归家庭和社会之中,在家长和教师的正规引导下,在游戏中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换个角度而言,可按照具体情况进行游戏教学模式开展,通过此种形式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对社会基本认知能力。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家长陪同孩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一起画一幅画、一起为娃娃制作服装、废弃物品的手工制作等。在社会游戏化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比如,种下一棵小樹、母亲节前夕“孵鸡蛋”来体会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通过多样化户外教学模式的开展,之后将其融入游戏阶段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教与学相融,让幼儿们在进行游戏的同时学到知识,从而回归到园内和班级内,也能更好地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
(五)教学情境创设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主阵地,所以幼儿园需要进行优质游戏环境创设,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且乐意在幼儿园中游戏。教师随之在游戏环境中进行教育,不断强化教育能效和培养力度。幼儿园要合理且科学地进行游戏环境构建,通过绘画区和表演区等游戏区域设置,使幼儿在多样化区域中筛选自己喜欢的区域来进行游戏,目的是优良培育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对其人格健全和个性发展大有裨益。
绘画区的游戏教学设置,幼儿们可使用不同类型的颜料和画笔等,在纸上画出想象场景,提升幼儿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幼儿学会表达情感。与此同时,教师透过作品可了解幼儿的内心。表演区内的教学情境创设,即教师可让幼儿按照喜好进行服装搭配及选择,通过造型后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教师、医生、警察等,可按照不同衣服认识不同颜色。教师还可以要求幼儿说出不同职业的话语,这样可慢慢提升幼儿本体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结语
教师在进行幼儿游戏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思想不动摇,将幼儿视为教学主体和课堂的主人,赋予幼儿主动性,使其能够自由选择游戏模式和游戏素材。游戏化教学最为重要的就是趣味性,只有保持趣味性和娱乐性,教学才会变得愈加高效和轻松。我们可通过教学思想创新、教学结构优化、教师素质提升、教学区域延伸、教学情境创设等,从根本上挖掘幼儿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幼儿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稳步攀升,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心湄.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游戏化的指导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35.
[2]王晓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策略浅析[J].情感读本,2017(18):32.
[3]葛 巾.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上旬刊),2017(12):473.
[4]谭满英.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16-17.
[5]侯梦莎.音乐的天堂,孩子的梦想——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初探[J].新课程(上旬刊),20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