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钦
摘 要:在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经验中,教师发现一些身体素质或者心理素质比较薄弱的学生很难融入体育课堂中,逐渐成了课堂中的“弱势群体”。文章探讨如何让“弱势群体”有效参与体育课堂活动,让其分享体育课堂的乐趣。针对这部分群体,教师先可以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其对体育的兴趣度,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最后教师需优化课堂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以逐步提升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自信。
关键词:小学体育;弱势群体;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110-02
在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积极主动完成教师下达的体育训练任务,但也有极少数学生喜欢默默待在角落里面,不愿意参与到群体活动中,这些学生则是体育课堂中的“弱势群体”。本着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体育教师要研究他们,让他们明白体育重要性。
通过调查分析,教师发现这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体育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身体素质比较差,没有擅长或者喜爱的体育运动。比如在篮球课堂中,班级里有几个个头比较矮和体型比较胖的学生始终不愿意加入其他学生组织的篮球比赛中。二是心理素质不高,对自己的体育运动能力缺乏自信,害怕体育竞争,担心没发挥好会丢了自己的面子。针对以上两种类型的体育“弱势群体”,教师需要从体育兴趣培养、体育素质提高等多方面来帮助他们增强体魄,改变他们对体育课程的传统观念,让其尽快融入体育课堂中,感受到体育课堂活动的乐趣。
一、以兴趣培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对体育兴趣不高是许多学生不愿意融入体育课堂的首要原因,出现该情况主要是因为在传统体育课堂中,教师喜欢以理论讲解配套实践练习的方式来完成某个体育动作的授课。领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易记住教师讲解的要点,也能够很快进入练习状态中;领悟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难以融入课堂氛围中,只感觉体育课程枯燥乏味,从而选择远离课堂。针对这部分领悟能力偏弱的群体,教师可以以游戏化的方式将复杂的动作要点融入故事情境中,先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之中,之后通过游戏让其体会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从而让其逐步掌握知识点。
例如,在立定跳远的学习中,经过教师的讲解,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立定跳远的技巧,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始终无法达到教师所设定的目标,原因在于未掌握跳远时腿部、脚部以及手的要点动作。许多教师此时会再次为这些学生纠正错误动作,还有些教师会批评学生的错误动作,这些教育方式都无法加深学生对标准动作的印象,甚至还可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尽快理解立定跳远的要点,一些教师引入了游戏化的情境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游戏化场景中自己探索。
师:今天我们来到大森林中和动物朋友们一起参加它們举办的运动会,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头套,上面代表着不同的小动物,大家看看都有哪些?
生:兔子、青蛙、袋鼠、跳蚤……
师:大家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生:它们都是双脚跳的动物。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比赛跳远。每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套,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接力跳远,注意一定是要以立定跳远的方式到达终点。
在进行过一轮比赛之后,许多学生暴露出了动作不规范的缺点,此时教师又继续引导。
师:大家有没有总结出来那些跳得比较远的同学,是什么动作呢?
生:他们在起跳之前腿先微微弯了一下。
生:他们手臂是随着跳跃动作摆动的。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呢?大家可以想想青蛙是怎么跳的?
生:对了,他们的腿要用力地蹬地面,这样就可以跳很远了。
师:既然这样,我们不妨再试试吧!
经过教师的点拨,许多学生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也发现了自己动作的错误之处,并且能够主动模仿其他同学正确的动作,因而立定跳远的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在该教学中,教师先以游戏化的模式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平时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也被新颖的游戏内容和规则吸引。在游戏模式中,许多学生的错误动作逐渐暴露出来,这也为教师指出了下一步教学的重点。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些学生的错误之处,而是以讨论的方式来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亲身体验寻找问题所在。这让学生更能够领悟教师所讲的要点,感受到体育课堂的乐趣。
二、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点,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强调教师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特点、心理特征以及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班级内学生共同进步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因而体育能力也有差异。若此时教师采用无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每位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以胸前传球为例,班级中个头较高、力量较强且有打篮球经验的学生能够完成较远距离的传球,而个头较矮、体质较弱且缺乏打篮球经验的学生则很难完成远距离传球训练。如果一味强求这两类学生必须达到相同的传球标准,无疑,对后者来说很不公平,甚至会打击他们篮球学习的自信心,这并不是体育教学的初衷。因而教师在课堂中应围绕“因材施教”的理念,为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耐久跑训练中,教师发现有部分学生心肺能力、肌肉耐力都比较弱,很难坚持长距离的跑步训练,因而在耐力跑时都喜欢躲在角落里“偷懒”,将体育课堂变为了休闲课程。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先为他们讲解耐久跑的动作要点,并且以逐一辅导的方式指出他们动作不规范的地方,使每位学生都能做到动作标准。随后,教师以小测试的方式让这些学生匀速跑,直到自己力量耗尽了才可以停下,并记录下每位学生的用时,以衡量这些学生的肌肉耐力和心肺能力。在对学生体育现有能力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教师再按照能力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2~4人不等,让每组成员以接力的方式共同完成800米的长跑训练,以减轻个人独自完成800米长跑训练的负担。
在该教学中,教师考虑到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不同,部分学生无法完成800米的长跑训练,而对学生进行了课前测试,以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原先800米的长跑任务分配给几个学生,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讲解的长跑动作要领,同时让学生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运动量限度内完成动作训练,这样动作不会因为学生体力耗尽而变形,又达到了体育训练的效果。经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这部分学生都愿意参与课堂训练,同时逐渐找回了自己体育能力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几节课训练之后,学生们的耐久跑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此时教师需要改变原本的教学目标,为他们设定更高难度的目标,以达到增强学生体魄的教学效果。
三、以合理评价为关键点,逐渐提升学生的体育自信
新课标针对体育课程制定了相应的目标体系,但并不提倡完全依照新课标中的目标体系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做出评价。课堂评价是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其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肯定评价,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应该继续坚持;通过教师的否定性评价,了解自身努力程度的不足,还需要继续努力。因而原则上,只要学生们都努力学习了体育技能,坚持各项技能的训练,教师就不应给出“不及格”或者“差”的评价。实践中,部分教师喜欢完全依照新课标中的目标体系评价学生,因而体育课堂中的“弱势群体”很容易得到“不及格”的评价,从而丧失对体育的信心。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师在评价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对评价目标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以保障评价的公平性与全面性。
例如,以耐久跑的课堂评价为例,教师为学生作出的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目标完成度、课堂情感体现、思维状态表现、师生关系。正常的评判标准下,目标完成度占55%,其余三项各占15%。而对“弱势群体”的课堂评价,教师将目标完成度降为40%,其余三项各占20%。从每个评价标准内容來看,难度标准也稍作调整,以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以下为耐久跑课程的具体评价内容:
目标完成度:学生通过耐久跑训练,在原有的耐力基础和心肺功能上都有所提升,至少完成400米的耐力跑(正常情况800米)。通过耐久跑训练,学生能掌握耐久跑的标准动作,学会调整呼吸、把控节奏,课堂目标基本完成。
课堂情感体现:在课堂中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课堂气氛良好。
思维状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回答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能够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善于发现错误动作并且及时纠正。
师生关系:能够听从教师的课堂安排,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民主平等。
在调整评价标准之后,教师对“弱势群体”的目标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整,适当降低了目标完成度在课堂评分标准中所占的比重。这样可以使体育能力素质偏低的学生知道,只要在课堂中努力表现,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升自我,就可以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重新培养体育课堂中“弱势群体”对体育的自信,逐步提高其体育水平。
综上所述,体育能力较弱或者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往往欠佳,体育水平迟迟无法提高,久而久之则丧失了对体育的兴趣。对此,教师需要更加关注班级中的这些“弱势群体”,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为重要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以逐步帮助这部分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提升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章 茹.比赛教学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法在高校排球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7,23(6):124-127.
[2]武星亮.关于方法和教学方法概念的厘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4):3-5.
[3]王玉荣.快乐体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探讨[J].学周刊,2016,20(20):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