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扮靓作文

2019-11-02 02:29王梅
赢未来 2019年6期
关键词:诗歌

王梅

摘要: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里的“文”即文采。优美的语言毫无疑问是文中的一道风景。然而在作文中,语言表达往往存在着词汇贫乏、句不达意、平淡乏味等问题。如果将诗信手拈入于文又恰到好处,为其文却也增添了华美的文采,增强了表达的效果,深受读者的喜爱。通过“用诗造句”——“引诗入文”——“改诗入文”——“写诗入文”四个步骤,可使文章文辞优美,摇曳多姿。

关键词:诗歌;用诗造句;引诗入文;改诗入文;写诗入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激趣阶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那么学习效果就好多了。为此,我尽我的可能翻阅资料,收集了十篇“引诗人文”的典范文章(包括高考中考满分作文),自己用电脑敲出来分发给学生,叫他们对文章进行总结,最后得出共性——“引诗人文”。我对“引诗人文”作文进行仔细分析和中高考评价:古诗词功底深厚,引用恰如其分,语言文采飞扬,自然是优秀文章。听后,我的学生跃跃欲似,有的学生面露愁容……学生兴趣起来了。

2 积累阶段

“引诗人文”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占有大量的古诗词。有道是“腹有诗文气自华”,要想“文”有诗句,先得“腹有诗文”。虽然诗是浩瀚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就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来看,数量还远远不够。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总计90余首,涉及诗人仅21人,载体有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学生学得少,背得少,古诗词的知识浅薄;而教师也囿于教材和课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上详尽地教学过多的古诗词。于是局限了学生古诗词的文化意蕴和广博的视野。为了缓解这一“无米下锅”的矛盾,我积极利用开展多种语文活动来弥补,将语文课延伸到课外,成为培养学生阅读的好途径,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只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每节课前三分钟轮流由一学生讲析一首诗;

(2)教学的2个班分组,换班诵诗比赛;

(3) 45分组默写名诗名句(情境填空)比赛

3 运用阶段

学以致用,“引诗人文”是语文活动的目的,我分四步进行训练:

3.1“用诗造句”

在“积累阶段”实际上就开始了,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名诗句,先略作分析后让学生“用诗造句”。不当作作业,仅作为活动开展。这样许多学生反而主动拿上自己造的句子到办公室与我“商量”,同学生之间常聚在一起“切磋”,并不时因听到“佳句”而发出欢呼声。

3.2“引诗入文”

在作文训练时,我指导学生再次读十篇论文,并要求学生注意:勿为“引诗人文”而滥引,并介绍了一些方法给学生:

3.2.1 直接引用为文章标题——一一枝红杏出墙来

隽永的古诗文名句为题,能使文章神采奕奕,魅力四射,给人一种“红杏出墙”的感觉,从而获得读者的青睐。如《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通讯,大小标题全引用古诗词名句:“映日荷花别样红——**县经济与社会发展记实”(大标题),<问渠那得清如许》(小标题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小标题二)、《小荷才露尖尖角》(小标题三)、《日出江花红胜火》(小标题四)。作者巧用唐宋名家诗词作标题,给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

3.2.2 用于开篇——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一学生习作《生命的颜色》是这样的开头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照生命的着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开阔;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作者引用李清照、苏轼两位宋代词人笔下的名句,形象而凝炼地告诉我们迥然不同的人生路。

3.2.3 用于結尾——回眸一笑百媚生

如一学生在《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结尾这样写道: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风景这边独好”的自信。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洒脱。

3.3“改诗入文”

它是“化诗如文”的升华。根据内容表述的需要,对原诗做些改动,表达效果更佳。如有学生写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有的同学上课时睡觉,改“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为“暖风熏得学子醉,欲把教室当寝室”;有学生提倡节约用钱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谁知手中钱,分分皆辛苦”,有学生针砭时下的“麻将热”改《春晓》为“春眠不觉晓,处处灯光照。夜来麻将声,输赢知多少”;有学生发誓要考上北大,改“余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为“余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北大不肯休“有学生对作业过多的反抗改《明日诗》为“作业复作业,作业何其多。

3.4“写诗入文”

它又是“改诗人文”的升华。青春是诗,燃烧生命的激情,塑造健康的人格,不可无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词积累了自然会写,“写诗人文”更显文学功底之深。如有学生对初三生活的描述“试卷通天飞,书本满地队。老师后面催,时间勿乱挥”。这就很不错。

参考文献

[1]许政,初中写作羊皮卷[M].广东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2]徐道生,王凯.《三峡》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 9):34-35.

猜你喜欢
诗歌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