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与低音笛如何服务好现代民族管弦乐

2019-11-01 08:17董心悦
北方音乐 2019年18期
关键词:编钟

【摘要】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诞生发展到当今规模,凝聚了许多求索者的心血。使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焕发新生,是从事民族音乐专业乃至各类音乐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他们对各种乐器组合时的配器技术进行着大量实践与深入探索,创作了丰富的作品。事实上,我国在两千多年前礼乐制度与文化背景下,精美的乐器和恢宏的乐队就能够代表民族器乐的演奏成就,也反映了古代音乐文化及音律学的发达程度。本文将从现代管弦乐角度来尝试分析低音笛与编钟的优势以及如何服务好现代民族管弦乐并发挥出最佳功效。

【关键词】编钟;低音笛;民族管弦乐

【中图分类号】J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民族管弦乐的发展综述

我国的民族管弦乐队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族器乐演奏受西方思想文化和西方交响乐队影响的体现。据了解,这方面最早的实践,大概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吴伯超的《蜻蜓点水》和谭小麟的《子夜吟》(吴、谭都曾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如今,全国很多地方都已建立了包含弓弦乐声部、弹拨乐声部、吹管乐声部以及打击乐声部在内的具有完整声部体系的民族管弦乐队,对我国传统民族器乐演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的差异,时至今日,我国民族管弦乐队与交响乐队相比,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具有金属声的乐器的缺乏致使民族乐团在演奏中难以形成恢弘的气势;再比如吹管声部特别是竹笛声部一直以来都缺乏低音和倍低音的音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品的创作与演绎;另外,由于传统民族乐器本身的音乐性能,我国的民族管弦乐队在实践中一直缺乏柔和的音效。

二、编钟与低音笛概述

(一)编钟,古代大型打击乐器

编钟文化源远流长,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以及人文始祖等都曾被奉为编钟的发明人。编钟在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为主体的器乐体系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在祭祀、燕飨等宫廷和贵族的音乐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湖北是楚文化的兴盛之地,楚人喜好钟乐,所谓“尚钟之风,于楚为烈”。笔者在荆楚文化之地学习、工作多年,随着自身音乐眼界的开阔和学习过程中舞台实践的积累,对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曾侯乙编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学者E.G.Mclian在《曾侯乙青铜编钟——巴比伦的生物物理学在中国》一文中写道,曾侯乙编钟“超过了我们迄今对古代音乐世界的一切猜想。……在哲学——音乐学上所获得的成就,都使我们高度钦佩。”

(二)竹笛,具有几千年流传历史的民族乐器

因形制简便、表现力丰富以及演奏技巧独特等特征,竹笛在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早在先秦时期,竹制的横吹乐器就已经存在并广泛应用于各种音乐形式中。传统的中国竹笛在历史上,特别是在宋元以后戏曲盛行的环境和氛围下,成为了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从其服务戏曲类型的不同,传统竹笛主要被分为梆笛和曲笛两种。无论梆笛还是曲笛的音区,基本都集中在五线谱的高音谱表上,缺乏低音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竹笛的情感表达功能和作品创作,也难以适应民族管弦乐队不断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笛子演奏家都在竹笛音域向低音拓展的问题上进行了探索,俞逊发、詹永明等演奏了《秋湖月夜》《断桥相会》等乐曲后,大G调低音笛开始流行。大G调笛的音区为G调梆笛的低八度,因管身加长,为了能使手腕在演奏时放松下来,需在传统竹笛形制上增加一个由小指启闭的第一孔。由于大G调笛管径加长和加粗,其音色浑厚、柔和,更利于表达抒情含蓄、深沉的音乐思想感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笛子音区在大G调的基础上扩展到了曲笛D或C 的低八度,并通过詹永明、蒋国基演奏的《灵隐钟声》及戴亚演奏的《箛》逐步为大家所熟悉。二十九十年代,笛子的音区进一步扩展到大G大A的低八度。这些倍低音竹笛的前景十分广阔,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且音区主要在中低音谱表上,因此,能为解决竹笛在民族乐队中缺乏低音、倍低音音域的问题做出贡献。

三、低音笛与编钟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具备的优势

相对很多传统民族乐器而言,编钟在音准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编钟在材料制造上按比例铸造,并且要经历不同环境下漫长的校音过程,所以编钟的音准一直都很稳定,不管春夏秋冬音高都能保持不变。

民族管弦乐依照交响乐编制而来,分为各大声部。但民乐有一个声部是交响乐没有的——弹拨声部。低音笛和编钟服务好管弦乐或交响乐首要的一点是音准,第二点是在音准和音色的保证下,增加吹管中低音笛声部,完善竹笛声部,丰富了整个乐团的低音声部。编钟的出现解决了民族管弦乐团的打击乐声部音调和旋律问题。交响乐有管钟,管钟是有旋律的,钢片琴、大风琴小风琴也都是金属。乐团离不开金属声,交响乐高音低音都有金属声,民族管弦乐缺少这个声音,所以缺点是在气势上不够磅礴。编钟可以补充部分民族管弦乐气势上的不恢宏,低音笛与编钟二者的结合则弥补了民族管弦乐低音声部的不足,能有效解决一些声部和声场问题。如何服务好民族管弦乐也离不开配器作曲家,除了演奏者本身一定要有良好的基本功和技术,其余就在于作曲家的水平以及如何运用它。老锣先生创作的《盛世华章》、英国作曲家创作的《战争与和平》都是用编钟和香港中乐团庞大的民族管弦乐合作成功的作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低音笛作为当代改良笛子,长度是曲笛的一倍,因长度加大音区也相对较低,属低音乐器。演奏低音笛时,口风圆,气息饱满,可达到恬静、集中的音色。由于气流集中成束,往往要通过演奏者的基本功力度决定它是否能够发出金属声。民族管弦乐队中的新笛声部演奏员通常将其膜孔用胶条粘上(取代笛膜),吹奏时可发出犹如箫一样的特殊音色,纯净集中呈金属声,与编钟的甬钟大钟音色完美吻合。

在欧洲,大小不同的圆钟被编成序列用于音乐演奏的,通常是极为平缓的慢节奏乐曲。然而,曾侯乙编钟不存在圆编钟难以控制的共鸣与拍频以及编钟之间的余音干扰,能够演奏较快速度的音乐。编钟的甬钟声音就像我们交响乐中离不开的大风琴,大风琴有扩音版和叶子翻动,也类似于我们管乐中的气震音,速度是可以控制的。只是编钟现在通常都是用木槌敲击,想要具有非常强烈的金属声,就可以用铁槌或者钢槌对音色进行调整。还可以用软槌,前面包上橡皮敲击在钟体上发出的声音会柔和、不刺耳。低音笛也好、编钟也好,都弥补了民族管弦乐演奏效果上的很多不足。

四、结语

在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的演奏中,笔者认为低音笛与编钟的结合,有效地填补了远古音乐遗迹的空缺,同时也呈现了新时代民族音乐的光彩。就民族管弦乐队中多声部和声以及厚重感弥补的处理而言,低音笛和编钟都能遵循演奏规则,各声部和弦音的排列刚好符合上密下疏中不空的标准,编钟当中一些音的排列还可以有相位上的变化,同样的和弦音可以分配给同音区不同的组,如同交响乐队的弦乐组将和弦音分配给不同组分奏,在一个组内分配和弦音则可呈现出齐奏音效。安排编钟演奏和弦的時候要尽可能简洁,毕竟民族管弦乐的演奏不像交响乐队乐器演奏机械化,缺少一些灵活性,所以在力度和速度的方面的统一还有待探索。民族管弦乐发展至今缺乏柔和与厚重感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宝强.如何评测编钟的音乐性能[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3):29-35.

[2]唐建平.“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之三十九——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音响观念及其近年来的实践[J].人民音乐,2001(9):30-33.

[3]孙克仁,林友仁,应有勤,夏飞云.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结构体制的形成和沿革[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1):10-17.

作者简介:董心悦(1992—),女,助教,研究方向:笛箫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编钟
编钟之音远古来
曾侯乙编钟:两千年前的乐队首席
编钟
曾侯乙编钟
古代编钟的故事
古代编钟的故事
古代编钟的故事
曾侯乙编钟
千古绝唱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