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曲《红楼梦》是继越剧《红楼梦》成为戏曲经典以来又一部影响巨大的力作,它对《红楼梦》原著进行了大幅度地改造和创新。该剧采用了宝黛爱情与贾府盛衰相结合的双线并进结构,运用了存雅去俗、去粗取精的表达方法,并在戏曲中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剧作的水平。
关键词:红楼梦;昆曲;改造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1-0044-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红楼梦》一书问世以来,它所造成的影响是空前的。虽然在清代曾经一度被列为禁书,但并未能防止它的传播。《红楼梦》不仅在文学上影响空前,而且对于戏剧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昆曲。作为近世以来比较古老的传统剧种,昆曲早在清乾嘉时期,就已经有泰州人仲振奎对刚面世不久的《红楼梦》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他接连推出了昆曲《葬花》《扇笑》《补裘》《听雨》四部折子戏,不久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56出的《红楼梦传奇》。此后,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陆续推出了各种《红楼梦》题材的折子戏或者整场戏。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越剧将它改编成电影,从而将这部文学巨著改编成戏剧的经典之作。之后,又相继推出了12集和30集两个版本的越剧《红楼梦》电视剧,进一步将《红楼梦》戏剧推向了艺术的高峰。相对于越剧、京剧等剧种对《红楼梦》改编的后来居上,昆曲在乾嘉时期曾经一度辉煌之后则大大落伍了。究其原因,显然与“花雅之争”后昆曲的衰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世纪50年代,昆曲《十五贯》的编演成功,可谓救活了昆曲这一个古老的剧种。①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戏剧界也逐渐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昆曲作为戏剧的一种,也正是在这种大好时机下进一步走向了复兴之路。特别是2001年昆曲作为“非遗文化”被列入国际教科文组织第一批名单以来,昆曲作为传统剧种日益受到重视。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以全新的面貌将这一传统剧目搬上了舞台。2008年,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与日本松竹电影公司、北京梦花庭院公司聯合打造,遂将这部传统经典昆剧推向了国际。可以说,全本昆曲《红楼梦》(上下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的。2016年,已经拍成电影的昆曲《红楼梦》在第12届摩纳哥国际电影节连中三元,荣获该届电影节最高荣誉奖项“最佳影片天使奖”“最佳原创音乐奖”与“最佳服装设计奖”。这不仅改变了《红楼梦》在昆曲历史上无完整剧的历史,而且通过《红楼梦》的编演也达到了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昆曲的目的。那么,作为对原著的又一次成功改造,昆曲《红楼梦》有哪些特点?它对于原著的创新意义何在?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对昆曲《红楼梦》进行探讨。
二、宝黛爱情与贾府盛衰相结合的双线并进结构
昆曲《红楼梦》由北方昆曲剧院改编演出,之后又改编成电影并在海内外造成了很大影响。这说明它的改编是成功的,它对小说的突破与创造,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面对《红楼梦》这部长达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如何把它浓缩在仅仅数小时的舞台上表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乾嘉以来改编的各种“红楼戏”都对原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加工。尤其是越剧《红楼梦》,不仅改编成电影,而且还多次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戏剧与小说的结合上可谓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将原著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此,徐玉兰、王文娟等扮演的贾宝玉、林黛玉,在戏曲舞台上更是成为经典。在越剧《红楼梦》这座难以逾越的戏剧巅峰面前,如何把握与取舍才能够将原著在舞台上表现得尽善尽美?对于昆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昆曲在改编原著的同时,也借鉴了越剧等剧种在改编《红楼梦》方面的优长,尽可能将剧情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首先,它精简了《红楼梦》原著的结构。在原著《红楼梦》中,作者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结构,处处埋下伏笔,使小说环环相扣、首尾照应。原著由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虚拟的人物作为引子,陆续牵扯出一系列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从而演绎了一部宝黛爱情的悲剧史和荣宁二府的衰落史。越剧《红楼梦》电视剧也遵循了这一结构模式,给了这两人一定的戏份。相对于原著和越剧《红楼梦》电视剧,昆曲《红楼梦》的结构就简单多了。非但甄士隐、贾雨村等一些次要人物没有在剧中出现,就是贾珍、贾赦、秦可卿之类的重要人物也没有正式出场。该剧共分上、下两本,每本七折。上本以一僧一道与青埂峰顽石的对话为楔子,拉开了剧情的序幕,同时对贾宝玉的前世与下凡为人的原因做一个简单的交代。接下来便是由黛玉入府、宝黛初见、元春封妃、修建大观园、王熙凤弄权、宝黛对弈、宝玉赔礼、相看金玉、共读西厢、宝钗劝读、宝玉题额、结交琪官、金钏跳井、宝玉挨打、众人探病、诗帕定情、刘姥姥进府赴宴、栊翠庵品茶、贵妃省亲等情节组成,既展现了宝黛爱情的发展情况,也体现了贾府发展到极盛的声势。下本以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为开端,接着元妃赏赐、黛玉葬花、王熙凤逼死尤二姐、抄检大观园、元妃薨逝、失玉、金玉联姻、黛死钗嫁、抄家、宝玉哭灵、出家等一系列情节,既清晰地展现宝黛爱情的发展过程与结局,也进一步揭示了贾府的盛衰史。所以,这部戏基本上是由两条线索贯串起来的,一是宝黛爱情,二是贾府的盛衰。这两条线索相互穿插,构成了昆曲《红楼梦》的完整结构。虽然这两条主线也是原著的主线,但相对于原著的盘根错节、枝蔓横生,它就显得简单多了。不但宁国府的贾珍、尤氏、秦可卿等人在剧中很少出现,就是荣国府的重要成员贾赦、李纨、赵姨娘等也没有直接露面,更不用说“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代表人物薛蟠了。许多在原著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之所以都没有正式在剧中出场,是因为剧情的安排与发展都是以贾宝玉为中心的。因此,无论是宝黛爱情发展的曲折过程,还是贾府的盛衰变化,都离不开宝玉的视线或直接参与。贾府的鼎盛时期,主要体现在元春封妃、建造大观园与贵妃省亲三个方面。与之相对应,贾府的衰落则重点放在抄检大观园、抄家、贾母与王熙凤去世等情节上。昆曲《红楼梦》正是抓住这一主干,忽略其他不必要的细枝蔓节,来突出原著的精髓。
其次,对剧中涉及到的故事情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减和调整。昆曲《红楼梦》并没有照搬原著的故事情节,而是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处理。比如黛玉进府一折,黛玉拜见贾母时,有意安排了贾政在场。这和原著是不同的,在原著中,贾政并没有出现。后来,黛玉专门到贾政的住处拜访,因他外出斋戒也没有见到。而剧本中不但安排了贾政在场,还让他出面安慰贾母和黛玉,更体现了他注重亲情和孝道的一面。再如尤二姐,剧本并没有安排她直接出场,而是让仆人向王熙凤禀告她的病情,请求为她医治。在这部戏中,尤二姐这个人物并不重要,只是拿来作为王熙凤的一个迫害对象,来突出王熙凤阴狠毒辣的。所以,在剧中她只是一个连舞台上露一下面都没有机会的陪衬人物。还有刘姥姥,她原本是一个地位低下得连见了贾府的守门人都要磕头行礼的乡村老妪,但却在剧中占有不少戏份。尤其是在荣国府宴饮中,她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她被打扮成一个满头戴花的“老妖精”,使出浑身的解数哄贾府人高兴,从而赢得了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鸳鸯、平儿等丫头们的喜爱。正因为如此,她不虚此行,从贾府得到了丰厚的经济资助和衣物馈赠,特别是宝玉央求妙玉送给她的那个成窑盅子,可谓是价值不菲,从而使他们摆脱了生活的困境,不再依靠求亲告友度日。无论是原著,还是以越剧《红楼梦》为代表的电视剧,刘姥姥几次进荣国府都有详细地记载。而昆曲《红楼梦》只抓住刘姥姥二次进荣国府赴宴中吃鹌鹑蛋和茄子时憨态可掬的表现,从她的视角来看待贾府穷奢极欲的生活。同时,交代宝玉将妙玉收藏的一个成窑盅子送给了她。这样,既让刘姥姥成为荣国府盛极一时的见证者,又体现了贾宝玉对她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的同情。由此可以看出,昆曲《红楼梦》在结构安排上别出心裁的一面。
其三,移花接木,突出主题。昆曲剧本在改编《红楼梦》的过程中,还使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比如《好了歌》,在原著中,本是甄士隐在经历了许多波折之后对人生的感悟,而剧本则拿来作为贾宝玉在经历了感情的摧折与家族盛衰骤变之后的彻悟,成为他最后出家的动机。再如黛玉的《葬花词》,原本是黛玉访宝玉吃了晴雯的闭门羹,并听到宝玉和宝钗的谈笑声之后,黛玉触景伤情的悲吟。②剧本则把它放在元妃省亲后对大家的赏赐时,只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一样。借以说明宝黛爱情所面对的压力不仅是贾母、王夫人等封建家长,更有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封建权威。太监一句“这正是贵妃娘娘的心意”,充分体现出来自于封建权威的压力之大。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是无力与这些封建势力抗争的,她只有通过葬花来倾吐自己的心声:
[玉交枝]我怜伊,日日霜剑与风刃,明媚鲜艳能有几春?一朝漂泊迹无痕,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只把这花锄独拎,将泪洒花魂与鸟魂。
[嘉庆子]鸟自无言花自含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那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待俺将这落花,装入锦囊,筑一花冢,埋在那里岂不干净。俺一片惜花心,只许春知晓。)
[尹令]俺将这锦囊收艳骨,把那净土掩风流。片片魂儿向芳洲。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想我林黛玉,幼失椿萱寄人篱下,不知将来作何归结?看着花冢,好不令人伤感!)
[幺令]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春残花渐落,红颜老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
这里,黛玉既是感叹春花飘落无定,也是叹息自己同病相怜的命运。这段唱词,是在原著《葬花词》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过的。相对于《葬花词》原词,昆曲唱词时唱时白、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将林黛玉悲不自胜的心怀展示给观众。虽然《葬花词》原词写得也很凄美,但文字表现远远不如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具有感染力。演员的唱词与道白,再加上优美的舞蹈动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林黛玉触景伤情、悲不自胜的神态。这样,不仅冲淡了原著对林黛玉小性、与贾宝玉矛盾的描写,而且进一步突出了他们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加深了宝黛之间的情感共鸣。
总之,昆曲《红楼梦》略去了许多细枝末节,删去了一些与剧情不相干的人物,改变了原著中许多经典片段的顺序,进一步突出了主题,可谓是一部浓缩版的《红楼梦》。在结构安排上,它采取了突出主干、砍削旁枝、移花接木的方法,将戏剧舞台表演的重心集聚几个主要人物身上,从而使要表现的靓点更加突出。它在讴歌宝黛爱情的同时,也让幻化为美玉的顽石经历了人世间的大起大落,进一步说明了盛极必衰的道理。
三、存雅去俗和去粗取精的表达方法
北方昆曲剧院在编演《红楼梦》时,对原著的内容进行了一番精心的筛选。它以雅为原则,对原著中粗俗的内容酌情增减,升华其高雅的格调,尽可能保留原著中的精华。具体的做法是:
(一)对于原著中低俗的内容大刀阔斧地进行删除或改进
在《红楼梦》原著中,写了许多低俗的、丑陋不堪的事情。比如宁国府贾珍与儿媳秦可卿之间的乱伦;贾琏与多姑娘、鲍二家的等人的调情;贾赦看上了贾母的丫鬟鸳鸯欲纳为妾,让自己的老婆邢夫人前去说媒;贾瑞觊觎王熙凤美貌不知死活地想亲近芳泽等等。所有这些,在原著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分量。而这些,在昆曲《红楼梦》中统统舍去了。而这些,可谓都是贾府中见不得人的、龌龊不堪的东西。他们不仅生活糜烂,而且结党营私、作威作福。像贾赦因为贪恋石呆子的扇子而致使人锒铛入狱、家破人亡等,都是他们自毁祖业根基的表现。真正应了贾探春的那句话:“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2]1055假如没有贾府的这些不肖子孙胡作非为,自毁祖辈留下的基业,也不会遭至覆巢之祸。可以说,这是贾府败落的关键所在。然而,剧本只是抓住了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为了得到三千两银子而致使一对苦命鸳鸯双双殉情,却对贾赦等人的违法乱纪行为忽略不计。这并不是剧本放着显眼的西瓜不捡却来捡芝麻粒大的事情,而是以小见大、以一斑观全豹。它意在告诉人们:像王熙凤这样的闺阁妇人都敢如此胆大妄为,视人命如儿戏,更不用说贾府中那些有着一定职权的男人们了。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贾府必然的败落趋勢。
(二)删除了剧中主人公身上存在的许多负面因素
在原著中,即便是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其身上也有许多被人诟病的缺点。比如他和贴身丫鬟袭人的暗中苟合、爱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欣赏男宠、胆小怕事等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人公的正面形象。而昆曲在改编过程中有意避开了这些负面因素,对宝玉进行一定程度的美化。剧中的贾宝玉,不再整天被围在女孩堆里,也不再和一帮狐朋狗友胡闹。他腹有诗书,大观园题名充分展现了他的卓越才华;与林妹妹同下围棋、共读西厢、共题诗帕,奠定了牢固的爱情基础。他敢于为婢女金钏和晴雯向母亲求情,这和原著中宝玉在母亲房中因和金钏开玩笑惹出了事吓得躲到一边有着鲜明的区别。所以,昆曲中的贾宝玉比原著中的贾宝玉就显得单纯多了,也敢做敢当多了。尤其是在和女孩的交往上,他不再有那种意欲揽尽天下红颜的滥情表现,而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始终如一地爱着林黛玉。哪怕是受家长的蒙骗娶了薛宝钗为妻,他也断然不接受,在哭祭黛玉之后,他毅然出家,与他身上的玉一起回归到大荒山青埂峰处。因此,昆曲中的贾宝玉比原著中的贾宝玉更多了几分可爱,也更受人欢迎。
(三)对于剧中的其他人物也根据剧情在内容上有所增删
比如薛宝钗删去了扑蝶、替袭人绣花、将自己的衣服送给死去的金钏做寿衣、过生日等情节,增加了与宝玉相看玉和金锁时的心理描写以及婚礼上的复杂心情等部分内容,进一步突出了宝钗对宝玉的复杂情感与冒名代嫁的复杂心理,同时也体现了她内心的悲苦之情。作为一个正值青春妙龄的花季少女,薛宝钗同样也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然而,她喜欢的宝兄弟心里只有林妹妹一个人,没有她的容身之地。尽管如此,她还是听命于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以林妹妹的身份嫁给宝玉。剧本删去了她和宝玉婚后一段举案齐眉的生活,在进一步突出宝黛坚贞爱情的同时,也更加强调了宝钗“金簪雪里埋”的悲剧命运。
再如王熙凤,在宁国府协理治办秦可卿的丧事,可谓是极力彰显了她的管家才能,也出尽了风头。弄权铁槛寺只是一个附带,意在说明她为了敛财什么事都敢做。而剧本则将她宁国府管家的部分全部删除,只保留了她在铁槛寺弄权的情节,并让她直接表白:
俺自小增争强好胜,素日里从不信因果报应。且慢说欠下了两条人命,天大事又怎的,且让它霎时息宁。[3]
从这段唱词里,不仅体现了王熙凤自幼要强的性格,更体现了她倚仗权势草菅人命的狠辣。这一点,同《红楼梦》原著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所说的薛蟠有点相似,打死了人,如同没事一般,只管一走了事。虽然王熙凤因贪人家三千两银子间接害死了两条人命,但毕竟是因为她横加干涉所致。王熙凤本为一介女流,没有实际的職权,倚仗权势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贾府中那些有着崇高地位的男人们是如何胡作非为了。
总而言之,昆曲《红楼梦》对原著内容大幅度地删减或增补,既是出于舞台表演和情感效果的需要,也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通过增补或删减,更加突出了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增强了情感效果。
四、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标准
作为戏曲,首先要赢得舞台下观众的认可。因为戏曲只有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能够反映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带给人们一定的精神享受,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如何使戏曲表演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是昆曲《红楼梦》在改编时需要考虑的。具体说来,昆曲《红楼梦》做了如下努力:
(一)增强了亲情的感染力量
无论是《红楼梦》原著,还是其他改编的戏剧,在黛玉进府一段,贾政都没有出场。而昆曲却特意安排了这一别具一格的亲人聚会场面:
母亲,妹妹虽殁,有外孙女投亲,您老人家万万不可太过伤心。
<东瓯令>祖孙聚新月圆,今日里合家当尽欢。[3]
这里,贾政的道白和唱词虽不多,却体现了他痛惜妹妹去世、怜惜外孙女和担心母亲过于伤心的一面。这样,在亲人团聚的场面中让这个本来没有出现的人在场,不仅合情,而且合理,同时也更体现来贾府的全家大小对黛玉到来的重视。昆曲剧本对亲情的重视,还体现在贾母与贾政谈论宝玉的婚姻上:
贾母:儿啊!你不日就要赴任,我有多少话要说,不知你听不听?
贾政:母亲吩咐,儿怎敢不尊?
贾母:我最疼爱的是宝玉,如今偏又病得糊涂。我来问你,你是要你这个儿子?还是随他去?
贾政:母亲这是哪里话来?母亲当初疼儿,难道儿就不疼自己的儿么?当日管教,实是恨铁不成钢之意。[3]
在这段对白中,难以掩饰贾政对宝玉的父子深情。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当初之所以管教他,实在是恨铁不成钢。这里的贾政,既是一个严父的形象,又有着慈爱的一面。可以说,他是数千年来棍棒教育的典型。古所谓“娇儿无义子,棍棒出孝郎”,说的就是对子女越严厉、越苛刻,子女就会越有出息。在今天看来,这种偏激的教育行为也有很多失当之处。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是应该的,但并非是越严越好,而是应当宽严相济,批评与褒扬相结合,从而引导子女认识自己的不足。
(二)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与原著相比,昆曲《红楼梦》更富于生活化。比如王熙凤逼死尤二姐一折,王熙凤的唱词更体现了原配妻子在家的辛劳和对小三的妒恨之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任劳任怨的妻子含辛茹苦地维持一个家,而丈夫却在外面搞小三,妻子得知后的愤怨之情。这时候的王熙凤,虽然表面上依旧非常强势,但却有着令人同情的一面。她虽是一个女强人,但更是一个怨妇。这在王熙凤的唱词中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朝天懒>都道是人前的王熙凤威风赫赫,有谁知人后却气闷闷无可奈何。恼恨二爷忒情多,花枝巷暗结丝罗。我苦心筑巢,有人却轻易占窠。恨尤氏珠胎偷做。独占二爷的心窝。我一生辛苦无结果,谁念我殚精竭虑为家事,只落得精疲神弱。怎消解这满腔妒火?
……
<尾声>只怪她腹中藏的都是祸,休指望我扮贤良做娇娥。从来的东风不与西方和。[1]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做妻子的面对危及自己家庭地位的小三都无法做到心底平和。尽管王熙凤在对待尤二姐的态度上做得过于狠毒了些,非要置之死地而后快,但也指出了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原配与小三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因此,这时的王熙凤所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对她“苦心筑巢,有人却轻易占窠”的同情,从而也赢得了一些有小三危及家庭的妇女们深深的共鸣。
(三)以现代的审美角度来展现《红楼梦》所体现的美感
昆曲《红楼梦》在展现原著审美内涵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观念。前文已经谈到,昆曲《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形象进行了美化,在改编的同时有意剔除了他身上存在的许多弱点,尽可能让主角的形象更加完美,以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期待。作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粉丝,好多人都希望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是完美的。也正是为了迎合观众的这种审美期待,剧本将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进一步美化了。关于这一点,在王熙凤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昆曲《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主唱的机会是挺多的,主要有黛玉进府、修建大观园、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巧献掉包计、抄检大观园、抄家等情节。尤其是在逼死尤二姐、抄家两个情节里,寄寓了人们对凤姐的宽容、理解和同情。作为一个女强人,凤姐最终的结果无疑是凄凉的。她在抄家时痛悔而死,不仅说明了她的命运是和贾府整个家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也为世人敲响了警钟:做人不能一味地强势,应当有所宽容和忍让。同时,不要触及法律的底线,知道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权势和富贵不能成为人一生永久的遮阳伞,只有谨小慎微,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五、结语
昆曲《红楼梦》无论是在突出主要人物形象方面,还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都有一定的突破。尤其是它化俗为雅,将传统经典文学与现代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使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虽然它还达不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在戏曲与小说的结合上,不能不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注 释:
①周恩来在《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节录)中称: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参见周恩来:《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节录),《新文化史料》,1995年01期,第6页。
②关于这一点,支涛《红楼戏的前世今生》一文也予以了肯定。该文指出:“黛玉来到怡红院,吃了晴雯的闭门羹,又听到房里传来宝玉和宝钗的谈笑声,于是悲从中来。第二天手持花锄,花园葬花。”参见支涛:《红楼戏的前世今生》,《中国戏剧》,2010年08期,第52页。
参考文献:
[1]王海平,杨凤一.红楼梦(下本)[M].北京:北京北奥集团有限公司等,2013.
[2](清)曹雪芹,高鹗等.红楼梦(红研所注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王海平,杨凤一.红楼梦(上本)[M].北京:北京北奥集团有限公司等,2013.
作者简介:李媛(1980—),女,江苏徐州人,单位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为戏剧文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