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张张布告、通报到如今政务新媒体号,政务服务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利企便民、亮点纷呈、人民满意的“指尖上的网上政府”正在悄然成型,群众动动手指就可享受到“人在家中坐,事情全办妥”的政务服务。
2009年11月2日,全国首个政务微博“@桃源网”开通。此后,政务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数据显示,中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亿,占全体网民的近六成,使用政务新媒体办事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的日常操作。
回应速度从48小时到3小时
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下称国新办)手机应用程序(APP)“国新发布”上线,解读国家的最新政策、发布各部委的最新消息。
小丽是“国新发布”的忠实读者。说到最喜欢这个APP的哪一点儿,她如数家珍:“‘一分钟视频很接地气;‘十句话看懂发布会清晰明了;‘发布日记和‘发布月历重点突出;逢年过节的海报很暖心……”
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新办推出了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新发布”同步进行直播,展示31个省(区、市)的发展成就。“没想到家乡发展如此之快,我既开心又自豪。”小丽说。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提出: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持续发布权威信息,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带头主动发声。在此之前,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回应的规定则是: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會,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
去年报告显示,超过七成政务微博对重大事件的回应时间在3小时以内。从48小时,到24小时,再到3小时内,政务新媒体的腾飞带来了政务舆情回应水平的提升。
从“面对面”到“键对键”
自2010年2月第一个公安微博在广东诞生,公安部就将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由“面对面”延伸到了“键对键”。
翻开北京市公安局的微博“@平安北京”,网友的留言五花八门,从举报狗咬孩子到道路设计有缺陷,再到孩子同名查询,大部分都能得到积极回复。
据悉,“@平安北京”自2010年8月开通以来,已经发布15万余条相关信息,处置的网民反映和突出网络舆情3000多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上群众路线已然成为常态,网络问政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2016年11月17日,青岛市环保局在微博上开设“环保网络问政”话题。从此以后,群众的各个“小问题”成了青岛市各级环保部门领导干部的“必答题”。
今年3月18日8时15分,网友“@民生调查记者”向青岛市环保局反映:“位于青岛李沧区大村河下游的太原路和永平路交汇处附近,有一处排污口,这里的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希望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3月18日9时和11时,青岛市环保局和李沧区城市管理局相继回应,已经实施清理整治。短短3个小时,一起棘手的排污问题顺利得到解决,新时代的“网络问政”生动地诠释了何为“中国速度”。
“人在家中坐,事情全办妥”
如今,在中国的多个地方,利企便民、亮点纷呈、人民满意的“指尖上的网上政府”正在悄然成型,群众动动手指就可享受到“人在家中坐,事情全办妥”的政务服务。
70岁的东航老机长谢远征家住上海,最近有一件事让他十分感慨。“我们以前办驾照、违章缴罚款,都要去排队,要花很长时间。自从去年上海推出了‘一网通办客户端,办驾照和交罚款一点手机就办好了。听说今年9月1日开始,连驾照本都不用带,有电子驾照就行……变化真的太大了,这在几十年前根本想象不到!”
与此同时,在祖国的南端,65岁的李先生也有同样的感慨。李先生家住广东省东部偏远地区,长年偏瘫在床。他早就想申请政府提供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生活补贴,但因手续繁琐、身体不便,加上需要往返几十里路,一直未能如愿。
2018年5月,广东推出了全国首个集约化移动政务服务微信小程序——“粤省事”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李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用手机申请了残疾人证和各种补贴,如今他端坐家中就能领到钱。“真的是太方便了!”李先生感慨地说。
近年来,多地相继出台相关举措:从浙江的“最多跑一次”到江苏的“不见面审批”,再到湖北的“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都在指向同一个目标——在网上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进入新的时代,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给政府执政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赋予了政务服务更多新的可能。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政务新媒体实验室主任侯锷表示,5G高速网络条件下的移动短视频、移动直播,已经现实性地为党政机关如何做好移动即时新闻发布和回应社会关切提出了“抢占第一空间”的场景化命题。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张张布告、通报到如今新时代百花齐放的政务新媒体号,中国的政务新媒体建设正阔步前行,为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中国经验”。(人民网201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