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部队机动频繁,战斗紧张激烈,作战连续性强……搞好战场饮食保障,对于保持和增强官兵体能、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该如何推动战场饮食保障和野战饮食保障转型发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打保障。现代战争,部队机动频繁,战斗紧张激烈,作战连续性强……搞好战场饮食保障,对于保持和增强官兵体能、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如相关专家所言,从“吃”上解决战斗力问题,不亚于一场自我革命。当前各部队如何推动战场饮食保障?如何推动野战饮食保障转型发展?
战场吃饭是个“技术活”
关于演训场上的饮食保障,官兵有话说。
“训练较少,技能偏弱” 不久前的一天,第72集团军某旅组织对抗演练。临近中午,导调组临机“出情况”:“炊事车被炸,炊事员伤亡严重,失去保障能力。”面对突发情况,战士们因平时野战炊事技能练得不多,此时竟无人会挖散烟灶。
某营营长张国维自嘲地说:“如今,一些官兵最大的炊事技能是‘开水泡面,对于野战条件下取水、识别野菜、做饭等技能知之甚少。”
“手段单一,效率不高” 一次演练中,某营担负左翼突击群进攻任务,各连依托野战给养单元、自行炊事车等装备实施伴随保障,每个连队自带3日的携行量。
中午,五连炊事班接到“生火造饭”的命令后立即展开作业。谁知,米刚下锅不到10分钟,就接到突如其来的“敌情”:“一小股‘敌人正向你方隐蔽机动,迅速转移。”
炊事班不得不停止作業,消除车辙等痕迹,火速向第二阵地转移。洗菜、切菜、炒菜……
忙活一小时,饭菜终于做好了,正准备开饭,可“敌人”又调集兵力发动突袭,战士们不得不饥肠辘辘迎战。
“考虑不周,精细不够” 某营参加渡海登岛训练,为确保官兵能吃上热食,军需营房科提前与海军部队协调,获得在登陆舰上加工热食的许可。炊事员精心制作辣子鸡丁、竹笋炒肉片等饭菜,但由于航渡期间舰船颠簸剧烈,一些官兵经过海上连续航行,头晕目眩,根本吃不下。
“作战任务不同、环境不同,官兵身体所需热量不同,饮食保障方式也应有针对性……未来海上航渡,应考虑以‘流食保障为主。”演习复盘检讨会上,该军需营房科科长刘云鹏直言。
“热量辐射,暴露目标” 某次对抗演练,官兵将榴炮阵地精心伪装在山岳丛林间。不想,战斗还没打响就被“敌”炮火覆盖。
复盘发现,竟然是炊事车“惹的祸”——全钢结构的炊事车烧柴油燃料时,整个操作台温度升高。做完饭,炊事员收拾完炊具,就将四周篷布放下来,开进炮阵地附近的丛林间伪装隐蔽……
结果,热量散不出去,被“敌”热感应侦察器逮个正着。
战场饮食保障为何难
饮食保障,缘何频频遭遇困境?
“官兵炊事技能弱是最直接的原因。”某连连长王崇霄说,平时组织炊事训练,一般条件下练得多,实战条件下练得少;炊事员练得多,其他官兵练得少,这“两多两少”导致官兵炊事技能不过硬,上了战场自然“漏洞”百出。
“手段单一,效率不高”,是当前战场饮食保障的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军饮食保障分工存在“前重后轻”的特点,即前方部队承担大部分食品制作、分发任务,后方筹措和派送给养物资往往仅以生鲜食品为主。这种传统饮食保障模式,让前方部队从原材料开始加工,耗费时间、精力和能源较多,难以适应现代战争“快打快撤”的要求。
“未来战场,环境更加复杂,斗争更加激烈,部队配置和饮食保障任务充满不确定性,部队可能长时间得不到热食供应。”刘云鹏说,这就要求饮食保障必须根据敌情、地形、环境等情况,因地制宜灵活保障。
吃法跟着战法变
浙中腹地,深山密林,某营正在进行实战化训练。
针对作战任务、战斗行动、战区气候地形等不同情况进行饮食保障,该营想了很多办法。为提高官兵炊事技能,他们对训练进行改进。由原来单一烹调技术训练,转变为野战生存保障训练;由原来单纯炊事员训练,转变为部队全员普训;由原来的“一日三餐式”的饮食保障训练模式,转变为军事训练全过程伴随式、大项任务牵引式饮食保障训练模式。
他们还组织野战炊事技能比武,将“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以老带新”的方法融入经验交流、实装操作、阶段考核等环节,为炊事员队伍加钢淬火……
如今,全营所属部队炊事员人人都能驾驭野战饮食保障装备,单兵技术水平、成建制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在组织20公里战斗体能训练时,他们告别以往“埋锅造饭”传统,采取模块化饮食保障,利用简易炉具对真空包装食品进行加热后食用……官兵的思维和行动都在转变。
“吃法跟着战法变。”翻阅去年以来旅队的野外训练计划,在他们演练的10余种新型作战样式中,相应的饮食保障方式达20多种。
今天,走向精细化、快速化、实战化,是野战饮食保障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解放军报》20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