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
摘 要:2018年《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文件对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对适当提高农业务工人员的劳动收益,减轻务农的劳动强度都明确地提出目的性的要求。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大局的重要基础。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农业生产力成本和自动化程度水平。因此,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动就成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必然条件。借助农机购置补贴的几个政策要点,阐述该政策对振兴乡村的意义和内涵,旨在更好地宣传和鼓励农业生产者借助政策的支持加快农业生产的进步。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补贴政策;振兴乡村;意义;内涵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1 政策背景要点和目标期待
国家三农工作的总体战略规划中,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重要举措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技术前提。而农业机械化硬件推进的主要方向确定为“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和有吸引力的职业”。如果不借助农业机械化生产,农民还是采用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体力劳动,显然难以达到这一目标。
这一方向性的指导意见,也带动了农机政策的逐步完善。国家出台的适应于2018—2020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稳定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做了相应调整。其中,稳定政策,也就是在对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机械化农具实行财政部门累加补贴,对符合补贴条件的购置者,给予敞开补贴下沉到乡镇和社区的政策扶持。
目前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很多省份出台的配套补贴政策都体现出为农民送实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政策执行周期相对稳定,一般政策都给予三年的时限,让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推动作用更有后劲。而且还根据运行情况适当在一年内补充调整,真正体现了实帮实扶的务实态度,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调整的政策方面,将补贴对象进一步细化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同时拓展和优化了补贴资源,例如有些地区将原政策补贴的11类扩大到14类,这也是根据农业机械化需求做出的必要调整。多个省区还将穗茎兼收玉米收获机、花生收获机原享受中央资金补贴额2/3的市级累加补贴,调整为享受中央资金补贴额1/3的市级累加补贴。新增沼液沼渣抽排设备、秸秆压块(粒、棒)机纳入按中央资金补贴额的2/3进行市级累加补贴。将单台机具补贴额小于500元的不予进行累加补贴调整为单台机具补贴额小于1000元的不予进行累加补贴。将个人年度内享受补贴最高限额由20万提高到50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年度内补贴最高限额由80万提高到200万。
在补贴购置的农机具的产权和处置问题上,政策规定,购机者购置的补贴机具拥有所有权,可自主使用、依法依规处置。这一政策实质上是激发了农民更大的积极性,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条件改善形成有效的助推动力。作为政策的推手,最有力的还是在鼓励创新上的政策依据,例如,探索补贴机具“一机一码”识别管理,提高政策实施信息化水平。鼓励大中型机具配备卫星定位装置,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
2 2018年农机补贴新政策的内涵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条款的内涵非常丰富,指向非常精准,政策引导就是要在改善根本利益关系和投入资金上着手,激发农业生产者和农机制造者的积极性。这一目的深刻地抓住了当前农机行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农业机械化未来几年发展的行动指南,对促进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政策产生的效应看,这一补贴整政策对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的国产化水平起到关键作用。客观地说,改革开放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生产能力的提高,但比照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还有很大差距。很多政策支撑点更多倾向于工业化的投入,在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举措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和不足,这也制约了从设计开发到市场消费整个产业链的延展,产业的慢增长,也给国外进口机械创造了很多挤占市场的机会。
3 值得期待的两个问题和建议
一是对于补贴政策的幅度和对中央精神的准确把握问题。一方面,我们热切期待有针对性地比照全局看地方不均衡的发展现状,将政策补贴的额度和类别进一步扩大,让农业生产更多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带动全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应结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在地方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向农业机械化倾斜,尽可能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鼓励农机具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的创新机制尽快形成。近几年来,我國在购置补贴政策上有了很大改善,从一个侧面带动了农机产业的增长。但我们给予农机设计制造创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善。这也是国产农机具市场更多被国外品牌挤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从农机具的配件进口情况看,我们对创新的需求仍然相当大。
我国的农机产业的产品升级、科技应用高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支持鼓励创新可能是未来几年最重要的农机化进步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