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10月30日文章,原题:全球批评者正在助中国获胜美国公众突然意识到了中国对美国企业的广泛影响力。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一条有关香港的推文引起了轩然大波。但美国也意识到了有关中国政府的另一个同样难以面对的事实。人们头脑中的那个冷战式的中国是僵化不知变通的,而实际上,中国决策者在面对挑战时,尤其是美国人和其他外国人指出这些挑战时,他们会很好地调整适应。
2017年到2018年,许多文章批评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比如,2017年1月《外交政策》一篇文章中,我们说该倡议“会使数千亿美元面临风险”。此后,美国、印度、非洲和拉美分析人士都撰写了关于中国债务风险的警告。
为减轻外国的这种担忧并促进其财政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北京对该倡议进行了重塑,并在2017年召开首届“一带一路”论坛,盛情欢迎29位国家领导人。今年4月,中国举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论坛,这一届的规模更大。此外,北京还举办了许多类似的国际会议,目的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继续了解外国人对该倡议的看法。
通过倾听外国批评人士和合作伙伴的意见,北京做出了一些明智的方向修正,确保“债务陷阱”的警告不会变成现实。迄今,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是“一带一路”项目中中国控股的唯一例子,而该项目的债务换股权方案也是应斯里兰卡当局请求,不是北京主动要求的。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决策者已变得更加善于发现海外风险,从而改善了相关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
印度就是表明中国适应调整能力的一个典型例子。起初,北京力图争取新德里加入“一带一路”,但后者拒绝了,因为“中巴经济走廊”经过巴基斯坦管辖的(与印度)有争议领土。
然而,地缘政治并未阻止腾讯、阿里巴巴和小米等中国企业投资印度。去年,中国企业向印度企业注资超50亿美元,超过了来自日本和美国的投资。目前印度国内最流行的10款App中有5款出自中国企业,而2017年只有2款。而在美国,中国企业开发的App今年第一季度就带来了6.75亿美元的营收。例如在美国最热门的社交媒体应用之一Tik⁃Tok,其母公司就是中国科技巨头字节跳动。▲
(作者约书亚·埃森曼、德文·斯图尔特,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