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徐家村墓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徐家村的中南部, 长江二桥通道从其西部穿过, 地理坐标为北纬 32°8.8807′,东经 118°50.7093′,海拔 17 米。 墓地东邻新生圩港铁路专用线,与南京公用水务有限公司隔路相望。 西邻G36 宁洛高速, 北部为新港大道,南部到恒广路。 (图1)为配合“南京市铁北污水处理厂扩建三期”项目实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经报国家文物局申请批准后, 于2019 年3 月正式对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古墓葬8 座,其中汉墓6座,清墓 2 座,出土一批铜、铁、瓷、陶、釉陶、石、琉璃等各种质地的遗物。 现将保存较好的M1 和M4 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其余部分另文发表。
M1,为砖室墓,方向120°。 整体平面呈“凸”字形,由竖穴土坑、墓室和墓道三部分组成,墓室三壁、底部以及封门均为青砖垒砌。 墓葬保存较差,砖墙及上部券顶已毁。 封门墙上部砌砖也已破坏,残存下部砖墙, 残高1.05 米。营建方式为在山坡上开挖竖穴墓坑和斜坡墓道后,再于墓坑内垒砌砖室。竖穴土坑长4.76 米,宽2.6 米,残深1.10 米。 斜坡墓道与墓门连为一体,位于墓室东部,坡度20°。 平面呈长方形,竖穴直壁。 墓道残长2.9 米,宽1.05 米,残深1.1 米。 (图 2)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 内长4.16 米, 内宽1.98 米,残高1.1 米。墓室由墓门和墓室构成。墓门位于墓室前壁处, 宽1.05 米, 残高1.06米,上部券顶已破坏。 封门砖与墓室前壁砌砖平齐,砌筑方法为用侧立砖斜向叠压砌筑,共10 层,呈斜“人”字形。 上部残存一层砖,为东西向平铺顺砌;墓室南、北壁因两侧土挤压变形,原墓壁应为直壁。 墓壁均是一层砖横向顺砌和一层砖纵向顺砌上下叠压而成; 墓室底部西高东低,“T”字形平铺有一层砖。 墓室前壁及后壁宽 0.28~0.3 米, 墓室南、 北两壁宽0.3~0.4 米。 砖规格长 0.28~0.3 米、 宽 0.14~0.15 米、高0.05 米。未发现棺床、葬具和人骨。
图1 徐家村墓地发掘位置示意图
共出土各类随葬品22 件, 可辨器形有釉陶壶、陶罐、铜带钩、铜钱、铜镜、铁剑、琉璃耳珰等。
釉陶壶 2 件。 器表施酱色釉,大部分已脱落。 夹细砂硬灰陶,盘口外敞,束颈,溜肩,圆鼓腹,平底。 标本M1:20,圆唇,肩部贴附一对称泥条竖系,系面刻画叶脉纹。 盘口外下部及颈下部饰弦纹,肩部及腹部饰凹弦纹。 口径12.5 厘米, 最大腹径 20.9 厘米, 底径 9.5 厘米,高 26.2 厘米。(图 3-1,封二-6)标本 M1:21,方唇,内唇边有一周凸棱,斜弧肩。 器表纹饰与M1:20 基本相同。 口径 9.4 厘米,最大腹径 14.4厘米,底径 7.1 厘米,高 20.2 厘米。 (图 3-2)
陶双系罐 2 件。系面刻画叶脉纹,肩部及腹部饰凹弦纹。 依口部形态的不同分为二型。
A 型 1 件。 直口微敛,平沿内凹,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平底。 标本M1:1,泥质红陶。 口径 17.7 厘米,最大腹径 28.1 厘米,底径 12.2 厘米,高 31 厘米。 (图 3-3,封二-1)
B 型 1 件。 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平底。 标本 M1:4,泥质灰陶。 口径14.8 厘米,最大腹径 26.4 厘米,底径 10.6 厘米,高 23.6 厘米。 (图 3-4,封二-2)
陶罐 5 件。 除 M1:8 残碎不全,仅能辨认器形外,其余4 件依口部形态的不同分为二型。
A 型 2 件。 侈口,方唇内斜,束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及腹部饰梳篦纹。标本M1:2,泥质灰陶。 口径15.7 厘米,最大腹径30.2 厘米,底径 15.7 厘米,高 30.3 厘米。 (图 3-5,封二-3)标本M1:3,泥质灰陶,口沿下饰两周凹弦纹。 口径 14.6 厘米,最大腹径 30.5 厘米,底径 11.6 厘米,高 31 厘米。 (图 3-6)
B 型 2 件。 敞口方唇,斜领,束颈,弧肩,平底。 肩部饰一周凹弦纹,肩下部及腹部饰网格纹。标本M1:5,灰胎釉陶,夹细砂,弧腹下收。口沿内壁及腹部饰青釉, 腹下部及底未施釉。口径 10 厘米, 最大腹径 14 厘米, 底径 7.4 厘米,高 13 厘米。(图 3-8)标本 M1:10,泥质灰陶,斜直腹。口径12.4 厘米,最大腹径20.3 厘米,底径 12.4 厘米,高 30 厘米。 (图 3-7,封二-4)
小陶罐 1 件。标本M1:19,泥质,侈口圆唇,溜肩,球形腹,圜底。 肩部有一对称穿孔,孔径0.5 厘米,口径2.8 厘米,最大腹径7 厘米,底径 10.6 厘米,高 6.5 厘米。 (图 3-9,封二-5)
图2 M1 平、剖面图
陶盆 1 件。标本M1:11,残碎不全,无法修复,仅能辨认出器形。
铜带钩 1 件。 标本 M1:17,素面,扁圆钩,钩呈蛇首状,圆弓形柄。残长10.9 厘米,宽0.5~0.7 厘米。 (图 3-10)
铜钱 大多腐朽严重,无法辨认,仅辨认出一枚,为五铢钱。标本M1:18,无法修复。铜质,锈蚀。圆形,内有一方孔。面模印有“五铢”二字,“朱”字头圆折,“五”弯交。 “五铢”右左读,面有外郭,无内郭,背有内外郭。(封二-9)
铜镜 2 枚。 外缘及内缘略缺损,镜面锈蚀严重。标本M1:13,圆形,直径10.2 厘米,缘厚0.3 厘米。 圆纽座,外缘两周锯齿纹和一周射线纹,内缘围绕博局对称分布四个乳丁和八个对称凤鸟纹。(图 3-11,封二-8)标本 M1:12,圆形,直径15.6 厘米,缘厚0.5 厘米。 圆纽座,外缘两周锯齿纹内一周折线纹间隔,内侧一周射线纹,内缘围绕博局对称分布八个乳丁、四个对称鸟兽纹和四个对称龙纹。 (图3-12,封二-7)
铁锅 1 件。标本M1:6,锈蚀严重。敛口,斜方唇,斜直腹下收,假圈足。口径17.2 厘米,底径 7 厘米,高 8 厘米。 (图 3-14)
铁釜 1 件。标本M1:7,敛口,斜方唇,弧肩,扁腹,假圈足。腹中部有一周凸棱。口径13.2厘米,底径 8.8 厘米,高 13.6 厘米。 (图 3-15)
铁剑 1 件。标本M1:15,锈蚀严重。剑体铁质,剑格为铜质。 剑柄残,菱形格,残长18厘米。剑体窄长,略起脊,双面刃。剑通体残长82 厘米,宽 3.2 厘米,厚 0.6 厘米。 (图 3-16)
铁戈 1 件。标本M1:14,通体铁质,援上平直,下刃内弧,刃口锋利,略起脊,双面刃。下部残。 通残长59 厘米,宽2.4 厘米,厚 0.6厘米。 (图 3-17)
铁削 1 件。标本M1:16,椭圆形环首,直背直刃,刀头残。 残长 27 厘米,宽 2 厘米,厚0.6 厘米。 (图 3-13)
铁器 1 件。标本M1:22,锈蚀严重,无法辨认器形。
琉璃耳珰 1 件。 标本 M1:9,高 2 厘米,直径 0.8~1 厘米,孔径 0.02 厘米。 (图 3-18)
M4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 方向283°,夫妻合葬。 墓坑南北长 3.1 米,宽 1.7~1.84 米,深0.2 米。墓坑内设有椁室,椁室长方形,东西长 2.88 米,宽 1.5~1.56 米,残高 0.05米。 椁室木板已朽,仅残存边线痕迹,未发现有漆痕。椁室内放置两口木棺和一足厢。其中南侧木棺东西长 2.14 米,宽 0.52~0.62 米,残高0.06 米。 大部分棺木已朽,仅存痕迹,宽约0.06 米。在已朽棺木上发现有黑漆痕。棺内人骨架已朽,头向西,性别不详。 棺内西北部放置有铜镜一件,中部北侧放置铁剑一件,南侧放置有铜钱数枚。北侧木棺东西长2.12 米,宽0.54~0.68 米,大部分棺木已朽,仅存痕迹,宽0.05~0.06 米。 已朽棺木上发现有漆痕。 人骨架已朽,头向西,性别不详。 在棺内西南部放置铜镜一件,中部北侧放置有铜钱数枚。 足厢位于椁室内东部,底部未发现木板痕迹,主要是放置随葬品。 (图4)
共出土各类随葬品20 件,可辨器形有釉陶壶、陶罐、铜钱、铜镜和铁剑等。
釉陶壶 2 件。 器表施酱釉,大部分已脱落。 喇叭形口,圆唇,长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平底内凹。 肩部贴附一对称泥条竖系,系面刻画叶脉纹。 颈下部饰一周水波纹带,肩部饰凹弦纹两周, 下腹部有凹槽数周。 标本M4:6,灰褐色胎。 口径15.3 厘米,最大腹径21.7厘米,底径 12.8 厘米,高 30 厘米。 (图 5-1,封三-1)标本 M4:8,与 M4:6 形制相同,为黑褐胎,口残。 最大腹径22 厘米,底径12.6 厘米,高 22.8 厘米。 (图 5-2)
陶双系罐 3 件,系面刻画叶脉纹。 依口部唇形态的不同分为二型。
图3 M1 出土随葬品
A 型 1 件。 直口微敛,平沿内凹,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收。 标本 M4:7,灰胎,器表施酱釉, 大部分已脱落。 肩部饰两组凹弦纹带,每组两周。腹部有凹槽数周,平底内凹。口径12.6 厘米,腹径22.8 厘米,底径13.8 厘米,高 20.4 厘米。 (图 5-3,封三-2)
B 型 2 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收。 标本M4:9,灰色硬陶,平底内凹。肩部饰一周凹弦纹, 腹部有凹槽数周。 口径11.1 厘米,最大腹径 20.1 厘米,底径 11.5 厘米,高 18 厘米。(图 5-4,封三-3)标本 M4:10,形制与M4:9 形制相同,肩、腹部有凹槽数周。口径 11.2 厘米, 最大腹径 20.2 厘米, 底径11.6 厘米,高 17.6 厘米。 (图 5-5)
图4 M4 平、剖面图
陶罐 2 件。标本M4:12,灰褐胎釉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平底。肩、腹部有凹槽数周。 口径10.6 厘米,最大腹径 16.5 厘米, 底径 9.3 厘米, 高 13.8 厘米。 (图 5-6,封三-4)标本 M4:19 无法修复。
小陶罐 2 件。 均为泥质, 侈口圆唇,溜肩,鼓腹,平底。标本 M4:13,灰陶。口径 3.6 厘米,最大腹径7.2 厘米,底径5.6 厘米,高4.4厘米。 (图 5-7,封三-5)标本 M4:17,红陶。 口径5.2 厘米,最大腹径7.2 厘米,底径4 厘米,高 6.8 厘米。 (图 5-8,封三-6)
陶釜 1 件。 标本 M4:15,泥质红陶。 敛口,圆唇,溜肩,鼓腹,平底。 口径 7.6 厘米,最大腹径11.6 厘米,底径5.8 厘米,高7 厘米。(图 5-9,封三-8)
陶灶 2 件。标本M4:16,泥质红陶。灶面呈圆形,长 22 厘米,宽 20.8 厘米,高 8.2 厘米。 灶面有一椭圆形灶眼, 灶眼直径11.6~12.4 厘米, 紧贴后壁有一直径0.16 厘米的烟孔。 灶门呈长方形,宽7.4 厘米,高2.6 厘米。(图 5-10,封三-9)标本 M4:18 无法修复。
陶杯 1 件。 标本 M4:14,泥质红陶。 敛口,圆唇,直腹微鼓,平底。口径7.4 厘米,底径5.2 厘米,高 5.2 厘米。 (图 5-11,封三-7)
铁锅 1 件,标本M4:11,通体锈蚀严重。侈口,方唇,斜直腹下收,假圈足。 口径18 厘米,底径 7.2 厘米,高 11.6 厘米。 (图 5-12)
铁剑 1 件。 标本 M4:4,剑体铁质,剑格为铜质。 剑体窄长,略起脊,双面刃。 菱形格,剑柄残。 残长 96 厘米,宽 3.5 厘米,厚 1.1 厘米。 (图 5-13)
铜钱 (M4:1 和 M4:5)、 铜镜 (M1:2 和M1:3)以及铁斗(M4:20),锈蚀严重,仅能辨别器形,无法修复。
M1 和M4 虽然没有获取到明确的纪年材料,但是从墓葬形制及出土随葬品组合、器形特征等方面, 我们对其年代可以做出基本的推断。 首先,从地域上来说,该地区古属江乘县,隶属丹阳郡,为古扬州辖区。 此区域内,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主要流行于西汉至东汉早期,砖室墓在东汉初期才开始出现,至东汉中晚期砖室墓逐步流行, 而竖穴土坑木椁墓则逐渐消退。 从葬俗上来看,夫妻合葬墓从西汉中晚期才开始逐渐盛行。 其次, 砖室墓M1 的基本器物组合为釉陶盘口壶、 双系罐、陶罐等,这类器物组合最早见于王莽时期,流行于东汉中晚期;M4 是以釉陶壶和罐等为基本器物组合,此类器物组合多见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1]。再次,M1 中所出盘口壶、双系罐、陶罐(A 型、B 型)与南京湖熟汉代朱氏家族墓(M1、M2)[2]、栖霞山化肥厂汉墓[3]、栖霞上坊庄汉墓 (M16)[4]、 江宁曹家边遗址汉墓(M1)[5]、六合李岗汉墓[6]以及江苏高淳县下坝东汉墓(M2)[7]中出土的同类器物十分相似,M4 中出土的壶和双系罐与南京汽车营汉墓[3]、溧水洪蓝木头山汉墓(M1)[8]、南京六合葛塘汉墓(M1)[9]、六合四中汉墓(M1)[10]以及江宁滨江汉墓[10]所出土的同类器物形制特征基本相同。 因此,M1 和M4 的年代应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M1 的年代晚于M4。
图5 M4 出土随葬品
秦始皇三十七年,设江乘县。 据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记载,“江乘县西北有扈谦所宅,村侧有摄山”,唐李泰《括地志》中说“江乘故县城在今润州句容县北六十里”。 20 世纪80年代, 有学者对江乘县城故址进行过实地调查, 认为摄山乡西湖村残存的一段夯土墙体为江乘县的城墙基址。2016 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再次调查勘探时, 并未发现汉代墙垣遗存。 到目前为止,对汉江乘县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 而此次发掘的徐家村墓地西距笆斗山汉墓群1.5 公里,东距栖霞山10 公里,是汉墓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 因此,这批汉代墓葬的发掘对研究汉代江乘县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通过此次发掘,基本确定了这批墓葬的年代和性质, 为认识和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形制演变、 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附记:本项目发掘领队为马涛,勘探工作由许志强负责, 洛阳通地钻探服务有限公司协助。 参与发掘和整理的人员除执笔者外,还有杨平平、周梦圆、祝乃军、刘景岩、周平战、孔祥锁、祝湘博,器物修复由祝乃军、蒋艳华等完成,遗迹和器物线图由董补顺完成,照片由祝乃军拍摄。 感谢以上诸位同事的支持和帮助。
执笔:王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