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

2019-10-31 01:35任淑婧
名家名作 2019年6期
关键词:钢琴曲钢琴音乐

任淑婧

[摘要]钢琴课程作为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传承以及音乐创新的重要责任。对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阐释以及建构进行探究势在必行。

[关  键  词]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阐释

在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开展钢琴教育课程对中国社会音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审美和音乐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钢琴音乐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对文化价值的阐述,通过对钢琴课程的有效探究,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明确钢琴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钢琴教育教学活动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阐释

(一)钢琴与文化的关系

钢琴课程主要是通过音乐与文化,以及钢琴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进行体现的,音乐文化可以通过钢琴课程中的审美性、实践性、人文性特点进行阐述。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得文化也发生着持续的进步与变革,逐渐呈现出多元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各具特色的,不存在哪种文化更优秀的说法,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价值,实现社会文化的良好传承。

钢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钢琴与诗文化、钢琴与绘画、钢琴与历史文化、钢琴与建筑文化,都是钢琴与文化关系的具体表现。

首先,我们来谈钢琴与诗文化。被誉为音乐神童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钢琴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曾有学者指出,莫扎特的钢琴曲是节奏化、旋律化了的唐诗,其钢琴曲的意境和旋律,与唐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莫扎特的代表作《第一长笛协奏曲》,表达的情感是宁静中带着忧伤,听众通过此首钢琴曲能够感受到天高云阔、恬静澄明,就好像莫扎特与诗人杜牧有了心灵的碰撞,“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其次,我们来谈钢琴与绘画文化的关系。乍一看来,钢琴与绘画虽同根于艺术,但表现形式相距甚远,其实不然。钢琴与绘画二者之间的共通点有很多,绘画作品中的线条、构图,可以表达出钢琴曲的旋律和节奏,从钢琴演奏者演奏的意境中,我们又仿佛看到一幅优美的画卷。在欣赏莫扎特的《E大调钢琴三重奏》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田园气息,也能够进一步联想到如温特《山雨欲来的收割场面》一般的田园风绘画作品。

再次,我们来谈钢琴与历史文化、钢琴与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钢琴曲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形成的,而一定的历史条件又能够推动钢琴曲的发展。钢琴家肖邦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的钢琴曲的创作背景与波兰的特定历史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大量作品中都蕴涵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沙俄残暴统治的反抗精神,其代表作《波兰舞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降E大调辉煌大圆舞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特别是《c小调革命练习曲》,它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的悲愤情感以及奋起反抗的决心。

由此可见,钢琴与文化之间是共通、共建的,不同风格的钢琴曲与不同文化之间是能够产生共鸣的,在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中阐述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钢琴文化发展,使之与文化进一步结合的有效推动力之一。

(二)钢琴课程对发扬中国文化的作用

随着钢琴课程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注意到钢琴教学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价值。钢琴教育民族化思想的树立,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以及跨文化音乐教育的有序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创作系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进阶练习曲,出版和创作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按照中国人的音乐文化审美、心理特点以及民族文化特点教导中国学生,可以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体现中华音乐文化为母语的教育思想。通过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在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拓宽自身的音乐视野,提高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知。

创新发展中国钢琴作品对于发展钢琴文化、弘扬中国文化具有深刻意义。创设中国钢琴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将中国钢琴作品融入教学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国钢琴作品,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给学生树立以演奏、学习、创新中国钢琴作品为荣的思想意识,为传扬中国文化打下坚实基础。学校应该积极构建钢琴课程,融入中国钢琴教育教学体系,定期开设中国钢琴演奏会,积极鼓励在校人员创新中国钢琴曲目,定期开设钢琴演奏比赛和个人作品创新大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以及学习中国钢琴曲目的积极性,达到推广中国钢琴曲、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另外,教师作为日常钢琴课程体系的构建者和应用者,应该注意在课堂中较大频率地融入中国钢琴演奏曲,使自己成为中国钢琴文化的传播者,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及时与学生沟通,与其他教师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进修学习,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三)钢琴课程对发扬中国文化的途径

1.引入中国钢琴作品

自从钢琴乐器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特色的钢琴课程以及钢琴文化也逐渐建立,钢琴课的教学内容由以前全部的西方作品逐渐转变西方作品与中国钢琴作品的相互融合。随着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的大量出版和发行,不仅教师在教学中大量使用中国作品,而且许多大型的国内国际比赛也大量演奏中国作品,中国音乐文化也通过这些活动得到了更好的弘扬和传播。

2.在钢琴课程中重视多元化的音乐创作

在钢琴课程中发扬中国文化的途径有很多,其中,重视多元化的音乐创作就是其中之一。多元化的音乐创作能够给我国钢琴教学带来一定的生机和活力,对于一直以西方钢琴曲为主的中国钢琴教学来说,多元化的音乐创作能够扩充中国本土钢琴曲目,便于开拓、创新现有钢琴题材,拓宽钢琴演奏思路,集思广益,创新民族曲目,将中国的文化推向世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鋼琴曲目创作热情高涨,一直延续至今。众多钢琴院校应该以培养创新型、多元发展的人才为己任,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构建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充分体现钢琴课程教学的优势,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钢琴教育活动,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钢琴教学活动当中来,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应该积极创新和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有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推动学生向前发展,从而推动中国文化也向前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钢琴课程开展之前,教师需要结合每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要求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严格围绕教学大纲以及教学需求进行开展,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快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教学目标是钢琴课程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目标化能够推动学生进取,树立学习自信。教师可以将钢琴课程目标设置成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阶段性目标为小目标,总目标为大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巩固基础。另外,教师应该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将难易程度不同的钢琴曲目下发给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做到因材施教。在学生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帮助学生树立钢琴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拓宽教学视野,更新教育理念

单一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导致钢琴教学质量迟迟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拓宽自身的教育教学视野,引入先进的教学经验,丰富钢琴教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展钢琴知识的学习活动。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建设,西方许多经典钢琴作品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西方钢琴曲与中国钢琴曲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视野,给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钢琴家以及钢琴曲。如贺绿汀的代表作《牧童短笛》《摇篮曲》;王建中的代表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浏阳河》《绣金匾》《翻身道情》《百鸟朝凤》等。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阐述以及建构途径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钢琴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参考。通過有效融合钢琴教育与中国文化,充分发挥钢琴教育教学活动对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提升中国社会音乐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闭秋霖 . 壮族音乐元素在歌曲钢琴声部中的衍展:以歌曲《壮族大歌》为例 [J]. 大众文艺 ,2015,16(4):139-141.

[2] 刘洋钢琴演奏教学在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中的“文化回归”[J]. 北方音乐 ,2014,3(18):82-84.

作者单位:内蒙古河套学院

猜你喜欢
钢琴曲钢琴音乐
夜的钢琴曲(六)
纸钢琴
音乐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