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仕丽 武继松 吴济宏 蔡光明
摘 要 从目前大学生的课堂教育现状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在“针织学(经编)”教学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交流三个过程。通过课后的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对分课堂 针织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所以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目前,高校课堂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发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内容不闻不问、不学不思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讲授法仍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也即是应试教育和满堂灌。教师牢牢地占据了讲台,教学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教师讲课风格是否幽默,能否吸引学生、取悦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参与。此外,讲授的内容还要丰富新颖,学生较难从网络或教科书等途径获得。针对这些情况,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被一一引入课堂,比如基于手持移动数码和无线网络的“微课”,“翻转课堂”,和“慕課(MOOC)”等。也有教育工作者从注重探索与创新的思路出发,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研合一”的理念,开展“探究式”课堂,将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使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但是,这些教育模式要么以“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为前提,要么片面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也采取各种评教形式如学生评价、督导听课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来督促教师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以“评优选先”和“树立样板”的方式来激励教师尽可能的发挥潜力,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然而,要切实地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高校的课堂教育仅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这一单方面着手很难有根本性改善,还必须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审视。
近年来,由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张学新从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学习特征、动机和自我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全国迅速推广。大量的高校教师通过实践证实了该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学生对“对分课堂”的目标认同度也很高。
1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结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基于大学生心理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该教学方法在时间上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简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部分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而且将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的时间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这种教学模式将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有机的结合,避免了讲授式课堂中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跟随,机械地认知和复述,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缺陷。同时,也弥补了讨论式课堂中教师讲授过少,难以控制教学的系统性,教师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的不足,真正实现了师生的双向互动。特别是,在学生内化吸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数码设备和网络资源,通过查找和阅读资料,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基于对分课堂的教学特点,课程考核的重心也相应地转移到过程性评价上来,不仅对学生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也能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一定了解,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2对分课堂在“针织学(经编)”课堂教学的实践
针织学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后续针织与服饰专业方向课程的先修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针织学(经编)”是针织学课程中的经编篇,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1)经编针织物及产品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经编针织物与产品的特点、性能用途;(3)经编针织物生产的工艺流程;(4)经编针织物的基本组织、变化组织及花色组织的编织工艺;(5)经编针织机设备的各大机构的工作原理;(6)经编织物的工艺参数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进一步学习后序的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针织学(经编)”课堂教学中实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实施如下。
2.1具体实施
“针织学(经编)”理论课每周上课2次,每次授课2学时,共12周。实验课每周1次,每次3课时,共9周。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10周的对分课堂教学,实验课开展9周对分课堂教学。按照对分课堂的基本思想和实施步骤,对于理论教学:第1周的第1次课采取讲授式教学,时间不对分。教师讲授第1章的第1~2节内容,学生认真听讲。课后学生复习、内化吸收所学内容,列出内容提纲、并解答布置的作业。 第1周第2次课开始对分课堂教学:第1节课,学生5~6个人一组展开讨论,温习第1次课所讲的内容,分享对前一次课所讲内容内化吸收过程中的体会,交流作业的解答步骤中的难点,时间为10~15分钟。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时间为10~15分钟。随后,教师与学生互动、抽查学生作业和对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的疑惑并对作业进行点评、总结,时间为10~15分钟。教师在第2节课上讲授第1章第3节内容,列出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内化吸收该部分内容,书写内容提纲并于第2周第1次上课前提交。第2周第2次课到第12周第1次课与第1周第2次课教学方法类似,前一半时间学生讨论上周讲授内容,教师点评答疑,后一半时间教师讲授下一章节内容。最后一次课复习总结。
针织学实验教学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对针织机械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有系统的认知,掌握梳栉横移机构的工作原理,并能对简单花纹进行分析,设计和编织。能够根据花纹组织排出链块。第1周实验课时,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和注意事项,时间为10~15分钟;接着学生以5~6人为一组分组实验。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讨论实验现象、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解答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学生课后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并撰写实验报告。第二次上课时上交实验报告,第三次上课前教师针对第一次实验报告及实验结果(或编织的小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内容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2.2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针织学(经编)”课程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学生由最初的不适应到后来越来越感兴趣,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刚开始上课时,有的学生不带教材、不做笔记,上课开小差,提问时低着头,怕自己被点名回答问题。经過几次“对分课堂”教学练习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开始逐渐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提问时能积极主动发言,并能适当展开讨论,课后自主学习,整理笔记。从教学效果来看,在回答问题和笔记整理方面女生的表现要优于男生。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对于理论课,“对分课堂”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平时成绩如回答问题、讨论发言、课后笔记和作业等多元评价。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将平时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30%扩大到40%,具体由出勤、作业、课堂讨论和课堂笔记这四部分组成。其中出勤占10分,作业占20分,每次作业2分,课堂讨论和课堂笔记占10分。期末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为课堂上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且学生在课下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阶段重点讨论、掌握的知识点。以现纺31601为教学实施班级,全班共33人参加期末考试,其中60分以下(不及格)2人,60-69分(及格)有9人,70-79有8人,80-89分(良好)有11人,90分以上(优秀)有3人。分析其成绩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成良好的正态分布。针织学(经编)这门课历来是学生反映学习比较吃力的一门课,也是学生容易挂科的一门课程。虽然本次考试仍然没能让每位同学都通过考试,但93.9%的学生都能达到考核目标值,说明经过这种教与学双向互动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点能够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有同学考试不及格也说明课后同学对老师所讲内容的内化吸收和课堂上的讨论仍然不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有待提高。
对于实验课,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动手操作机器、排列链块和分析样品,对在理论课上没有想明白的问题通过实践加深了认识。老师课堂上的巡回指导和对所碰到的问题及时讲解更是让学生对一些原理性的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
3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将课堂时间平均分配,将教师从“一言堂”中解放出来,减轻了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同时,也将学生从上课“只带一双耳朵”听讲的模式中转向主动探索、思考,促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体,增加了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使课堂成为师生双方自我实现的舞台。“针织学(经编)”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平台课,其织物的形成原理,对设备的掌握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信息反馈。每次课开始时集体讨论前一次课学习的内容,温习前一次课学习的知识点,有效地减缓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的速度,提高了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避免了课后学生自己学习,碰到问题不易解决,容易受挫的现象。对分课堂作为信息时代全新的创新性教学模式,通过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发挥了学生的实践主体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想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提高“针织学(经编)”学习效果有积极的贡献,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庄玉昆,褚远辉.高校课堂教学问题及改革之道[J].教改纵横,2013(07):39-41.
[2] 周晶.基于微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法探析[J].文学教育,2018(11):154-155.
[3] 罗百花.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9):177-179.
[4] 李卢一,郑燕林.推进MOOC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04):37-43.
[5] 刘宛宜,谭梅,卢晓东.“教研合一”理念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6):78-80.
[6]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5-10.
[7] 秦学,张春波,秦鑫.从文化视角看高校对分课堂的实践意义[J].教学研究,2018(02):83-84.
[8] 王世革,黄明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大学化学教学[J].广州化工,2016,44(05):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