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19-10-31 02:05:50黄琬迦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23期
关键词:生物性缝合线顺产

黄琬迦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妇产科,重庆 401320)

在医院的临床治疗中,缝线一般被应用在术后的伤口缝合,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医生的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帮助,为医疗质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常规缝线的弊端愈加凸显,在对患者的创口进行缝合时,常规缝线可能会使患者的感染率增加,导致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会承受些许不必要的伤害,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正常恢复。生物性可吸收缝线是当前较为先进的缝线,凭借其材料特性,使患者在创口缝合后并完全愈合后,不需要拆线,而是在愈合的过程中,将“线”吸收,大大提高了其利用率及安全性。本文就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无精神类病史,家属均已签署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27~41岁,平均年龄(30.14±2.01)岁,顺产患者16例,剖宫产患者14例;对照组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为(28.32±1.35)岁,顺产患者21例,剖宫产患者9例。

1.2 方法

妇产科产妇患者一般分为顺产与剖宫产。对照组的顺产患者采用常规普通缝线;观察组的顺产患者采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对手术创口进行缝合,万事开头难,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缝合时,要在阴道切口的顶端0.5cm处进行缝合第一针,并打结缝合线,然后沿切口进行连续缝合,在缝合完成,并检查完善后,在患者处女膜环处将缝合线打结[1]。

妇产科剖宫产患者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普通缝合线进行缝合,在缝合时,应重点注意缝合位置的合理性,一般需要在皮下脂肪组织与切口处进行缝合。观察组患者采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与常规普通缝线不同的是,其第一针应当在切口处下部0.1cm处的地方进针,并使用缝合线将皮下组织缝合打结,在缝合过程中,要保持每一针的合理性[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疗效判断标准,以两种缝合线缝合后,患者的感染率、瘢痕出现率为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本次对照实验的结果来看,生物性可吸收缝线的缝合效果更好,30例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了感染情况,感染率为(6.66%),5例患者出现了瘢痕,瘢痕形成率为(16.66%);而采用常规缝线缝合的对照组患者中,感染患者7例,感染率为(23.33%),9例患者出现了瘢痕,瘢痕形成率(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及瘢痕出现率情况(n,%)

3 讨论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院的医疗综合实力取得了稳步提升,在妇产科患者中,其分娩方式一般为顺产或者剖宫产,两种方式中,基本上均需要使用缝合线对伤口进行缝合,如今,缝合线主要由常规普通缝合线和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3]。通过缝合线对患者进行缝合,可以使其身体的表皮组织能够快速的愈合恢复,利用率极高,但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常规普通缝线已不足以面临当前形势,生物性可吸收缝线的出现弥补了常规缝线的不足,其制作材料主要为合成纤维以及羊的小肠下层,属于蛋白质,当缝合完成后,患者不需要拆线,由于可吸收缝线中存在着较多的蛋白质,因此会将缝线吸收,免除拆线时的疼痛。

在妇产科中使用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的感染率以及瘢痕出现率,据本次对照实验可知,采用常规普通缝合线的对照组患者中,其感染率为(23.33%),瘢痕出现率为(30%),而采用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的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仅为(6.66%),且瘢痕出现率为(16.6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妇产科患者的创口缝合中,生物性可吸收具有更好的效果,适宜推广。

猜你喜欢
生物性缝合线顺产
医用PPDO倒刺缝合线的体外降解性能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的亲生物性指标研究:基于气候响应视角
中国园林(2022年3期)2022-04-13 02:58:22
试论淡水养殖常见生物性病害与防治技术
医用倒刺缝合线的研究进展
纺织学报(2021年5期)2021-05-27 06:45:36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高教学刊(2020年2期)2020-02-10 10:56:08
常做腹式呼吸和提肛助顺产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顺产后为什么还要在产房观察2小时
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 01:22:32
缝合线构造与油气地质意义
地下水(2014年2期)2014-06-07 06: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