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给予了当今的我们思考问题的哲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手段,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更是揭示了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一把尺子。笔者将运用唯物主义三大基本规律评估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策略,并分析出可复制性经验用于今后的灾后重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芦山地震;灾后重建
1.题目背景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龙门镇发生了里氏7.0级强烈地震,地震给芦山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重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对抗震救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在第一时间亲临震中视察灾情。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全国各地同胞的援助下,地震灾区以最快的速度开启了灾后重建工作。时至今日,距灾后重建工作开始已经过去了五年多时间了,以震中芦山县为代表的受灾区,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笔者自四川统计年鉴整理了芦山县2012-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分别为103.0、100.5、114.5、111.3、110.3;而2012-201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分别为113.1、99.4、109.8、107.3、113.6。由此可见除2013年芦山县因地震导致生产总值下降,灾后重建以来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双跨越。芦山县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与灾后重建策略是密切相关的。
2.题目探讨
2.1对立统一规律指导下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策略
芦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区域内多山地丘陵,相比于成都平原,芦山县自然条件较为局限。同时,受地震的影響,芦山县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芦山县灾后重建需要面对的首先便是自然环境的局限。自然局限与恢复重建所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了芦山县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灾后重建之路。最典型的就是龙门镇灾后新居的建设,位于地震震中的龙门镇,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地质条件十分不稳定。龙门镇通过修建现代化木质结构建筑有效克服了当地的地理局限,既实现了帮助受灾群众重建新家园,也实现了科学防震减灾,人与自然共发展的目的。
芦山县在灾后重建中把握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芦山县突出抓好生态重建,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治理相结合。芦山县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发展的重要性。芦山县在后重建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不忘实现自身发展,主动融入雅安市生态文化旅游融合试验区,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
芦山县充分认识到了自然局限与重建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坚持了运用重点论与两点论指导灾后特色发展。
2.2量变与质变规律指导下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策略
芦山县取得的发展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芦山县在灾后重建中提出了“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口号,坚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芦山县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四川省委进行精准重建,重建项目包括了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四大领域,为芦山县整体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芦山县灾后重建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跨越,充分尊重发展规律,坚持落实党中央及四川省委的部署。因此,芦山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双跨越。
2.3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导下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策略
芦山县在地震前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持平,地震后芦山县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业,在龙门镇就推行“家家有商铺”的新型农村产业业态,这些举措实现了服务业的兴旺发展,改变了当地的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2012-2016年芦山县的一产比重分别为0.173、0.175。0.165.0.163.0.155呈逐年下降趋势,而2012-2016年芦山县三产比重分别为0.209、0.228、0.224、0.223、0.248,总体呈上升趋势。
除了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不仅比重下降,芦山县在灾后重建中还对第一产业质量进行了提升。芦山县引进了更多农产品公司,并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给公司进行种植。芦山县先后建成了猕猴桃种植基地、黄芪种植基地等经济作物基地,使当地农民通过分红共享发展红利。
芦山县在灾后重建中,改变过去低质量的农业发展模式,开拓了高质量的规模化经济农业产业,此举坚持了“扬弃”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基础上发展新农业,助力了乡村振兴。
3.题目结论
通过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对芦山县地震灾后重建策略评价,可以看出这一系列灾后重建策略都是科学而有效的,值得在灾后重建中进行借鉴与参考。笔者从中总结出部分经验,以供参考。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利用客观存在科学改造世界。在灾后重建中,一定要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受灾区要充分考量所在区域自然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将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结合起来。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进行发展。在灾后重建中要尊重事物发展规律,不盲目追求重建效益与成果,要立足长远,追求可持续发展。灾后重建中要杜绝追求重建速度,需要在重建的同时防范二次灾害的发生。
第三,坚持实干,创新发展。灾后重建要兼顾人民利益,需要切实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发展利益。灾后重建需要解决人民群众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彭进.初级阶段理论与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J].福州党校学报2001 (01):49-50.
[2]杨月巧,迟宝明,宴金旭.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综合后评价框架体系及实证分析——以芦山县为例[J].地震,2014,34(3):149-159.
[3]陈升,唐元杰.地震灾后重建绩效测量——以汶川、玉树、芦山地震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6):22-32.
[4]丁国旗.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J].红旗文稿.2018 (21):5-7.
[5]李世萍,郭睿.数据看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成效[J].四川省情,2016 (5):54.
作者简介:张铭垚(1997-)男,四川农业大学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