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海 朱杨杨
摘要:诗歌意象源于具体文化,因此读者在理解其他国家的诗歌作品时,必须突破文化差异。我们应该深入到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中去,尽可能地接触该文化,并深度挖掘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才能避免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感受去领会目的语的联想意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意象的意义。
关键词:“风”;意向;《九歌》;对比;《西风颂》
一、引言
《西风颂》是公认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诗作中,诗人雪莱着力描写了西风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笔下,西风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毁灭旧事物,催生新事物。比照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中国古代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所写的《离骚》也是一篇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离骚》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抒發了诗人屈原因为理想遭到破坏、祖国命运岌岌可危而产生满腔悲愤的心情及对腐朽反动势力的憎恨。同时《楚辞》中也出现了有关“风”意象的描写,下面我将以这两部作品为例进行比较,以探求“风”意象在中西浪漫主义诗歌中的异同。
二、《离骚》“风”意象的解读
整部《楚辞》共出现“风”意象描写60余次,《离骚》中共出现3次,总结如下:
(一)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二)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三)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离骚》里出现的“风”,不单指自然界的风,有时也对该意象赋予神性,自然界的风飘忽不定,身处天地之间而来去无踪,拥有神秘而强大的力量。风神崇拜遍及于整个先秦时代。神性之风在楚辞中尤为突出,它是神灵到来的先兆,那么在《离骚》中“风”意象又有什么特别的涵义呢?
第一,风是飞升远逝的凭借。楚辞中抒情主人公乘风飞升远游的情节是蕴蓄情感的“情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途径,是诗人借助幻境,幻化自我的表现方式。
第二,以风神为先导。在上古时代,人类的生存绝对地依赖于自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自然崇拜,风神崇拜就此发生了。楚人称风神为“飞廉”,到了屈原的时代,部族文化开始交流融合,风神的形象也逐渐汇集起来。最广泛流传的风神形象应当是凤鸟和鹿。
第三,风为神来去之先兆。这类现象多见于《九歌》,故此文就不再赘述。
三、《西风颂》“风”意象的解读
雪莱在开篇即以“wild West Wind”直呼西风,引出了枯叶这一意象,塑造烘托了西风的出场,为全诗奠定了西风作为颓旧事物的清道人、掘墓者以及新生力量的孕育者、催化剂双重身份的基调。在西风的身上,体现着“破坏者”和“保护者”的对立和平衡之美,昭示了诗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生死循环往复的思考和领悟。诗人将西风来临之前和西风到来之后做了鲜明的对比。西风的到来,打破了这种长久的沉闷,带来了生气和改变。诗人为岁月沉重的铁链所压着的灵魂觉醒了,实现了灵魂和思想上的升华,西风使雪莱压抑的心灵得到了解脱和慰藉,同时西风强大的力量也是他对革命的希望。诗人追随西风脚步的心愿在第五节变得更加浓烈,表达了诗人愿与西风融为一体的斗志和决心。诗歌突出了“西风”这一气势磅礴、狂野不羁的中心意象,讴歌“西风”扫除旧事物、催生新事物的伟大力量。
四、《离骚》与《西风颂》“风”意象的共同特征
通过以上两个部分对《离骚》与《西风颂》“风”意象的解读,我们可大致得出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第一,“风”意象都代表着一股神秘力量,且在不同程度上被赋予神性。古人视风为神的化身,风来去无形、威力强大,风的神秘性引发了先民的风神崇拜。而《西风颂》中“西风”具有扫除旧事物、催生新事物的伟大力量,是兼具自然之风和神性之风的结合体。
第二,“风”意象常与积极正面的事件相关联。《西风颂》中西风作为颓旧事物的清道人、掘墓者以及新生力量的孕育者、催化剂,不仅使雪莱压抑的心灵得到了解脱和慰藉,而且西风强大的力量也是他对革命的希望;在《离骚》中,几乎每次风的出现都是神灵来去的征兆和特征,为神灵的出现做铺垫或者增强其出场的神秘性和隆重性。
五、《离骚》与《西风颂》“风”意象的不同个性
尽管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某些相同之处,但是其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离骚》中“风”意象的独特之处在于神行之风。它是神灵来去的标志,是诗人乘风远游的凭借,是开导先路的风神。神性之风产生的文化背景是风神崇拜的信仰传统,风内在的神秘性以及楚人耽于幻想的部族性格。
《西风颂》中西风虽然具有扫除旧事物、催生新事物的伟大力量,但是还未上升到把风奉为神灵的高度。《西风颂》中西风是不仅使雪莱压抑的心灵得到了解脱和慰藉,而且西风强大的力量也是他对革命的希望。
六、结语
诗歌意象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就会带有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的联想意义。从中西文化意象的联想意义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意象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有些意象在不同民族和地域中可以产生相同或部分相同的联想意义,有些意象则在一个民族中可以有很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个民族中却没有任何的联想意义。联想意义还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我们应该深入到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中去,尽可能地接触该文化,才能避免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感受去领会目的语的联想意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意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雨彤.楚辞“风”意象研究[D].出版地:吉林大学文学院,2016.
[2]颜美娟.“西风”的内涵——雪莱《西风颂》中“西风”的含义辨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5(5).
[3]李晓滢.中西文化意象对比研究[J].语文建设,2017.
[4]萧兵.楚辞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彭家海(1964.09-)男,汉族,湖北随州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学位,专业:英语教育,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