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的自然之美和意境之绝

2019-10-30 06:56李莉
江苏陶瓷 2019年4期

李莉

摘  要  宜兴紫砂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集金石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折射出丰富的文化意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本文以紫砂壶“六方井栏”为例,浅谈陶刻装饰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意境。

关键词  紫砂陶刻;六方井栏;文化意境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发于明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装饰体系,与造型相辅相成,为紫砂壶锦上添花。紫砂壶集金石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折射出丰富的文化意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以超越器皿本身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如果说素面素心是紫砂材质之美,那么紫砂壶上的诸多装饰,则以独特的形态和语境丰富了紫砂壶的艺术魅力。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只有贴近人们的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和内涵的艺术品,才能深入人心,为人们所接受,保持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纵观紫砂壶的发展,经历了由粗趋精、由简趋繁,复又返璞归真的过程,经历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紫砂壶造型装饰技艺也不断丰富发展,制壶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得精细化,技法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出捏塑、贴花、镂雕、陶刻等一系列装饰技艺,因器而变,变化无穷。

其中,陶刻作为最为常见的装饰技法,将传统诗、书、画融入紫砂壶的创作中,丰富了作品的人文意境,深受人们喜爱。陶刻是指在壶坯上用钢刀或竹刀镌刻书画图案的一种方法,它是诗文、金石、书画、篆刻艺术与紫砂制作技艺的完美结合,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尤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其应用十分广泛。紫砂壶“六方井栏”本是一款经典器型,以古代石井栏为原型,以六方为基本形制,其形体方圆并济、明快挺秀、简约大方,还原出石井栏的原貌,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古雅质朴,极具艺术特色。“六方井栏壶”(见图1)是一款光素器,有很大的装饰空间,此壶以陶刻点缀,使作品不失紫砂质朴本色,又平添了几分文雅之气,意境深远。紫砂陶刻作为一种装饰技法,起锦上添花之效果,不能喧宾夺主,应与造型相互配合,共同表现出作品的主旨和意境。因此,此幅陶刻作品以山水为题材,其悠远壮阔的意境与六方井栏古朴厚重的气质相辅相成,给人以返璞归真的自然情趣,以及归隐田园、自由淡泊的情怀和境界。

紫砂陶刻要求陶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及艺术才能,还需具备深厚的陶刻功底,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幅完美的陶刻作品。此幅陶刻是典型的山水画,刻绘内容为“山居图”。整幅作品呈现出山间丛林、溪流桥杓、竹篱茅舍的山居景色,有山似梦雾、石如云动之感。画面中芳草丛生、岸芷汀兰,郁郁葱葱,远方層峦叠嶂、白云悠悠,几间质朴的小屋隐于山林间,呈现出一派恬淡悠然之感,给人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情。中国山水画注重作品的气韵美,十分讲究整体气势,讲究气韵生动、天人合一,还讲究笔墨美,用笔精确、细腻传神,展示出一种高级的审美享受。陶刻作品虽然不是书画,不讲究笔墨,但它比书画更难,陶刻以刀代笔,既要注重画面整体布局,还原出书画的神韵和意境,还要讲究用刀,刀法自然、气韵潇洒、纵横有致、急缓顿错、一波三折,才能给人以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陶刻运刀应胸有成竹,意在刀先,下刀时准确而干练、胆大而心细,如此才能收放自如,表现出山水画的神韵。此幅作品极具刻味,简约而不简单,粗放而不粗俗,画面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有一笔带过,也有精细刻画,具有层次感,给人以气韵潇洒、豪放阔达之意境。

中国山水画体现着一种自然之美和意境之绝,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美感来源于人与自然山水的一种契合,从这种相互契合中萌生出一种自由感与美感,这也是中国人主张山水怡情养性的由来。山水画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为官者高洁傲岸、两袖清风、归隐田园的愿望,将有限的视觉感性形象在山水画的虚实结合中无限放大,形成画外之音、景外之意,引人深思、触人心弦,体现出中国文人的审美理想甚至生活理想的高度。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生活境界,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人们都渴望寄居于山水田园,寻一方安隅之地,过恬静淡泊、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植根于中国人骨子里、血液里的情怀。

紫砂壶“六方井栏”通过造型与装饰的相得益彰,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托物言志,以抒情、写实的手法来表达这种悠然自得的心情,来传达这大好河山的壮阔之美,赋予作品超越器皿本身以外的人生况味和精神内涵。

参 考 文 献

[1]沈龙娣.浅谈紫砂陶刻[J].江苏陶瓷,2011(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