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小勺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放假回家就像参加一场大考,考官席上坐着的俱是我的至爱亲朋,考题逐年而变:从何处工作、工资几许,到有无伴侣、何时生子……无论我多么努力工作、认真生活,似乎离标准答案总还有一步之遥。
这一步之遥,便是从骨感现实到完美人生的距离。我极力地想守住这距离背后的隐私城池,但在考官们眼里,哪怕你的隐私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他们总有办法打着“关心”的旗号集结起千军万马,将我守城的士卒杀得片甲不留,然后抽丝剥茧,去伪存真,让我不得不在众人面前袒露自己惨淡的人生。
22岁,我大学毕业,考研失利,求职碰壁,前途一片迷茫。我躲回家里准备来年再考,每当出来透气,无论走到哪、遇见谁,听见的话永远是:“差多少分没考上啊?还准备考啊?有没有把握呀?”我僵着满脸的微笑只是说不出话来,任凭这些问题如稻草般一根又一根压在我灰暗迷惘的心头,我无数次地企望这些熟识的人们能仅仅谈谈天气时运,收起多余的关心,留给我一点体谅和喘息的空间,然而始终没有例外。
24岁,我终于有了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人生也像是翻开了新的篇章。我站在新的路口前摩拳擦掌,雄心万丈,以为前路是光明灿烂,鸟语花香,却偏偏又有人凑到我耳边,关切地说:“跟你同龄的人都工作两年了,你这起步太晚了……”轻飄飘的几句关心,带着凌厉的锋芒,瞬间刺破我风发的意气。
27岁,职业生涯给我上了生动而残忍的第一课。经无数次修改润色,我的创意文案终于出炉。在给客户展示的当天,我一直很信任的部门主管却先我一步款款起身,全程脱稿侃侃而谈,只是从始至终,没有只言片语提及这案子出于我手。就在几天前,她刚以把关为名看过我的创意文案,当时还给出了中肯的意见。我坐在位置上,从头到脚都是凉的。而那些心里明镜一般的同事却佯作不知,他们挂着意味深长的笑问我:“呀,这案子不是你一直在做么,你跟主管没什么吧?”我抬眼看着眼前这些熟悉又陌生的笑脸,只觉得心里又凉了几分。
30岁,我跟相恋多年本已谈婚论嫁的男友分道扬镳,一张脸上刻意地写着云淡风轻,心里却常常是一场接一场的排山倒海。春节期间,举家来走访的亲友们有的新婚宴尔,有的举案齐眉,却都趁着过年的好光景,拍着我的手背语重心长地说:“你真得改改你的脾气,谈个好对象不容易,你这岁数分了手以后就不好找了呀,我这都是为你好……”我疲累而竭力地维持着微笑,心底却生出几分抵触和反感,甚至在某一个时刻有些刻毒地想,也许他们是故意的,故意在我的失意里找寻一种自我庆幸的得意。
32岁,35岁,40岁……往后岁月无尽,人生的这张考卷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展示出全新的题目,我在考场前战战兢兢不敢懈怠,却仍然要被不时的“关心”刺痛。这些关心逾越了舒适的界限,每每被人提及,总让我如芒刺在背却发作不得。我渐渐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礼貌?
除却对秩序的敬畏遵守、待人接物的有礼有节,我想礼貌还应存在于另一个层面上——一个有距离有分寸的层面。关心是美好的,可逾越了分寸和界限的关心,对当事人来说也就成了一种难堪。人生已很艰难,何妨多一点推己及人,多一点设身处地。适时地收起那句多余的关心,便是饱含着体谅、善良和慈悲的、高级的礼貌。
摘自《家庭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