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县稻飞虱为害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究

2019-10-30 10:48彭美文张志刚曾明会
南方农业·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稻飞虱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彭美文 张志刚 曾明会

摘 要 稻飞虱是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能迅速繁殖,只要环境条件适宜,极易暴发成灾。研究其近年来的发生特点、为害规律及原因分析,及时预警预报,指导农业上的生产,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发生为害,对于邵东县的粮食生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对邵东县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 水稻;稻飞虱;发生特点;防治对策;湖南省邵东县

中图分类号:S435.11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8.012

稻飛虱属迁飞性害虫,主要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两种,成、若虫群集稻株中下部吸食汁液,后期容易造成不能抽穗扬花或成团植株死亡直至绝收,是邵东县水稻生产上的头号害虫,一般能够造成水稻生产损失10%~20%,严重时损失达到40%~60%甚至绝收。稻飞虱的繁殖能力极强,生长周期又短,防治不及时会导致其大规模发展蔓延。而且,褐飞虱携带了草丛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白背飞虱携带南方黑条矮缩病,会对水稻造成严重病害[1]。基于此,综述邵东县2013—2018年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概况,分析了稻飞虱发生为害的特点以及暴发成灾的原因及条件,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策略,以供参考。

1 邵东县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

1.1 发生面积广,为害严重

据2013—2018年的数据统计,邵东县水稻受稻飞虱为害严重。2013—2018年,大发生年份有2年,中等偏重发生年份有4年,邵东县稻飞虱具体发生程度见表1。

2013—2018年邵东县稻飞虱发生及为害情况见表2。2013—2018年,全县的稻飞虱为害成灾面积年平均为5.78 hm2,2013年最为严重,是16.7 hm2;稻谷实际损失年平均为521.8 t,2013年最多,为597 t;稻飞虱为害损失平均占水稻病虫害总损失的17.64%。

1.2 迁入时间早,虫源量大

2013—2018年邵东县稻飞虱迁入情况和各代发生量如表3所示。据观测记载,2013—2018年,邵东县稻飞虱灯下可见虫日最早出现在2013年,为3月21日,最迟在2014和2018年,为4月18日,早稻尚未栽插到大田时,稻飞虱就已经迁飞进来了。迁入的稻飞虱种类及比例为白背飞虱55%、褐飞虱44%、灰飞虱1%。从2013—2018年迁飞入的虫源量来看,2015年和2016年是大发生年份,2013年和2018年是大暴发年份,2014年是中等发生年份。

1.3 迁入峰次多,时间段长

2013—2018年邵东县稻飞虱迁入峰次见表3,每年至少迁入4次。4月中旬至5月上旬,稻飞虱出现少数南方虫源波及迁入,5月下旬到6月下旬出现南方虫源迁入高峰期,大量稻飞虱成虫伴随南风和降雨迁入邵东县。2014年有6个迁入高峰,迁入时间段从3月21日开始,6月2日结束,造成代际重叠[2]。

1.4 田间虫量大,增长迅速

据观测记载,2013—2018年,邵东县的第二代稻飞虱若虫高峰期平均百蔸虫量325~1 410只,严重田块达18 000~39 000只;第三代稻飞虱若虫高峰期平均百蔸虫量410~1 181只,严重田块达22 000~56 000只;第四代稻飞虱若虫高峰期平均百蔸虫量294~4 320只,少数严重田块达6万只以上;第五代稻飞虱若虫高峰期平均百蔸虫量212~460只,少数严重田块达1万只以上。从发生程度来看,第二、三、四代逐代严重,第五代较轻;中稻较早、晚稻发生严重。

2 邵东县稻飞虱严重发生的原因分析

2.1 虫源地区广,虫源丰富

稻飞虱在湖南省区域内不能越冬,其虫源是从海南、广东、广西、越南一带稻区远距离迁入。近三十年来,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杂交稻推广面积不断增加,而杂交组合对飞虱特别是白背飞虱十分敏感,取食杂交稻的稻飞虱比取食常规稻的产卵量增加10%~12%、繁殖率高30%以上。近十年来,越南广泛推广晚插冬春稻和感虫的中国杂交稻,导致越南北方稻区冬春稻和夏秋稻上稻飞虱连年大发生,更是为我国水稻制造了丰富的虫源[3]。

2.2 气候条件好,利于虫害发生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副高在旱季明显增强,南北气流对流频繁,给稻飞虱的迁移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因此造成了近三十年来稻飞虱大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邵东县域处亚热带季风区,5月降雨偏多,有利于稻飞虱的迁入;6月中旬入梅,气温适宜,降雨多,有利第二代稻飞虱的发生及为害;7—8月,气温偏高,田间高温高湿,对第三、四代稻飞虱的发生有利,对白背飞虱的发生更为有利;9月降雨量偏少,但降雨日数偏多,气温适宜,对第五代稻飞虱的发生有利。

2.3 种植结构乱,害虫食料充足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原来的双季稻区逐步发展成为双季稻、中稻、一季晚稻及普通稻与优质稻的混栽区,并且水稻品种杂乱,栽插期和成熟期很不一致,田间食料充足,为稻飞虱的发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近年来,高档优质稻面积迅速增多,其营养和味道被稻飞虱喜食,十分有利于稻飞虱的发育和繁殖。现在的农田大多都大量施用化肥,并且偏重于氮肥,导致水稻生长嫩绿,营养条件好,不仅会导致水稻抗虫性减退,还会加速稻飞虱暴发[4]。

2.4 防治水平低,效果不佳

很多农户使用农药不合理,噻嗪酮、吡虫啉曾是防治稻飞虱的“皇牌农药”,由于连续多年单一使用,稻飞虱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显著下降。在防治稻纵卷叶螟时,菊酯类农药的滥用杀伤了害虫天敌,自然生物控制作用明显削弱。2013年,还有很多农户在使用三唑磷、乙酰甲胺磷、水胺硫磷等有机磷农药防治二化螟,大幅度提高了稻飞虱雌虫产卵率。当前,农民施药技术普遍不高,施药时用水量不够,施药器械落后,农药利用率低,影响了虫害防治效果。

3 邵东县稻飞虱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虫情监测,准确预报

要与境外主要虫源地开展监测协作,及时掌握境外虫源地稻飞虱的发生动态。要开展区域合作,加强迁飞规律研究,准确预测发生趋势。要加强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及时、准确发出预报或警报。要对稻飞虱的抗药性、寄主抗性和生物型变化进行系统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防治对策。

3.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防效

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加强对农民、机防队员及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专业培训,植保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调查,及时指导农民如何识别虫害,如何科学用药。要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购买先进施药器械,提高农药利用率,提高防治效果。

3.3 科学制定策略,综合治理

防治稻飞虱要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并科学应用化学防治方法。1)要选用抗虫品种,减少混栽;2)要控制氮肥用量,适时晒田控苗,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3)提倡稻田养鸭来防治稻飛虱;

4)提倡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飞虱;5)要严格用药管理,选用烯啶·吡蚜酮、吡蚜·呋虫胺、哌虫啶等高效低毒药剂,交替轮换使用。

3.4 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

稻飞虱具有迁飞性,只有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统防统治,才能确保防治效果。要充分发挥无人机、大型机动喷雾器等防治速度快、防治效果好的优势,组建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组建机防专业服务队,实行统一预测预报、统一开具药方、统一供应农药、统一防治方法、统一防治时间的“五个统一”策略,按照部署进行施药防治。

参考文献:

[1] 郭海明,刘年喜,尹丽,等.湖南省近年稻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农药应用与研究,2007(5):41-43.

[2] 洪海林.咸宁市2014年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J].湖北植保,2015(3):50-51,60.

[3] 王治虎,殷先礼,饶清华,等.崇阳县稻飞虱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07(5):8-9.

[4] 石广智,辛德育.2007年天等县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原因分析[J].广西植保,2013,26(S1):26-27.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稻飞虱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