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更加积极的人生:城市独居老人认知行为矫正研究

2019-10-30 04:15彭博靓
商情 2019年40期

【摘要】本研究以“ABC情绪理论框架”为基础,围绕自我认知行为一主题,选取沈阳市一独居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介入,对老人认知和行为层面存在的需求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老人独居期间的精神状态、自我评价以及与他人交往的状况进行了解,评估老人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手法,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帮助老人改善由于认知偏差所导致的困境,进而引导老人迈向更加积极的人生,达到服务目标。本研究认为,要引导城市独居老人要从两点出发,一是服务对象对自身的认识,从服务对象本身出发从内部探寻其思想中存在的偏差和非理性观念,将其逐一击破;二是对自己与他人关系上的认识,这一群体独居状态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让其不可避免地会在与他人的关系上出现问题。找到造成问题的最为根源的非理性认识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城市独居老人 认知行为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

一、研究背景

笔者在本科期间实践活动中结识一名老人,相遇之初老人并不是独自生活,但现如今老人已是独居状态,笔者于2017年10月中旬再次探访过老人,独居状态势必会使生活发生变化,老人不仅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从行为到思想层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老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判断持消极看法,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是否是独居的生活状态让老人的产生的异样?是否还存在着一些其他深层次的缘故和机制。故笔者对该老人开展个案服务,希望可以以此为例,深入探究如何使独居老人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借助认知行为理论和相关治疗模式帮助老人迈向更加积极的生活。

以往关于城市独居老人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在社会工作对城市独居老人群体的研究结论方面,以往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具体实务的分析和评估,且运用个案和小组的工作方法较多,可能因其研究多为学生群体的小规模实践为主,故得出的研究成果难以推广,更难以解答针对本体城市独居老人出现的相关问题。其中也存在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但始终不成规模,难成体系。其二,在研究方向上,更多的研究建议的解决方法偏向于独居老人自身系统以外的建设和介入,更多的从支持网络和社区的角度建言献策,少有对城市独居老人自身原因的挖掘。其原因也可能源于向内介入探索独居老人内心的困難度较高。其三,对于独居老人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在2014年前后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大量的研究涌现出来,看似一片繁荣,但经过仔细研读可以发现,很多研究仅停留在本身研究实际情况的过程和结果分析,仅仅是对一次研究的分析总结,对整体城市独居老人问题并没有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于认知行为方面的研究多应用于临床医学以及教育学的研究,在社会工作领域的体现主要集中于年轻群体,例如儿童、青年学生等,具有较高的应用现实意义。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工作在从认知行为视角介入研究时常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这与本研究不谋而合。但是,针对老年人群体或者中年人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与人群的认知水平发展程度是呈现负相关的趋势,这就往往会让人忽视老年群体的认知行为方便的偏差。

基于以上两方面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从认知行为视角,应用理性情绪疗法,对研究较少的群体——城市独居老人,进行研究分析,力求为社会工作相关领域填补空白。

二、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应用

(一)准备阶段的应用

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通过探访初期的资料搜集,大致对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根据“ABC情绪理论框架”确定了老人认知行为方面出现了问题。要从老人给自己在离婚事件中的定位和对离婚事件的认知上下功夫,帮助服务对象改变不适当的认知,进而改变易怒、依赖的现状。

下面对造成以上列出的错误认识进行原因分析:

第一,年龄增大,身体素质下降,各方面的能力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让老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一原因是十分客观的,是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无法改变的。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工作者要努力引导案主接受自己老化的事实,并且接受现在的状态,保持现在的状态。

第二,服务对象自尊心较强,在意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内心较为脆弱。出现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来自于过去对自己过高的角色定位,服务对象过去是高学历的企业高管,退休后也过着很安逸舒适的生活,常年下来形成的思维模式,案主将自己至于一个地位相对较高的角色,认为自己过得比他人好的生活。离婚事件后,产生较强的心理落差,导致案主既有的思维模式与现实状况失衡,认为自己变得“失败”。这样的情况下,老人逐渐减少与外界的交往,与老同志和老同学之间的来往也减少了。

第三,克制情绪不愿表达,缺少与他人的交流和情感慰藉。老人自离婚事件之后,内心比较孤独,渴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但身边只有儿女,又碍于父亲的身份,老人不愿过多地向儿女展示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儿女也没有及时发现老父亲的情感需要,导致老人觉得儿女不理解自己,造成了两方产生了一些矛盾。

(二)需求评估上的应用

第一,适应当下的生活,接受独居状态下日渐年老的自己。

研究对象本身就处于老年阶段,身体各项机能都在逐渐衰退,这是不争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在离婚事件发生之前,案主还可以用和美家庭的现实来安慰自己日渐老化的事实,案主的注意力没有更多的关注自己身体上的变化。受到离婚事件冲击之后,案主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身体素质下降上来,并且将自己的老化无限放大,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加之,不当地将儿女孝心的照顾当做自己“不中用”的佐证,更加打击了案主的自信心。当下案主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身体,正视自己老化的事实,并且重新建立一个“积极老人”的形象。

第二,帮助案主摆脱离婚对其产生的阴影,突破对他人的非理性认知和与他人交流的心理障碍,修复受损的支持网络。

案主在离婚事件之后开始独居生活,生活中没有了伴侣,也让案主对除了伴侣之外的其他人产生了怀疑。案主认为老同事和老同学知道自己离婚的事情后会对自己说三道四,甚至是邻居对自己应该也是颇有微词,案主认为自己在别人眼里成为了一个“怪人”。这种非理性的认知导致了案主与他人关系的疏离,原本关系很好地朋友同事,会时常联系,从开始独居之后也减少了联系。案主实际内心空虚孤独,是极其渴望与他人交流的,但是碍于面子和“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案主本能地将自己与原来的朋友隔离开来。社会工作者要做的是帮助案主重新建立与他人的支持网(除家人以外),通过建立新的理性认识,达到恢复交流的效果。

第三,加强与家人的交流沟通,寻求家人的理解和肯定、化解矛盾,在家人处寻找精神慰藉。

独居生活开始之后,案主明显变得焦躁易怒,这是案主非理性认知导致的极端情绪。实际上,离婚事件已经让案主承受了很大的冲击,案主自己难以派遣,这时案主的亲人特别是儿女,没有第一时间与案主进行沟通,案主也碍于面子和父亲身份,不与儿女主动沟通,导致了双方不理解彼此,造成了矛盾的产生。同时独居生活的开始更让案主迫切地需要精神慰藉,由于案主这时心态与以往已经大不相同,加剧了双方的冲突。因此,案主现在迫切需要与家人深入沟通,互相了解彼此想法,这样是为案主精神依托的最好归宿。

(三)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前期,建立专业关系并且帮助案主识别非理性认知。一方面,让研究对象具体描述近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困扰,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从而帮助服务对象识别出行为和情绪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以及产生的根源,这里主要是让老人讲述自己对于离婚事件与独居状态的感受,引导老人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讓研究对象做不敢做的或者苦恼做的事情。鼓励服务对象把冒险后的感受与冒险钱的体会进行比较,以便准确揭示其中的非理性信念。这里主要是鼓励老人多外出活动,引导老人尝试态度和缓地与他人交流。

中期,在帮助案主识别非理性认知的同时,引导案主突破非理性认识的限制,探索自己理性良好的认知,也就建立对自身和对待他人的新的认知,并且引导案主合理派遣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此阶段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探寻非理性认识的根源,引导案主审视自己认识的来源以及形成的原因,与案主一起探寻上阶段识别出的非理性情绪的具体原因。这一步主要应用了识别和辩论两种技巧;第二步,重塑新的理性认识,打破既有非理性认识的同时,建立理性认识,为行为的改变打基础;第三步,改变不合理行为,建立新的认知的基础上,将以往非理性认识导致的行为,并且施以适当的行为反应。新的认识必然导致新的情绪,进而促成新的行为,这里老人通过改变认识能更加积极地看待一些以往认为“过不去的坎”,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取他人意见,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后期,帮助案主将新的“认识—行为”模型应用于实际,并且将其深化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评估服务效果。在巩固新的“认识—行为”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新的认识,加强新的情绪体验的反应,鼓励理性行为反复实施。这一部分,社工多应用鼓励技巧,激励服务对象将新的模式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案主走上积极老龄化之路。

(三)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估及总结

本次服务基本遵照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治疗范式,完成了计划设置的总目标,在大方向上没有偏离,实施效果显著。消减了案主部分消极情绪,引导案主改善心态,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活动。从对自己能力的不相信到意识到自己有很多可取之处,并且优于同龄其他老人;从不愿与家人分享自己感受到如今与每天轻松愉快地与家人沟通、分享自己感受、主动表达感谢;尝试多与老朋友联系,消除内心芥蒂等等,这都是案主发生的改变,可以看出案主已经较为接纳离婚后的独居生活和现在的自己。最为重要的是,案主在服务结束时可以积极的态度和角度思考问题,并且通过失功能想法日记坚持矫正自己的非理性认识,这是服务中最为成功的一点。

本次服务相对比较成功,其有赖于案主和案主家人的配合,同时与案主的学历层次是分不开关系的。本次个案通过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案主打破了既有的非理性认识,建立的新的一套更为积极的“认识—行为”模式,达到了帮助案主积极面对生活的目的。

三、结论

本研究中,社会工作者尝试性地将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引入城市独居老人自我认知行为矫正的个案服务中。依照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服务方法,对服务对象展开了一系列围绕打破非理性认知重塑积极自我的主题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在专业伦理以及工作技巧的应用下,帮助服务对象完成了从消极待事向积极建立新的理性认识的转变。重塑了服务对象的自信心,改善了其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引导服务对象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同时也满足了服务对象精神慰藉的需求。服务目标基本达成。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个案介入城市独居老人认知行为偏差问题,具有可行性强、实施效果明显以及效果持续性好的优势,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类似的案例之中加以推广。与此同时,城市独居老人认识行为上的偏差是导致老人们晚年生活不幸福的根源之一,应引起社会工作者与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哲宁,姚树桥.认知行为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2,(21).

[2]文婉聪.独居老人所急需的社会服务——以南京市独居老人为例[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2).

[3]周怡倩.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0.

[4]王佳璐. 城市独居老人精神慰藉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对深圳市F社区15位独居老人的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4.

[5]高媛.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独居老人人际交往障碍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4.

[6]谭英花,于洪帅,史健勇.中国城市独居老人精神慰藉缺失[J].中国老年学,2015,(23).

[7]王静伟.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8]彭惠青,沈玥.城市独居老人的心理问题与社工介入研究——以武汉市Q社区为例[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2).

作者简介:彭博靓(1996-),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2018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