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雨晴
摘要: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文学的瑰宝,是英语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是在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来源广泛,形象地反映了英语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風土人情及文化习俗。本文拟对英语谚语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着重论述了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语谚语;语言特点;翻译方法
一、简介
谚语是一种在短篇小说中经常得以使用来表达基本真理或实际见解。谚语是来自人们日常生活,表现了人类从古代到现代的思想和经验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许多国家的语言表达。朱光潜先生说:“外国文学中最难理解和翻译的是联想意义”,“它具有特定的情感氛围,相当深刻细腻;你可能在字典中找不到,但它对文学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了解习惯和习俗以及文化历史背景,我们就会感到一片茫然,特别是当我们翻译联想意义时”。
由于各国历史,宗教和习俗的差异,而谚语与其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丰富其独特的语言。虽然英语和汉语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它们在谚语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两种语言的谚语既简单又生动,大多数都用整齐的结构和生动的比喻来押韵。
二、翻译方法
由于语言是表达文化的一种方式,中英文谚语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征。翻译的目的是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由于文化不相同,所以译者应该注意到谚语意义的含义。直译和自由翻译是两种现代的,经过验证的翻译方法,这两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不能说翻译完全是字面翻译或自由翻译的,有时这两种方法是相结合的。如果直译可以传达原始谚语的意义那么它就是完美的,否则只有意译才能提供隐藏的意义,并使版本生动有趣。
(一)直译
直译是指逐字翻译谚语并保留原始字符,隐喻和图像。有时候,当我们阅读英文文本时,我们会被线条之间的生动和聪明的描述所吸引,而字面翻译是向读者呈现这些语言美的唯一方式。直译是翻译英语谚语的主要方式。
英语和汉语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谚语,它们具有相同的字面意思。这种谚语的比喻几乎是相同的,因此可以直接翻译。
例: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身教胜于言传)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为例更直观地理解直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我们将采用以下例子:
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teacup.(倒霉的人经不起一点风浪)(人一倒霉,一杯茶也能淹死)
Blind the sack before it is full.(凡事适可而止)(袋子要在装满前扎住)
上述谚语均有两个版本翻译,第二种翻译也就是直译成功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和图像,而意译下的谚语缺乏新鲜感和异国风味。直译在翻译谚语时应为首选。
(二)意译
直译不是翻译英语谚语的唯一方法。由于所引用的故事与具体背景有关,因此中国读者通常会有一些难以理解的隐喻或描述。应该采用另一种翻译方法:意译。我们可以将源语转换为人们熟悉的另一种谚语表达,这样我们就可以传达文章的目的并翻译隐藏的意义。
例如: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如果我们从字面上翻译它,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它在罗马,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呢?事实上,它隐藏的意义是“像当地人一样做”。所以我们把它翻译成:“入乡随俗”或“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三)直译和意译
通常字面翻译也就是直译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然后我们最好将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再对英语谚语进行塑造。
例: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
译文:每个鸟都爱自己的巢
然而,这句翻译并没有突出重点强调的是“love”还是“nest”,理解起来模棱两可,读者可能会对谚语的主要观点感到困惑。
改动译文如下: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
改动之后,读者就会更准确理解原谚语所传达的意义了,明白家庭对人的重要。
三、结论
谚语是语言的宝藏,也是一种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谚语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特征,记录了文化及其发展。谚语的英文翻译并不容易。需同时兼顾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手段,由于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有时它们具有不同的字面意义,但具有相同的隐含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力求保证忠实翻译的前提下,又使译文富有表现力和优雅,从而做到翻译谚语与诗歌一样生动,像文章一样稳重,像成语一样简洁。
参考文献:
[1]白纯.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3]毛健.英语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4]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