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德译作品的译名研究

2019-10-30 04:19白莹
北方文学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

白莹

摘要:书名是作品主旨的凝练,好的书名对文学作品在海外的译介和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翻译德语书名时一般会考虑独创性、填补文化空缺、市场因素、出版社决策等方面。从诸多译例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书名在德译时多采用直译、意译与改译的方法,其风格特征相对忠实、保守,贴近原著。

关键词:书名翻译;中国文学;德译方法

一、引言

文学作品走向海外,進行有效的传播,好的翻译是基础的。书名,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作品内容的指向标,更是文章主旨的凝结。精妙的、引人入胜的书名能够使人过目不忘,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书名作为内容的窗口,可以引发读者联想,窥见主题和情节,进而激发阅读兴趣,做出购买决策。无论是表意性的,直截了当的描述性书名,还是艺术性的,富含寓意的抽象性书名,在翻译时都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以实现对作品内容的富有美感的高度概括,才能够对出版和传播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本文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德译书名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德译标题的翻译原则、方法和风格,从译文角度探讨中国文学在德语国家译介和传播的文化适应性,以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二、德语出版物的书名翻译原则

在德国,书名的翻译具有一些特定要求,因而德译书名经常会与原书名不一致,一般会遵从如下原则:

(一)书名必须有独创性并且区别度明显,即不会与其他作品产生混淆

德译书名一般都不会单纯使用描述某种物种或类型的词汇,例如“Die gro?e Spielesammlung”(大型游戏),或者“Hochzeit”(婚礼),很多日常用语中的词汇也应尽量避免,这样就不会造成其它出版社或者作者在使用某些概念时的困扰。已出版的书籍及其书名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相同的书名一般不能再次使用。

(二)填补由文化或语义空缺带来的不可译性

一些书名因为文化、地域差异,本身就存在不可译性。如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蒜薹又称蒜毫,是从大蒜中抽出的花茎,在中国是人们非常喜欢的蔬菜,然而在德国却没有种植、食用蒜薹的习惯,因而德国读者对这一物种非常陌生,这种物质文化的负载词带有典型的不可译性,在处理这种文化缺省时,译者采用了概略化的方法,用“Knoblauch”,即大蒜来代替,尽可能与本国国情相适应,方便读者理解。

(三)考虑市场因素

每种文学艺术类型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书名作为作品的指向标,体现着文章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的表意功能,同时外延开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读者脑中创造想象的空间或者激发一定的思考,从而产生购买欲望,创造良好的市场价值。

(四)考虑出版社的出版政策

出版社作为经济实体,必须希望创造价值,获得收益。对于之前市场反响较好的作家,出版社当然希望能够延续优势,创造进一步的认知价值,因而新作品的书名选定在文字意境、形式、氛围上常常都希望和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承袭之前的热度。

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书名德译的常见方法及译例

通过考察从1949以来翻译出版的三百多部中国当代文学德译作品,可以发现,等值并不是书名翻译时的唯一原则,虽然译文书名在结构、语义和语用方面应尽可能忠实于原文,保留源语的风格、特征和韵味,但由于文化的缺省,修辞手段以及语境的特殊性,拘泥于形式,一味地追求等值,反而会失去其内涵,丧失美学价值。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就书名而言,应实现的预期目的在于综述文章概要,传达精神实质,激发阅读兴趣,这就决定了译文书名应简明扼要,顺应文化,并抓人眼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常见的标题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译

就传文达意而言,直译是最容易实现“忠实”的翻译方法。在词汇、语法、语用允许的情况下,直译书名能够很好地保存源语的语言特色和思想意境,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很多文学作品以主人公、地名、时间等为题,表意较为直白,或者标题本身已经清晰地阐释了作品的主旨、观点,内涵外延显而易见,这种情况下,若译文通畅达意,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直译最简便,也最行之有效。

在德国出版的300多部中国当代文学译本中,有60%以上的书名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如表1:

从以上译例可以看出,译者的用词都是非常严谨的,基本上保留了中文的行文格式和语体风格,展现了作者审美和构思,对于中文中没有明确体现的复数形式(如《蛙》),或者表意隐晦之处(《酒国》中的“酒”是指哪种酒呢?),译者也在通读原著的基础上,给出了切合作品的德语表达。

还有一些德译书名,在译法上虽然算作直译,但为了填补文化间的差异,减轻文化因素对作品的影响,从而易于读者理解,增加购买欲望,会对书名进行适当地增减,或者直接添加解释性质的副标题。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德文译名为“Der Mann, der sein Blut verkauft”,即“卖血的男人”,内容和形式上与源语相符,但删除了主人公“许三观”的名字,从而避免了德国读者拼读汉语姓名时的疏离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对于作品主旨的把握。删除标题中的主人公姓名在德译书名中并不少见,《骆驼祥子》在德国出版时直接被译为“Rikschakuli”,即“拉车苦力”,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太白山记》被译为“Geschichte von Taibai-Berg.Moderne Geistererz?hlungen aus der Provinz Shaanxi”,添加了副标题“来自陕西省的当代鬼怪故事”,直截了当地介绍了作品内容,使外国读者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二)意译

当源语和目的语存在语用差异或文化空缺,直译无法将标题的思想内容或文学意境准确地传达出来,或者直译出的标题不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和认知习惯,那么,摆脱字面的束缚,结合作品内容重新对原书名进行释义性的解读和重构,不失为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

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被译为“Abschied von der Mutter”,按照德文的语法结构,如果直译的话,需要用到关系从句,即“Der, die auf der Welt mich am meisten liebt, stirbt”,这不符合书名通常为词汇或短语的语用习惯,会给德国读者造成阅读困难,因而译者在结合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德语的文法习惯和修辞格律进行了再创造。当然,从某种角度上看,这种译法过于直白,相较于原文,欠缺了些文学的隐晦和艺术的美感,值得进一步商榷。

苏童的长篇小说《碧奴》根据中国神话传说“孟姜女哭长城”改编而成,作品以主人公来命名,但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这个题目过于抽象,很难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因而在英译本和德译本中译者都结合作品内容进行了阐释性质的增补,其英译书名为“Binu and the Great Wall of China”,采用了直译加意译的手法,保留了原书名中的“碧奴”,同时通过“the Great Wall of China”来传递作品的主旨和要素。相比之下,德译书名则为纯粹的意译“Die Tr?nenfrau: Der Mythos von der treuen Meng”,将“碧奴”解释为“哭泣的女子”,并通过副标题说明该作品为关于忠诚的孟的传说,这种凝练作品内涵的译法对于外国读者更加友好,便于理解,也易于突破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翻译中的不可译的难题。

(三)改译

相较于意译对于原书名的传释达意,改译可以算是另起炉灶式的颠覆。由于文化内涵和认知背景的差异,不同语言间常常存在着文化空缺。对于包含文化内涵词或者表意隐晦的书名来说,直译或者意译的方法有时很难精准释义,或者会破坏原书名的文学美感,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因而采取文化顺应原则,抛开原文用词和语法的限制,重拟书名,做创造性的阐释,会有不一样的韵味。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是一部以盲人推拿师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推拿是中医疗法中的专业术语,指通过按压经络穴位来修复各种身体上的损伤。这类中华文明中独有的内涵词很难用德语解释清楚,若简单译成Massage,按摩,会失掉文化感,缺乏感染力,故译者从作品主旨入手,将德文书名译为“Sehende H?nde”,即“看得见的手”,绝妙地呼应了文中主人公们盲人推拿师的身份。虽然眼睛看不见,但靠手艺吃饭的推拿师,他们和常人一样,有尊严、有生活、有爱情。这样的改译不但没有破坏作品的意境,反而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突出了作品的思想性。

类似的还有毕飞宇的另一部作品《青衣》。和“推拿”一样,“青衣”这个中国戏曲中的旦角名词在德语中是没有对应的,面对文化空缺,生搬硬译只会适得其反,《推拿》的同一译者Marc Hermann根據原作内容凝炼了新的书名“Die Mondg?ttin”(月亮女神),一方面呼应“青衣”,意指主人公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是为人生理想奋不顾身的女性,另一方面,题名中暗含了女主人公付出了毕生心血的京剧《奔月》。这样的译文书名,一语双关,生动贴切。

四、结语

书名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浓缩,是作者反复推敲后的巧思,是作品的精华和主旨所在,无论采取哪种译法,能够贴近作品主旨,传递思想内涵的译名才是好译名。随意发挥、以哗众取宠为目的的任意改写是对作品的扭曲,应该极力避免。就德语出版物而言,由于德国文化崇尚理性、思辨、守规,加之德语语法严谨,语用规范,因而德译书名相对忠实、保守,贴近原著,倾向于精确、精简、得体,粉饰较少,也甚少猎奇媚俗。合理选择翻译方法,保留原著内涵,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是翻译实践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作为译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做好翻译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扎扎实实推动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和传播,让中国文学真正走出去。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孙国亮,张斌.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研究概述[J].文艺争鸣,2017(10).

[3]虞建华.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特征与误区[J].外国语,2008(1).

[4]周晔,孙致礼.书名、篇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9(4).

[5]赵宗红,宋学智.从莫言作品外译看神似及其他[J].社科纵横,2016(4).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
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