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之名,虽取“归德”之“德”,鸣琴布化万民之意,但将其视为一座被山所布化的城其实更贴切。距今约3.5亿年前,福建省最古老的陆块——武夷古陆扩大为闽北古陆和武夷高地,在闽中地带则逐渐形成了戴云半岛,并最终隆起了雄伟的戴云山脉。由于此后的地质构造运动,戴云山脉形态更像是一个个“小高原”:山顶部虽丘陵起伏,但坡度和缓;山下部则多陡峭的“V”字型峡谷,山上似乎比山下更适合居住与耕种。地处戴云山主脊的德化县城就坐落于海拔500多米的山间盆地,无论身处城关何处,连绵青山依然占据着人的视野。山之于德化人,不是阻隔而是安身立命之本,观音岐为主的城关矿带、金竹坑为主的美湖周边环形带以及桂林为主的上涌周边环形带依然蕴藏丰富的高岭土,德化陆续被发现的古窑址也表明着,瓷土正是山赠予德化的“无尽藏也”。
“德化当地大概70%的人从事的都是和陶瓷相关的行业,可以说陶瓷就是我们的支柱产业。”德化当地的滴滴师傅说话间,车又再次爬坡,沿路出现了好几栋在建的陶瓷厂房,偶尔还有一两家小型陶瓷作坊闪现,预示着如今德化制瓷业的基本格局。德化人自己也说不清,每年究竟有多少陶瓷制品从德化销往世界各地,不过当地的陶瓷生意就如同境内的戴云山般生机勃勃。
除了工厂的大规模生产,城关周边一些村庄常常因一些“瓷漂”的到来而逐渐形成了陶艺村。在距离城关约7公里的洞上陶艺村内,年轻陶艺家们围绕着已有400多年烧制陶瓷历史的月记窑,建立自己的陶艺工作室。我抵达洞上时,一些老师傅们正在月记窑前整理几日后正式点火烧窑所需的松木,“从前人在山上建龙窑,不僅是为了利用地势,还因为山上有瓷土,考虑到运输的成本,选择靠近瓷矿的地方来烧窑。”洞上村的陈金桂一边介绍,一边领我走进月记窑内,长约43米的窑室内零散地堆放着装满素坯茶壶的匣钵,他指着其中一个匣钵,上下比划道:“月记窑一趟大约会烧制2万个坯体,都是放在这样陶制的匣钵里,然后一层一层垒起来,月记窑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烧制方式,跟工厂里电窑或气窑不一样,一趟烧出来的成品率大约70%~80%吧。”由于月记窑的体量之大,通常要等到众人一同凑齐一定数量的坯体后才能正式烧制,若想尝试个性化的烧制效果,陶艺家们就需要另寻出路,因此在德化城关北边的石鼓村周边,一些独立的柴烧窑工作室也悄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