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恺
摘要:足量的实临练习可以帮助学徒画家开阔视野、磨练技艺。由于亲自动手实临过,学徒对与原作的研究也会往深层次里走,甚至会对今后的艺术道路产生影响。实临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素描;临摹;实临
众所周知,素描学习的有效途径是临摹。而临摹又可分为两种,意临和实临。意临也叫“变临”,多带有创作目的,不要求忠实模仿临本,允许即兴发挥。这种作品常出自名家之手,可以带有强烈的风格和个人经验,如贾科梅蒂笔下的《拉奥孔》,弗洛伊德临摹夏尔丹《年轻的女校长》。实临也称“精临”,往往是带有研究目的,要求一丝不苟的忠实于临本,不带个人评判观点,使人真假难辨。实临常见于画家的学徒时期,如米开朗基罗早年临摹马萨乔的几幅手稿。有关素描学习的临摹,多半是指实临。(见图1、见图2)
达·芬奇提出:“少年应当先学习什么——少年应当先学透视,再学习万物的比例,而后临摹名家的作品,借以养成画好人体各部分的习惯。再继之以自然作品的临摹,以鞏固所学的课业。经常观摩各大师的作品。此外,务须养成将所学用之于实践,用之于工作的习惯。”(选自《达·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第39页。戴勉 译)元代汤垕(hòu)在《画鉴》中提到吴道子早年常临摹顾恺之,“位置笔意,大能仿佛,宣和、绍兴便题作真迹,览者不可不察也”。《宋李公麟传》记载李公麟早年“博学精识”,“凡古今名画,得之则必模临蓄其副本,故其家多得名画,无所不有。”
对于学徒画家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开阔视野,于是直接临摹名家的作品给他们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正如顾恺之之于吴道子,名画之于李公麟。以上引述的几个例子,说的都是实临,即忠实于原作的临摹。由于学习是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配合着持之以恒的积累才能获得理想效果的。学徒经过不懈的努力反复推敲和比照,使他们自已也能更深体会到原作的精妙之处。每当碰上难得一见的善本真迹,好学之士必然不会甘心于借来看几天就还回去。夙兴夜寐仔细揣摩之余,磨墨展纸临摹复制,既便于如期归还真迹,又便于日后继续研习,的确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而实临过程本身也使原作在脑海中的印象有所加深。“过手”一遍相当于“过眼”十遍,由于亲自动手实临过,学徒对与原作的研究自然而然会往深层次里走,甚至会对今后的艺术道路产生
影响。
足量的实临练习还可以帮助学徒画家磨练技艺。如果说意临是将抒发和表达放在第一位,那么实临便是将观察和吸收放在第一位,基于这样的特点,使得实临更适于初学者操作。由于实临要求忠实于原作,从布局到笔触乃至痕迹,皆不放过。于是学徒须不停的在自己的画稿和临本之间来回反复比较,不放过一丝微小的差异,长此以往,自然容易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而反复比较确实是画家在写生时用的最多的观察技巧。不仅如此,同写生相比,实临不需要具备图形概括能力,即将三维空间转化到二维平面上的能力,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学习透视、形状、位置、体量、远近、动态和明暗这些因素上面。因为这些因素经过前辈画家的思考和提炼,已经以近乎完美的形式展示在作品里,学徒画家临摹的过程,其实也是跟着前辈画家一起思考的过程。配合着写生训练,前辈画家如何取舍,如何布局,如何提炼等等技巧,自然就被学徒画家理解、吸收并用于写生。这种通过实临同前辈画家共同经历写生的过程,类似于围棋新手通过揣摩古谱研究经典棋局,假想自己与不同时空的围棋高手对弈,随后将经验应用于实战的过程。当实临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应用往往会不自觉的发生。
尽管学徒画家有时很难搞清楚,我为什么选择临摹这一幅而不是那一幅?或是,我究竟能从中吸收什么?结构?笔触?解剖知识?实临的准确程度也常常随着前辈画家在自己心目当中的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找到合适的目标之后,驱使他拿起画笔开始工作的那份冲动,是清楚而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