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Brinknews网站10月29日文章,原题:推动中国大湾区成功的将是人而不是技术来到深圳,感觉就像穿越了通往未来之门。手机二维码已经取代了信用卡。借助人脸识别技术,罚单会立刻发到横穿马路者的微信上。工厂雇用工程师不仅是为了制造产品,也是为了提高人类的能力。计算机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创新将人们吸引到这座新兴的大城市,人力资本也商品化了。
深圳20至40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是中国最高的,而且正在成为中国第三大城市。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显示,深圳目前有300多万家企业,从1978年至今,当地GDP增长了惊人的1.2万倍。
深圳对于构筑中国的经济地位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这座城市是中国超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柱。在中国目前的超级城市群中,大湾区显得尤为突出。大湾区覆盖11个城市,其经济规模类似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和纽约,其GDP相当于整个澳大利亚,人口多于整个英国,是加拿大的两倍。它比大悉尼地区大5倍。中国的高速铁路和不久前开通的港珠澳大桥,把7000万人纳入“一小时生活圈”。
当然,大机遇也伴随着大挑战。比如如何提供人们买得起的住房、创造就业机会、留住人才及长期保持竞争力。
新兴城市面临发现、培养和留住高技能员工的压力。本质上讲,人们想要安全、富足和联系便利的生活。因此,找到和留住高技能雇员,就要创造一种有益的环境,让雇员们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发展。这样做往往需要把社会和文化放在经济的前面,换言之,就是把与人有关的事务放在首位。提高生产力需要更好的生活质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种模式并不适合所有人。比如,年轻的女性白领和毕业生需要有关储蓄的建议,而企业家和商人对养老储蓄、保健信息和职业发展更感兴趣。了解不同群体的需要,能使雇主制订针对性的计划,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员工。
大湾区正在构筑一个成功的超级城市群,也有潜力超过既有的超级城市群。但要实现其潜力,关键是把人放在其创新战略的核心。▲
(作者戴维·安德森、珀利·西佛尔,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