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颈部夹脊穴配合隔姜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观察

2019-10-30 02:42林广清王叶芹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脘夹脊气机

林广清,龚 晨,王叶芹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

中风后呃逆是脑血管意外后并发的中枢性呃逆,较周围性呃逆更加迁延难治、易复发。本病以呃声连续、声短而发作频繁为主要特点[1],对患者原发病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颈部夹脊穴配合隔姜灸治疗中风后呃逆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期间针灸康复科住院部及神经内科住院部患者。将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和组间均衡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过CT、MRI确定为脑出血或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病变。

1.3 纳入标准 ①中风后出现呃逆,且呃逆持续时间≥96 h;②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无精神障碍,神志清楚;③腹部痛觉及温度觉存在;④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治疗。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4 排除标准 ①周围性疾病引起的呃逆;②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者;③有精神病史、传染病或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④腹部浅感觉检查示腹部痛温觉不敏感;⑤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不配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针刺疗法 取双侧颈3~5夹脊穴。选用环球牌0.35 mm×40 mm的毫针,患者侧卧位,颈部局部消毒后,刺入穴位直达颈椎横突处,待患者得气后针柄接KWD-808I型全能脉冲电疗仪,采用将正、负极交叉通电,选用疏波,以患者感觉针下轻微震动为宜,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1.2 隔姜灸疗法 将1.5 cm×2 cm的生姜片用棉签棒刺数个小孔后放在中脘穴上,用艾绒做成山包型艾炷,约2 cm高,置于姜片上,点燃艾柱,若感觉烫则将姜片上下左右移动,或稍稍抬高。每穴灸3壮,每日1次,每周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2 对照组 予氯丙嗪片口服,每次25 mg,每日3次;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肌注,每次10 mg,每8 h 1次,疗程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呃逆症状积分标准参照文献[3]拟定,以呃逆次数评分。正常:0次/天,评分为0分;轻:<5次/小时,且患者能耐受,不影响进食,评分为3分;中:6~10次/小时,或<5次/小时,但患者不能耐受,影响进食,评分为6分;重:>10次/小时,或<10次/小时,但不能进食或呃逆时伴见胃食道返流,评分为10分。

3.2 疗效标准(自拟) 痊愈:呃逆症状完全消失,停止治疗1周后未出现呃逆症状,病情无复发。显效:呃逆发作次数减少,间隔时间较前明显延长,停止治疗后1周仍有呃逆症状,但大多可自行缓解,或为偶发呃逆。无效:呃逆症状无改善,呃逆次数、间隔时间无改善。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3.2 两组呃逆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呃逆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皆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3 d、7 d、14 d时,对照组患者的呃逆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

注:同组治疗前后对比,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30 30治疗前6.77±1.04 6.76±0.89治疗3天4.53±1.33①②5.60±0.85①治疗7天2.73±1.01①②4.63±1.13①治疗2周0.73±0.06①②2.40±1.18①

4 讨论

中风后呃逆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后引起的中枢性呃逆。呃逆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为颈脊髓3~5前角细胞、延髓及脑干呼吸中枢,任何刺激导致颈3、4、5脊髓节灰质前角、迷走神经异常兴奋,均可引起膈肌痉挛而发生呃逆[4]。而迷走神经出颅后形成神经干,在颈部下降,行走于颈神经鞘内[5],故针刺颈部夹脊穴可通过刺激软组织肌肉、体液、神经等从中枢反作用于膈肌,抑制其兴奋性,达到止呃目的[6]。

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气上逆,胃以降为顺,与脾皆为全身气机枢纽,若中焦气机紊乱,胃失和降则上逆动膈,而成呃逆。而中风后呃逆乃脑髓受累,脑为神之府,元神失养,心脑功能失调[7],且中风后呃逆多发于病情较重,或迁延难愈的体虚年老之人,故中风后呃逆多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为主。颈部夹脊穴是华佗夹脊穴的一部分,位于膀胱经及督脉之间,具有扶正祛邪、通经活络、调和脏腑的功能[8]。针刺颈部夹脊穴可调节脾胃功能,改善中焦气机逆乱,通过改善脾胃功能达到缓解呃逆的作用。刺激颈部夹脊穴可直达脑窍,使元神受养,通脑络,畅心神,从而缓解呃逆症状。从西医解剖上看,华佗夹脊穴分布在脊神经经过处,其深层为脊神经穿过的椎间孔,各脊神经相连成交感神经,故交感神经与脊神经、华佗夹脊穴有密切关系[9]。故无论从中医方面还是现代医学方面来看,颈部夹脊穴对于治疗中风后呃逆都有其理论依据。

隔姜灸为中医灸法中运用广泛的一种,将艾灸温通经络补虚作用及生姜温中散寒作用相结合,能更好地给腹部以温热性刺激,使温热力量从经络、腧穴深达脏腑,使脾胃气机调和,以达和胃降逆之功效。《医学纲目》载“呃逆服药无效,灸中脘必有效”,即谈到艾灸中脘穴对于呃逆有良好疗效[10]。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隔姜灸的温热作用可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增加机体活力,使病理状态下脏器紊乱的自我调节功能增强,提高机体免疫力及促进疾病恢复能力[11]。中脘穴为任脉上的穴位,是胃的募穴,又为八会穴之腑会,即六腑之气汇聚,具有理气和胃、化湿祛痰等作用。本临床观察表明,电针颈夹脊穴配合隔姜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中脘夹脊气机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性格情绪对于气机的影响——C、D型性格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便携电子打气机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颈夹脊穴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