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徐娜铜陵报道
安徽省铜陵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8万亩,有千亩示范田10个、百亩示范点百余个。作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一种典型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在全国掀起了一轮新的发展热潮。为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的理念,加速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10月21日,长江经济带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研讨会在铜陵市召开。会议由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平台主办,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省普济圩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平台”致力于构建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理论体系,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表示,“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研究中心”自去年成立以来运行良好。安徽农大的八大试验站覆盖整个安徽省,农业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小院被中央选为“不忘初心,科技报国”的典型,这些经验和技术可以利用平台在安徽发挥更好的作用。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认为,“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平台”不仅符合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而且对六国化工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安微农大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稻渔养殖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2010-2014年,中国淡水养殖淡水产品2346.5万吨,稻田水产养殖124.3万吨,占5.3%。2009-2016年,稻鱼系统面积2500多万亩,占稻田种植面积4.48%。浙江大学教授陈欣表示,如今的稻渔发展系统向规模化、品牌化、机械化、年轻化发展。据研究显示,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稻渔共生系统病虫草害发生率和氮肥使用量显著下降,土地和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稻渔系统的发展有利于稳粮增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形式。“实行综合种养的稻田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可减少50%左右,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对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了贫困户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稻田综合种养的意义后,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奚业文也提出了稻田综合种养存在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够长、扶持政策不多、科技支撑力度不强等问题。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汪金平表示,近年来湖北省的虾稻产业发展中存在小龙虾种质退化、抗病性不强、农民养殖技术低、养殖模式不统一等问题。汪金平认为应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做好稻虾模式的创新研究与示范、加快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市场流通设施的建设。小龙虾养殖产业化存在种苗资源退化、季节性缺苗繁苗、技术投入品过多、养殖规模发展缺乏理性控制等问题。长江大学教授阮国良认为,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应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种源。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养殖模式,调整成虾养殖时间错峰出虾。同时,要科学规划养殖投入品在小龙虾养殖中的有效利用,减少消杀类药物的使用。
会后,与会代表一同参观了六国化工及院士工作站、普济圩农场虾稻田和普济圩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为参会代表讲解了他们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