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在西安圆满闭幕

2019-10-30 07:22
科学中国人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士污染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致开幕词

8月25日,为期3天的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在西安圆满闭幕。此届年会的主题为“环保科技创新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来自生态环境系统、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与环保人士等3600余人与会。大家聚集一堂交流学术进展,探讨科技创新,展示绿色技术,共商合作之道。此届年会形式多样,有特邀报告会、专题分会场报告、论坛、研修班和环保科技创新成果展等多种方式,展现了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并为产学研创造了对接“联姻”平台,促进创新技术成果转化。

年会开幕式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主持,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任南琪主持特邀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教授约翰·克里特登等专家学者作特邀报告。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在致辞时指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是广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共同肩负的重任和使命。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他还表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直致力于推动环境科技创新、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大学术、大传播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会员服务和培育托举创新人才的能力。今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要继续发挥环保科技社团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促进“产学研用”为抓手,促进科技创新,助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黄润秋强调,要把一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年会打造成“产学研用”大平台,打造成引领学科发展、传播科学思想、促进科技创新的大舞台。

特邀报告聚焦环境科技创新

此届年会在开幕式和闭幕式环节中特别邀请了院士、知名专家和管理者做了10场特邀报告,从各自关注领域围绕科技创新助力污染防治攻坚向与会者分享前沿学术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秦大河在题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用一段“2050年天气预报”的视频显示北冰洋海冰已融化殆尽,全球持续干旱以及飓风影响严重等极端灾害气象频发。他说:“杜绝视频中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本举措就是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急需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在题为“重建重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系的若干思考”的报告中指出,海洋生态系统敏感而脆弱,我国近海水质情况还不容乐观,应通过科技手段持续监测并综合处置。在他看来,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继续高举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旗,“因为碧海蓝天、洁净沙滩,也是绿水青山”。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在《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报告中指出,大数据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催生人们用全新的模式实现科学发现,地球大数据正在成为认识地球的新钥匙,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共享,对中国和全球的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约翰·克里特登教授做了题为“巨型技术:发展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报告。他指出,当前全球面临碳、氮的大量排放和过度依赖不可再生材料等问题,需要相应的工程技术来解决。他列举了通过热损失捕集、雨水收集、屋顶绿化等做法,分析了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益和与社会、经济、资源之间的联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题为“蓝天保卫战的进程与展望”的报告中介绍,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排放明显下降,但PM2.5与美欧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而臭氧污染更有加剧之势,监测表明,芳香烃是对臭氧和PM2.5贡献最大的污染物,应对其进行重点研究控制。因此,需要持续提升大气复合污染的防治水平,科技攻关不可或缺。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国对策与行动》报告中指出,刚过去的7月份是140年来“最热的7月”,全球变暖已被观测记录证实,按这种变暖趋势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上升4℃,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抵消全球经济增量。对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创新,今后应加强碳市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可再生能源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协调。

谈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中国工程院院士、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双明在《煤炭开发的认识与思考》报告中认为,我国目前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高达71%,而西部地区储量丰富的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他说,我国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煤炭企业使用的绿色开采技术,在防止地表沉降、保护地下水层和地表植被等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

高端论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言献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要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明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COP15)将在我国举行。此次年会期间举办的第3届环保科技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主题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主题,聚焦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进展、面临的挑战及“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研讨,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在论坛上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有机结合并深入研讨;二要就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的顶层设计建言献策;三是希望与会专家做COP15的代言人,引导媒体积极宣传,为大会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与会专家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一个整体的国家战略,从各方面来约束我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最核心的就是我们如何展示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怎样准确把握并践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托举青年人才勇挑环境科技创新重担

生态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攻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对人才梯队建设也就有更高的要求。在此届年会上,主办方为科研机构的青年科学家以及高校学子们提供了多个展示平台和交流契机。

在开幕式上,颁发了“2018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37个项目获此殊荣。此外,来自清华大学的兰华春副教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的雷宇研究员等10人获得“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金奖,另有20人获得优秀奖。

在“青年科学家专场”中,生态环境部环境科学研究院赵晓丽研究员介绍其团队研发的磁性纳米材料在污染物的分析、吸附去除和催化降解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张效伟教授提出的eDNA让人耳目一新,eDNA能用来监测长江江豚种群的游动轨迹,以及显示鱼类和浮游生物的分布情况和生物多样性等信息,对全面评估环境胁迫因子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非常有利。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希望通过此次年会的一系列活动,激励广大青年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展现出更大的创新和科研活力,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进程中充分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中国科学院院士污染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建院之初的角色与困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量子力学催生第三次产业变革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