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思 郑又硕 张琳悦
摘 要:在“一带一路”发展繁荣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国贸易合作密切,海上运输日益繁忙。随之衍生出对海员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的航海教育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和单一的实训已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海员作为民间的航海外交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历,更需要担当起时代使命的责任,弘扬中国文化自信。由此,本文通过对航海教育现存问题以及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分析与总结,创新性地提出了航海类素质培养教育的“2+1”模式。
关键词:“2+1”教育模式 航海教育 政治意识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国际航运在世界贸易中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海员作为航运业的主力军更是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育理念陈旧、培养模式僵化、培养效益不高,导致航海类专业学生对专业行业缺乏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由此引发人们对航海航运人才的培养思考与研究。
目前国内外航海教育以一贯式、分段式和驾机合一为主流的海员培养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1”航海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多种教育手段,立足于航海类高校基础知识教学,拓展普及航海海洋知识、提高航海专业素质,培养政治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2.航海教育模式现存不足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航海教育模式应与国家航运发展需求相适应。一名高素质的航海人才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更需要心怀海洋意识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由此,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练就精湛的驾驶技术和先进的航海理念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航海教育模式存在以下不足:
2.1海洋意识薄弱
许多航海类院校海洋意识教育包括海洋权益意识、海洋安全意识、海洋开发意识、海洋保护意识、海洋教育意识、海洋参与意识等教育。航海类院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源对海洋的认知比其他欠发达地区的生源较广,但整体对海洋的认知仍处于偏低水平。且由于我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致使国人的职业导向以陆上工作为主,对海洋丰富的资源缺少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大学生中从事海上工作的潜在基数小,导致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后备力量不足。
2.2持证海员上船意愿低
2018年,全国航海类专业共招生16998人,人数同比增长31.3%,同比2016年增长13.2%。2018年中国持有国际航行海船适任证书的年龄分布在20-30周岁的三副海员有14758人,相比2017年的17452人减少2694人,如表1所示。排除随时间推移年龄增长导致统计范围内人数减少的因素,可以发现,我国近几年的航海类专业招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持证海员从事航海事业的则是下降趋势,持证海员上船率整体偏低,此现象对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严重影响我国航运人才补给。
2.3航海类专业学生政治意识不强
由于航运业的工作的特殊性,涉外性强,海员在国际航运中扮演着民间外交官的角色。但多数海员在实际航海工作中未能做到弘扬我国先进文化的优越性。这是由于多数海员没有系统学习思政理论和核心价值观,导致其政治意识不强,大局观念薄弱。一名优秀的航海人才应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中一张闪亮的名片。
3.国外航海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
全球各国对航海人才的培养目标略有差异,致使各国对航海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航海教育模式各有侧重和主张。我国的航海教育以一贯式模式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澳大利亚以分段式为主,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荷兰则以驾机合一的教育模式为重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及“工学合一”。
3.1澳大利亚航海课程体系综合化
澳大利亚航海类院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内容全面,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将培养人才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即便各个航海院校已有能力建设更现代化的实验室或建筑,但仍然保留着航海时代航海家登陆时的历史遗迹和遗物以供学生欣赏学习。该课程体系旨在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对海洋的向往以及敬畏之心,避免高校落入“航海机器制造之地”的桎梏。
3.2荷兰航海教育的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
荷兰的航海院校摒弃封闭的教学模式,选择了共赢的校企合作以及“工学合作”的模式。与业内资深的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并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使课程更具实践性、科学性。在教学中,提前学习使用企业工作系统,增加实战经验。在师资上,采取混合型师资,除了校内的常驻教师以外,还与校外业内领域知名的专家与实战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建立教学合作。
4.航海“2+1”教育模式
航海“2+1”教育模式以培养新时代海洋文化与意识,建立航海专业素质培养科学体系为两个基本点,强化航海类专业学生政治意识为支点。三点相辅相成,形成全新的2+1教育模式,以丰富航海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文化能力培养以及敬业精神熏陶,推动航海类院校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型航海人才。
4.1基本点1——培养新时代海洋文化与意识
目前我国航运市场存在着与发达国家一致的问题,航海类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上船从事海上运输工作。据新华社报道,我国毕业生的在船率逐年下降,毕业5年后任在船上工作的本科生不超过20%[5]。究根结底,毕业生在船率低是由于对于海洋没有兴趣。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味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曾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向往与敬畏之心。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学生被理论课程填满,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方法难以培养出现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急需的高素质海员。
现阶段,我国航海类院校大多未将海洋知识科普纳入科学课程体系。即便少数开设海洋知识科普课程,也仅仅是零星的几位老师见缝插针地一笔带过,没有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我国现存较为普遍的科普方式有针对于少年通過渗透幼儿游戏教育来渗透海洋文化;针对于青少年的科普活动主要有创建青少年海洋论坛、创建特色的课程品牌、开展海洋文化教育活动、搭建科普活动展厅;针对于成年人的科普手段主要有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宣传模式成立科普网站、结合海洋旅游产业、建设海洋文化科普展厅。据调查,人们对于海洋生物文化以及航海文化较感兴趣。
建议课内将海洋知识科普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设计一门精简且科学的海洋知识课程纳入航海类专业学生现有的课程体系。课外,选择针对于成年人的科普手段中的利用“互联网+”搭建海洋文化科普网络平台。结合“互联网+”搭建海洋文化科普网络平台可以通过丰富的影视资源以及多彩的图片资源,能够更直观的展现海洋知识的魅力,激发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对海洋的向往。
4.2基本点2——航海专业素质培养
4.2.1角色互换意识培养
航海技术是在科学技术基础上进行观察和试验以及经验累积的结果。航海院校可通过设置实景演习和问题答辩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情景意识。这类教学实践可以促使学生与船长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在普通教学模式下能够在模拟的情景里得到思维的锻炼,理解教师或船长所教授的航海知识和经验。避免航海类专业学生在接触较难的知识时产生抵触和消极心态。
4.2.2应用型培养和产学研相结合
在社会发展迅速的当下,知识更新加快。航海院校应摒弃单纯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而是运用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校可以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众多校级研究课题供学生参与。在主体为学生的前提下,由专业老师带领他们完成研究。促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升研究技能、实践和合作能力以及写作水平。这样即可提高航海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亦可加强政校企合作。毕业生在就业时也将拥有科研优势。从而培养出全面复合型强的适合行业的航海人才。
4.3 一个“支点”—强化航海类专业学生政治意识
对于航海类院校来说,学生党支部是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阵地,更是培养大学生政治意识的最基本单元。创新思维培养下的新时代航海类专业学生党员,应是未来航运业的中流砥柱,应回答得了“钱学森之问”。学生党支部的党建活动是学生间传播先进思想、引领风气之先的重要载体。航海类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与培养,可以通过建设课下航海能量站和活动策划人制度相结合的模式来实现。
4.3.1航海能量站
航海能量站是一个专门为航海类专业学生建设的包含航海和时政双语摘选、党的科学理论知识以及时政新闻三大栏目为一体的学习平台。该平台既可提供航海高频词汇、政治热点词汇,为航海类专业学生提升英语和政治水平,又可汇总党的科学理论知识以巩固党员的理论素养,强化政治意识。通过航海能量站学习平台,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有所收获,抵制懒散的生活习惯,树立党员榜样作用。
4.3.2党建活动专项策划人制度
为减少活动中社会性逃逸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学生支部可采用专项策划人制度。专项策划人制度是众多党员组成活动策划评审会,由支部的多位学生党员作为党日活动策划人,并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完成各自党建活动策划,策划的各项内容分配给其选择的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管理。这些策划将最终由评审会和学校的老师一起评审,并将通过的策划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考察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才能和应变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航海能量站与专项策划人制度的结合可以平衡航海类高校学生学习时间和党建活动的难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文化和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在党建活动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结语
通过创新性提出了航海“2+1”教育模式,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的手段建立航海能量站平台,立足于高素质航海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学生海洋意识,提高航海学生专业素质,强化政治意识。促使航海类专业学生牢记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加强创新协作,加快发展海洋事业,推动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項目基金编号:pdjh2019b0373(2019年“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
参考文献:
[1]数据[J].中国海事,2018(08):3.
[2]赵健,赵璐,王新建.中外航海教育模式对比分析与借鉴[J].航海教育研究,2017,34(01): 41-45.
[3]刘强.澳大利亚航海教育与我国航海教育的比较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01): 33-35.
[4]张艳.荷兰航运职业教育对我国海员继续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14.
[5]齐岳峰.请关注”祖国的陌生人”[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40707/ 111519627317.shtml
[6]季成诚,刘俊哲.海洋文化科普设计应用对策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