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婷 钱劲东 张萍萍
铜陵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61
中国的“造城运动”一方面是朝代演替下住宅群落的演变,另一方面同样是权力和资本主义裹挟下的产物,旋即,造成了城市发展一味地汲取单一同质的文化“养分”,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渐趋机械化,市民生活饱和度低下。国内骤然一拥而起的“城市更新”弄潮,代之以模数化、标准化的建筑群体,消磨了蔚为壮观的历史流韵和井然多样的城市生活,以此,发掘出民宿建筑的主旨是“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与情怀[1]。
铜陵市大通古镇在其得天独厚的区域定位优势条件下(地处长江支流裹挟下的洲中小岛),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冷冰冰的公寓旅馆的小型徽派居建风韵,入住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家的温馨,更能尽享大通的“渔”与“娱”、“驻”与“住”的风土人情。
由于产业包围中心战略对我国民宿行业的影响,民宿的分布状态呈现出以特色自然景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格局。由移动大数据分析得出,2016年,全国民宿房源数量为59.2万家,19年暴增至134.1万家,预计到2020年,民宿市场能高达300亿规模[2]。日趋暴浮的数据,使良莠不齐的民宿产业日渐浮现,质量低下的劣质民宿行业也侵蚀着人们的健康,民宿空间发展的必要性愈显强烈。
由于城镇间贫富群体的差异,政府规划扶持力度的差异,城镇中的某些地区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形态,如一些被文化、历史和传统都割裂开来的孤立的地区。民宿建筑类行业的崛起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大通古镇位于安徽铜陵县级区域,丰富的渔牧业与地理优势为建筑设计者带来了独特的构思与规划,利用其长江流域的自然河滩,天然风貌,结合淡水豚保护区与洲中独岛的特点,重点发展风景旅游业与民宿结合的产业形式,带动乡村振兴。
2.2.1 、产业规模范畴拮据,带动作用有限
大通古镇是国家4A级景区,全年的旅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位于该市第二名。大通古镇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分位于长江支流围绕成的江中岛,其中包括和悦洲,永平村等地区,另一部分为新大通古镇风景文化新区,全区占地面积仅70多平方千米,可供开发的特色民宿建筑少之又少,致使对周边产业的带动力度微弱。
2.2.2 、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合力微弱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岛中位于和悦洲区域的建筑因施工条件较为窘况,多为危楼或待拆迁古建筑,改建耗资大。水力、电力、电讯设备、旅游厕所、垃圾整治、医疗救治等基础设施供不应求,在重点规划布局区域更应着重考究古建对其周边产业的影响。面临着传统的封建教条进行区域化改革难度大,区域建筑规划难度大,地域自然风貌改进空间大等问题。
2.2.3 、文化内涵缺失,发展缺乏特色
大通古镇已有的民宿多以旅馆、农舍的形式出现,空间功能仅满足食、宿作用,消费者希望体验到民宿舒适的入住体验以及与自然交融的人文情怀。随着铜陵市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大幅激增,历史文化、底蕴、信条、代代相传的历史风韵被打破,村落人口的空心化带来乡土文化的匮乏,传统民俗文化名存实亡。民宿产品的“文化”素质关系到整个城镇的兴衰荣辱。
大通古镇位于铜陵市郊区,古名澜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境内有澜溪街,和悦洲,野生河豚培育基地等著名景点。作为发展手工业,养殖水产业的农业强区,大通古镇中各建筑物规划布局井然有序,呈街区“一”字形贯通古镇。大通古镇的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在于利用构思村镇徽派民宿建筑蓝图,推动贫瘠产业带动效应,促进大通古镇民宿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自摄)大通古镇和悦洲现址
塑造高标准的徽派建筑产品定位是民宿得以长远发展的承托。虽,大通古镇的发展面临众多约束,然,利用大通古镇现址的江上赏景、澜溪古镇、和悦洲岛,等一大批传统文化景点,采用线上线下技术宣扬大通民宿传统文化,塑造明确的徽派文化民宿产业定位。民宿装饰材料、装饰色彩与地域文化联系紧密[3],引入徽派高宅、深院、天井、木雕等传统工艺独创民宿新风尚。
任何建筑离不开传统的依托与自然的承接。在大通古镇的徽派建筑中,设计者应寻求流畅统一,规划和谐的整体美,通过装配式绿色建筑完成民宿产业转型,丰富民宿产业内涵,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解决民宿产业规划单一发展,忽视历史底蕴难以融合新兴产业而发展后劲不足的缺点,开创多元空间,实现众创、众筹的共享居所。将装配式绿色建筑植根于现代建筑体系中,增加小额经济效益,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和自然发展平衡。
传承历史文化底蕴,将原始的质变建筑空间发展为以人文情怀为核心的功能空间,营造隽妙无比的建筑美学冲击。
随着大通古镇景区的建设、发展、升级与完善带动产业的连锁效应,使原本一成不变的民宿灰色地带转为高强度、高收益的产业,改变徽派建筑以往群体布局的封建宗教信仰,以全新的装配式绿色徽派建筑融入民宿设计中,使传统文化得以大力传承和发扬[4]不仅实现了乡村产业结构振兴,更鞭策了建筑专向生们恪守建筑营造使命感,传承建筑营造从属感,打造高质高标,绿色健康的民宿建筑。民宿传承,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