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00)高俊
乙肝在我国有较高的感染率,近年来,随着预防医学的作用凸显我国的乙肝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目前我国的慢性乙肝人群仍然有很大比例。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大量研究显示,恩替卡韦其抗病毒能力强,且耐药性低,对治疗慢性乙肝和其所致的肝硬化疗效佳。本文就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和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7月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4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各30例,将其分为A、B、C三组。三组中男性55例、女45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6.3±5.1)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附表 三组肝功能情况对比
附表 三组肝功能情况对比
观察指标 A组(n=40) B组(n=30) C组(n=30)AST(U/L) 治疗前 135.7±104.3 134.4±102.9 137.6±101.3治疗后 38.7±4.2 42.0±6.2 47.4±6.9 ALT(U/L) 治疗前 142.4±121.8 145.7±125.9 143.4±123.8治疗后 40.2±5.8 52.1±3.6 57.4±4.7 ALB(g/L) 治疗前 37.6±5.2 36.8±5.8 35.2±5.4治疗后 45.5±1.3 45.3±1.7 44.8±2.5 CHE(U/L) 治疗前 3551±1887 3544±1879 3548±1894治疗后 5290±2340 5448±2167 5330±2001 TBIL(umol/L) 治疗前 54.3±19.8 56.7±26.4 58.9±25治疗后 28.6±18.5 31.3±16.5 32.6±18.1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完善相关检查,一定要注意职业暴露,防止传染发生。确诊后,给予退黄药物,常规保肝药物,同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给予营养补充。然后给予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时间为2年,每日1次,0.5mg/次,期间定期随访复查。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的晨起空腹静脉血,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HBV-D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情况。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
治疗2年后三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乙肝病毒DNA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三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年后,三组患者的胆碱酯酶(CHE)水平、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有可比性,但三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乙型肝炎感染是一个影响公共健康安全的重要问题,治疗本病的关键是杀死HBV病毒,或者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DNA复制,清除病毒,从而达到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1]。临床上使用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较多,但是有关研究显示后者的耐药性较高,不适合长期使用。
恩替卡韦属于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并且随着对其的研究深入,发现其对肝硬化的疗效显著。恩替卡韦具有抗病毒作用强、耐药性低的优点,在磷酸化作用下生成三磷酸盐,抑制病毒多聚酶的活性及转录,半衰期达到15h,药效持久,不良反应少。乙肝肝硬化患者尤其是失代偿期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明显降低,需要终身治疗,在选择抗病毒药物时首先选择耐药性低的核苷类似物[2]。恩替卡韦起效快,迅速抑制HBV病毒复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关于恩替卡韦的使用,临床建议空腹服用,肝硬化不同分期患者不需要调整药,合并有肾功能损伤患者可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因此恩替卡韦治疗乙肝及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抗病毒疗效突出,可强效抑制HBV病毒复制,减轻炎性损伤,加速肝组织修复、再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