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海
随着时代发展日益提速,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等趋势正在驱动区域经济快速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进一步变革创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温州教育在2018年开展了“未来教育”大讨论,针对未来人才培养趋势和需求,提出构建“未来教育”体系,深入打造“未来教育”品牌,希望为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温州的育人经验。
“未来教育”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关于其内涵,大概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是在未来某段时间呈现的教育形态,即“在未来的教育”;有人认为它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即“为了未来的教育”;有人认为它是信息技术发展对现在教育技术和方法的全面颠覆进而形成的智慧教育,即“未来智慧教育”。
我们认为,“未来教育”是超越当前教育的教育變革,也就是对传统的学校物理空间、班级授课制、学科边界、教材资源等的一种超越性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未来教育”是今天正在发生的每一个超越现代教育特征的教育变革,它不在未来,而在当下,不仅存在于技术层面,更是对整个育人体系的重构升级,这正是“未来教育”的本质。
确定了基本理念,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把握“未来教育”的内涵:一是“为未来”,即为了未来。这是教育服务对象层面的理解。教育发展必须把参照系由“现在”转向“未来”,教育者、受教育者要树立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观念。二是“向未来”,即面向未来。这是教育路径层面的理解。要强化超前意识、未来意识、前瞻意识,善于把握时代风向标,精准研判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三是“创未来”,即开创未来。这是教育方法层面的理解。要在教育变革中走向未来、创造未来。
温州人的精神特质是“敢为天下先”“善于创造创新”。立足当下,也面向未来,我们培养人要强调三个“突出”:(1)突出国家意志,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特别是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素养;(2)突出学生适应未来需具备的三大基础领域核心素养,即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3)突出走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即4c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其中,创造创新、团队合作能力等正符合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抱团创业的精神特质,而通过课程与教学变革去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正是温州践行“未来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未来教育”体系中,课程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育人载体。我们提出了三个层次定位。一是在宏观层面,我们聚焦未来区域教育的新愿景,在课程层面的任务是区域课程体系构架,这起着基础性、方向性作用,承载着育人的总体目标。二是在中观层面,我们聚焦未来学校的新样态,在课程层面的任务是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特别是校本课程的设计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是“未来学校”建设的重要维度,是提炼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三是在微观层面,我们聚焦未来学生和未来教师的新素养,在课程层面的任务是学与教的变革。
课程的有效落地、学与教的变革创新,是提升“未来学生”和“未来教师”素养的具体路径。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认为,面向“未来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变革就是以课程改革驱动内涵建设、以教学变革促进课堂转型、以学习方式变革优化育人模式。由此,我们强调三种变革思维。
一是原点思维。突出学生本身,将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原点和依据,持续关注学生在课程中和课堂上的获得感,关注学生在多样化实践性学习中的提升度,努力把“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学生需要什么,学校提供什么”的新型教育供需模式。
二是整体思维。紧密衔接各学段教育目标,推动育人课程一体化,重点把握课程在各层次转化过程中方向的一致性,确保课程核心价值的有效落实,积极推动课程教学变革成为“未来教育”整体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是迭代思维。基于温州十多年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突出课程规划、课程创生、课堂变革、学习体验及学习评价,不断构建迭代推进机制,促进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朝着广度、厚度、深度发展。
明确了“是什么”“为什么”之后,“怎么做”以及“做了什么”是关键。在持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探索了三条面向“未来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实施路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课程路径:促进课程向新处、深处变革发展
“课程”最早由拉丁文中的“跑道”一词派生而成,也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提供不同的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不一样的人生目标。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一是积极构建义务教育阶段“1+3+X”区域课程图谱。其中,“1”指瓯越文化地方课程群,指向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3”指向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这三大基础领域核心素养,生成了温州本土的“三小”(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实践课程群;“x”则指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如温州这几年涌现的创客、sTEAM、财商、营养健康、研学旅行等课程。
二是积极打造高中阶段特色课程群。我们紧跟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学科新课程标准,以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设计为载体,积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持续培育学校选修课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群,打造普高学科基地,助推普高“分类办学”改革试点,近五年温州市普高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入选省级平台总数均列全省各地市首位。
三是积极建设“瓯越特色课程”共享平台。在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上,凝聚全市学校课程研发力量,持续加快资源库建设,促进“瓯越特色课程”的区域共享,并总结出《以“瓯越文化课程群”为载体的课程建设区域推进模式》等优秀研究成果,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课堂路径:让课堂更精准、个性化地“促进有效学习”
在课堂变革方面,我们秉持着“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的课改思想,保持稳健推进态势,确保不让变革出现潮汐现象。
一是全面推进“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2013年明,全市第一轮课改启动。我们围绕“提升学生学习力”这一愿景,抓住学生“学”与教师“导”这两条主线,聚焦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共同体、学习评价设计等五大学习要素,突破学情研判、学习设计、学习指导、作业优化等四大变革要点,丰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三类学习方式,优化学习环境、激活学习状态、丰富学习方式、促进有效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力,形成了温州特色的促进有效学习“54321”整体实践模型。2017年明,“促进有效学习”——区域第二轮课堂变革行动实施,聚焦“学为中心”的课堂提升、作业优化、学习评价、教学新常规建设等四大重点,在全市义务教育段启动了教学新常规整体推进计划,将新要素注入教学常规改革,努力建构常态的教学优化机制。
二是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151”工程,即建设一个教育大数据中心、构建五大教育数据应用体系、打造一个泛在网络环境支撑,积极实践基于信息化的精准教学。目前,教育大数据中心已经正式开通使用,汇聚数据2.4亿条。其中,作为大数据中心重要构成的“云阅卷”平台已形成基于省、市、县(市、区)、校、生五级数据和四类用户、九类对象的教学质量管理应用模型。通过平台,教师可以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教与学的过程信息进行高效、便利的收集、反馈、运用,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精准化的学生学业质量反馈评价,逐步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资源推送。我们重点打造的中小学生在线答疑平台汇聚了2000多名骨干教师在线常态开展答疑,惠及50万学生。
三是全面创新普通高中新课改背景下的选课走班模式。我们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同步课堂、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改革。同时,推动各类学科教室建设更加契合学生选课需求,创造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场景。
(三)學习路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多样化学习项目
我们的课程正在走向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特征就是多样化学习项目的广泛普及。2010年,温州市启动“小数学家”“小科学家”“小文学家”培育项目,通过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及项目式评价,尝试打破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单一模式,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体验,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历经十年探索持续推进,原先的“三小”又迭代发展出全市中小学的创客学习项目、STEAM学习项目、“爱阅读”项目等。比如“爱阅读”项目从2014年至今已经开展了两轮,据《2018浙江省居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显示,浙江省最爱阅读的六大城市中温州排名第二位(第一是杭州),其中中小学生的阅读占比贡献率很大。又如创客学习项目,近几年以温州实验中学、温州中学等学校为代表的温州“创客教育”领先全国。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携手市科技局、市科协等,成立了浙南STEA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以开放协同的方式着力打造STEAM教育的温州模式。
未来社会将朝着智能化、虚拟化、超链接等方向发展,培养人的个性化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重视人的核心素养与综合技能的提升,是未来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温州教育人将秉持教育初心,朝着“未来教育”方向,沿着走向综合性、实践性的未来课程建设路径,为培养新时代温州人而努力前行。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 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