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雪梅
摘 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内容。本篇论文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主要探讨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平等有效的对话教学。
关键词 对话;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7-0147-01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与文本、与学生、与老师进行有效对话,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内容,实现真正地有效教学。本文主要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高中课堂中实施平等有效的对话教学。
一、创设情境,与文本对话,融入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置身于课文之中,迅速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同时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同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为此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充分的信任教师,才能让沉浸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而音乐渲染能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情境。
课堂开始,教师通过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情境,然后范读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段。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沉静在优美而庄严的意境当中,融入作者之情并以情析文。在必要之时,教师播放托尔斯泰坟墓的图片,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感受到坟墓的朴素美,加强学生对于情感的体会。
二、由浅入深,合作探究,解读情感
有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教学过程中,如果设置的问题太过深奥,不仅不利于学生寻找答案、分析课文,有的学生甚至题目本身都难以理解。所以语文的教学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合作来逐步理解课文内容。为此本堂课的教学主要设置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品读作者情感。即:
1.在你眼里,这是一个( )的坟墓?
2.在茨威格眼里,这是一个( )的坟墓?
3.如此朴素的坟墓,因为( )成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课堂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品析文章中描写坟墓的句子,如让学生品读:“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并进行如下设计:
1.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没有”?
2.能否结合其他伟人墓地的情况,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感受。
3.能否嘗试声情并的朗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品读与分析让学生了解坟墓的特点,加强对于文本的阅读体验。学生通过与文本、与同学之间展开充分而有效的对话,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当然合作探究并不是让学生形成统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善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理解更加的深入独到。学生通过相互的沟通,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对话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形成自己对于文本的独到的理解。
三、赏析手法,与作者对话,理解情感
《世间最美的坟墓》作为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重在达情,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对于托尔斯泰强烈的崇敬之情。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抒情技巧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在解决课堂的第二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作者为了表达对托尔斯泰坟墓的崇敬之情运用了哪些表现的手法?直抒胸臆是文章最直接、运用最频繁的抒情方法,而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则使文章情感的表达更加的深入和独到,可让学生重点品读。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要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与托尔斯泰的坟墓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在自己写作文时正确的使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情感。
四、知人论世,师生对话,品析情感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先行者,应准确把握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既不能在课堂中进行一人说教,也不能只是简单的“问答式”教学。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还要发挥先行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共同探讨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本,如在学生谈到“特殊的日子”的时候,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8年茨威格赴俄国参加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作为托尔斯泰的忠实追随者,茨威格参观了托尔斯泰的坟墓后,内心受到了深深震撼。
通过材料的补充,让学生理解“特殊的日子”的真正的含义,更深入的理解作者对于托尔斯泰的强烈的崇敬之情。在分析托尔斯泰人格追求的时候,补充茨威格的《逃向苍天》。
托尔斯泰是一个“饱经忧患的老人”和“比谁都受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托尔斯泰的一生是痛苦和矛盾的,特别是到了晚年,因为遗嘱问题,他几乎和家里所有的人都闹翻了,尤其是得不到他妻子的理解身心俱疲。所以才会在八十二岁的时候离家出走奔向自由,最后死于途中。在教学过程,教师适时的补充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朗读体验等方式,让学生融入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之中,以情析文。再通过合作探究,资料补充等方式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加强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深度,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