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渺
过去10年,中国的环境保护意志愈益强烈,特别是近年来,环保产业日渐成为最具潜力的支柱性产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营收已超过1.5万亿元。
作为这场环境保卫战主力军的环保企业,经历着凤凰涅磐般的重生。
“当前,环保产业正在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进,迫切需要依靠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化解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在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如是说。
环保产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
望着环保产业这片“蓝海”,除了传统的环保企业,近年来迫于改革压力的国企纷纷加速抢滩环保领域,大型国企进军环保产业的消息不绝于耳——2017年7月,由中车控股的中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17年12月,葛洲坝集团与北京环卫集团签约组建合资公司,共同打造北京全口径固废处置利用平台;2017年12月,中核集团成立中核环保有限公司进军环保市场。2018年,国资入股环保产业的案例达十余起,其中包括铁汉生态、中金环境、环能科技等。
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我国环保治理的巨大内在需求,以及环保产业的巨大蓝海空间,都成为众多企业进入环保领域的动力。
就企业自身而言,择时进入环保,也有内在的必然。这种必然性不仅仅来源于环保政策带来的压力,还有对健全产业链与业绩增长路径的探索。
有专家表示,随着国资的闯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洗牌过后,我国环保产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精细化。蓝海变红海,兴衰存亡成常态。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荣誉会长文一波曾坦言:“环保产业一直是红海,以新能源为例,每年企业的‘死亡率是60%,连续十几年都是这样,但总体行业发展速度很快,每年都有30—50%的增长,所以企业压力很大。”
但总体而言,大型企业的强势布局环保领域利大于弊。一方面大中小企业都能保持活力,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巨无霸的环保企业诞生,未来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容等;另一方面,大型企业能够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保值增值及回报的提高,数量也能得到合理控制等。
强强联姻催生新业态
进入2019年,国资入股龙头环保企业的势头更加强劲。2019年1月,北控水务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20.19亿港元向三峡集团全资子公司长江电力配股4.7亿股,交易完成后,长江电力持股比例占发行前总股本5.00%,占发行后总股本4.762%。4月底,大气治理龙头企业清新环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世纪地和与四川发展国润环境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国润环境将以每股9.08元、合计24.85亿元的价格受让世纪地和所持有的清新环境25.31%股份,并取得清新环境的控制权。5月24日该协议正式生效,清新环境正式纳入四川国资委麾下。5月初,碧水源与中国交建子公司中国城乡也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按照协议,中国城乡将斥资32亿受让碧水源10.27%股份,晋升为二股东。
如今,业内人士普遍达成共识,即环保产业内涵发生根本转变:过去,在环保产业1.0时代,市场提供城市环境公共设施和生活污染治理服务,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这些服务大多都是点状的、单一的;环境产业2.0时代,环境服务逐渐升级为单元模块的服务;如今,到了环境产业3.0时代,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供给侧也迎来变革,需要提供更多体现系统性、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北控水务集团执行总裁李力说,作为长江大保护的主干力量,三峽集团的任务总结起来是要实现两个“三个一”。城域层面,实现“一座城、一片水、一主体”,流域层面;实现“一条江、一串城、一朵云”,即既要解决“珍珠(城市水系)”问题,又要解决“项链(长江流域)”问题。
2019年1月下旬,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预计两年时间内在全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有研究机构测算,这一市场一旦激活,将打开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空间,而以城市发展视角下的“无废”目标,对环保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民企角度而言,在2018年金融行业去杠杆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弱势就凸显了出来,“重资产”压身的环保企业,需要不断打通更多资本渠道。另一方面,从企业发展角度而言,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环保企业的综合性、平台化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政府还是工业园区,所有的客户都需要有一个综合的环境服务平台,来给他们提供一揽子的环境咨询策划和解决方案。
新时代证券的研报分析认为,民企拥抱“国资”,有望同时具有民企及国企的属性,二者或将协同互补。国企背书可以给企业带来充沛的低成本融资,对于投资属性较强的环保行业至关重要;同时,环保行业的大量订单主要来自于政府,国企背书对企业接单能力的提升也有积极影响。从中长期来看,“民企+国企”的股东背景或成为环保企业未来的重要优势。
加大创新着眼细分市场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统计,相较于2017年,部分环保上市公司2018年营收增幅收窄。有关专家表示,环保产业发展在2018年下半年增速放缓,产业整体效益经历了动荡回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环保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技术,因而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庄国泰指出:“培育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新动能,依旧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牛鼻子。”他表示,做好这项工作,要加强环保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提升产业整体能力;以需求为导向,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技术创新;加快探索环保产业模式创新,引领环保产业新发展。
北京国环莱茵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骆建明认为:“要实现环保产业的发展,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创新也有风险。”对于创新中可能面对的风险,他提醒企业要做好准备,也要量力而行。
环保产业中小型民营企业居多,这些企业该如何创新?骆建明建议,中小型民营环保企业可以着眼于将细分市场的工作做精。比如,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小型膜生物反应器等市场,民营企业有不少机会。
江苏一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家伟说,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应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努力掌握市场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好知识产权管理。除科技创新外,企业的商业模式同样可以创新。要进一步拓展科技研发服务、技术服务和运营服务,提升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