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

2019-10-28 18:05何良
红旗文稿 2019年17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话语

何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强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和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愿景,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对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首倡的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一倡议相继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修改通过的《党章》《宪法》,成为引领中国对外工作的核心理念与行动指南,并进入“国际关系新准则”和“全球治理新方案”层面,变成全球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可以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来理解。持久和平的外交观。追求和平、永无战争是世人的长久企盼,大国小国之间要平等协商,不恃强凌弱,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普遍安全的安全观。当前全球利益交融、安危与共,面对动荡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统筹应对各类威胁。共同繁荣的发展观。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整体不足,各国更要同舟共济,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与协调,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开放包容的文明观。各国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文明成为各国友谊的桥梁和人类进步的动力。清洁美丽的生态观。各国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好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当今世界的新特征、新挑战,从人类发展进程的高度出发,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个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回应了中国强起来后走向何方以及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的疑问,表达出中国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景,也为破解现有难题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以下话语特征。

一是广泛的全球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普遍通识性的话语展现了各国的一致诉求,即超越文明的界别,直面全球共同難题与挑战,携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关乎各国的根本利益,契合国际社会现实之需,是这一理念能引起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的根本原因,也完成了中国与世界在利益、责任、价值、话语上的高度融通。

二是鲜明的中国特色。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和“协和万邦”的仁礼之道等,加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新中国外交传统,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之魂,成为中国对外理念的本土话语表达。

三是重大的价值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乎人类最长远福祉、最根本利益的联合体,既尊重了各国的差异性,又超越了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纷争和地缘文明差异,因而不是以往外交理念的简单重复,其展现的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整体秩序观和共同价值论,具有划时代的指引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远景目标,也是规划纲要,更是解决方法。作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伟大创举和重要实践,这一全新话语主动设置“和平发展、共同振兴”两大国际热点议题,是用中国话语表达的价值追求和对外立场,实现中外两个话语体系的对接,必然赢得世界人民的支持,为国际话语权提供坚实的国际社会认同基础;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实践反映了中国正在积极引领国际前行的大国形象,必将加速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进度。我们应该以彰显中国特色、寻求发展共性、引领秩序重塑为基本原则,内外兼修,从国家发展能力、理念供给能力、对外感召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话语传播能力五个方面着手。

持续推动发展,厚植话语根基。国际话语权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比拼。面对经济快速增长与软实力提升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国际话语权方面的短板,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自身的国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取信于国际社会,以民族伟大复兴带动人类进步事业,这是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基础的首要前提。

传承文化精髓,展现话语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精神基因内嵌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只有发掘传统文化精髓,从中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推而广之,才能充实有吸引力的话语内容,进而形成“一带一路”“正确义利观”“亲诚惠容”等体现东方文化的新理念,实现话语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更有效推动中国理念的海外认同。

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载体,可以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贯穿到对外交流的方方面面。好的素材要以小见大,真实动人,蕴含道理,既讲和平发展故事,也讲人民友好故事和文明交融故事,做好中国内容的国际表达,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也会更加鲜活。在人类共通的情感诉求和精神追求中寻求突破点,在入脑入心、引发共鸣上下功夫,增信释疑。借助孔子学院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增强交流效果,向世界展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强国的良好形象,修正长期“他塑”形象造成的偏差。

参与国际事务,增强话语魅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机制和全球治理,承担起大国敢做善为的国际责任,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主要关切,增进国家间的相互信任,提高国际话语权的认同基础。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动设置体现中国立场和主张的议题,促使国际传播格局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转变。

提高传播水准,搭建舆论平台。强大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媒介是提升话语影响力的硬件基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要求,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不断推动媒介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包括互联网、广播电视、出版物、国际会议等话语平台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特别是要支持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实施国际化战略,提高硬件网络建设、信号频道、记者站建设、编导队伍的质量,做好传播受众分析,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在与西方媒体的竞争中提高中国声音的播送度,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延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辐射范围。要积极开拓公共外交的传播新路径,把握主场外交、智库交流、企业合作等发出倡议的机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形成话语传播的叠加效应,构建一套完整的对外话语体系,真正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塑造成中国引领时代发展的主导型国际话语。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话语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