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既老且病①,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②,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耶?”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人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③,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④,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⑤,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人,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淳熙九年九月三日⑦,甫里陆某务观记⑧。
(《全宋文》卷四九四二)
①陆子:陆游自称。
②杪(miǎo):树梢的细枝。
③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④觌(dí):相见。
⑤槁枝:枯树枝。
⑥堂奥:房屋的深处。这里比喻深奥的道理或较高的境界。
⑦淳熙:南宋孝宗的年号,时间从1174年至1189年,共计16年。淳熙九年是1182年。
⑧陆某务观:陆游,字务观。
陆游我已经年老而且多病,但仍不放弃读书,我把自己的居室取名叫书巢。
有客人问我说:“喜鹊在树木之上筑巢,它的巢远离人群;燕子在屋梁之上筑巢,它的巢常常接触人群。凤凰的巢,人们认为它是吉祥的;枭的巢,人们都想毁坏它。麻雀不能筑巢,有的夺取燕子的巢,这是残暴地(夺取)巢。斑鸠不能筑巢,它等待喜鹊养育幼雏时离开巢的时机,就居住在鹊巢之中,这是(斑鸠)不善于筑巢。上古有有巢氏,那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宫室那样的房子。尧时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那就是避免灾害的巢。前世在大山深谷之中,有学“道”之人,他们住在树洞之中如同巢穴,那是隐居者的巢。近来那些狂饮者,有的登上树梢大醉号叫,这又是颠狂之人的巢。现在您幸运地有屋子居住,屋室有门窗墙壁,还可以连接其他的屋子,可您却称它为巢,这是为什么呢?”
陆游说:“您说的话很有道理,只是您没进过我的屋子。我屋子里(的书),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摆在眼前,有的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全都是书。我的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伤忧虑,激愤感叹,都是和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妻子和儿女都不相见,就连风雨雷雹这种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起身,可书都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到了不能迈步的程度,于是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说完便带领客人进屋参观。客人开始不能进来,进来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着说:“这回我信了,它确实像巢一样啊。”
客人离去后,陆游我叹息说:“天下的事,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了解得详尽。我们这些人如果没有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察、研究,而只在藩篱之外胡乱地加以议论,这怎么可以呢?”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自警。
淳熙九年九月三日,甫里陆务观记。
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岁暮,陆游被罢官,直到淳熙十二年才再度被起用。罢官回家期间,陆游曾到云门山游览,曾到佛道寺院闲游,也曾花费一些时间修整自己的花园,但作为一个时时不忘报效国家之人,陆游将大部分精力用于读书,通过书籍陶冶情操、修养心性、体悟道理、钻研学问。
这篇《书巢记》就以陆游为何把自己的居室称为“书巢”为主线,生动刻画了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知识分子忘我的读书情景,同时表现了他对“道”即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在表現形式上,文章以问答的手法谋篇布局。首段开门见山,提出自己将居室命名为“书巢”。接下来用“客问”的语气,旁征博引,谈到了“鹊巢”“燕巢”“凤巢”“枭巢”,还有有巢氏的巢、尧帝时的“避害之巢”等等,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陆游所居的巢和这些各式各样的巢不同,是门窗俱在的房子,为什么称其为“巢”呢?
顺着这个问题,陆游用居室内的情景以及自己发奋读书时的情状做了回答,然后用客人的感受进一步证实把这间屋子叫做“书巢”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作者由“书巢”引出了更深刻的道理,即“闻者不如见者”“见者不如居者”,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和规律,我们如果不登堂入室,不做细致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就妄加评判和议论,是绝对不可以的,这样做只会离真理越来越远。警示作用一目了然,令人深思。(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