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方向与具体路径

2019-10-28 02:56邢晓溪
对外经贸实务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机构

邢晓溪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货币职能;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向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助推器。如今,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抬头,加速了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建和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为了更好地扩大开放,进一步加速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体系,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范围。外向型经济体系与金融开放密不可分,为此,中国提出了在上海自由区建立新片区,试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金融创新政策以及制度体系的职能定位,必然会影响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方向。由此,必须要正确认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目标方向,进而采取切实的措施来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一、上海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历程及定位

(一)上海自贸区金融制度体系创新历程

上海自贸区从2013年推进金融开放制度创新框架以来,经过数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与国际金融开放标准较为接近的市场准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市场活力。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制度创新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金融服务业开放、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跨境支付管理简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为投资及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创造了条件。

第一,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制度创新降低了金融服务业的准入门槛,激发了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的市场活力。截止到2018年底,上海自贸区共有39家法人实体银行,其中14家是中资银行的分行,25家是外资银行的分行,此外还有各类银行网点54家。上海自贸区的外资银行占到了上海市外资银行总数的19.6%,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银行几乎均在此设立了分支机构。与此同时金融租赁、航运保险、保险结算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也不断向自贸区聚集,金融服务业市场极为活跃。美国保险业协会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了中国首家航运保险管理公司,对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不断推出跨境投融资、离岸结算、大宗商品及金融衍生品交易、人民币跨境保险等新业务,也推进了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

第二,扩大资本账户功能来推进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上海自贸区各银行通过自由贸易账户的分账核算功能来为企业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结算业务,使得企业投融资汇兑更加便利,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自由账户在审慎监管原则调整的前提下,企业可以实现本外币的自由划转,使得其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日常业务等方面实现了本外币的自由流动,大大降低了企业汇兑的交易成本。截止到2018年底,上海自贸区内有超过3万家企业共开设了7.6万个自由贸易账户,累计办理各类本外币结算业务金额折合人民币29.65万亿元,交易范围涉及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与2016年相比,交易量增加了14倍有余。同时,为了保证交易安全,金融机构还为企业的自由贸易账户设立了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对账户内资金异常流动实施动态化监管,进而有效地控制了洗钱、逃税以及非法转移资产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第三,通过人民币跨境资金管理程序创新提升了人民币跨境交易以及离岸结算的效率,为人民币流通手段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通过建立企业投资或日常项目的负面清单制度,简化了外汇的审批程序,将过去政府职能从重视审批转向了重视管理,实现本外币双向资金池自由流动、集中管理和支付的功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监管机构还允许第三方支付机构参与人民币的跨境支付与结算,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账户融资和支付的便利性。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上海自贸区跨境支付和结算金额累计达到了8万亿元,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收支更是达到了1.89万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加了8倍和12倍。

第四,在利率市场化以及外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对接高标准自由区市场体系,为以后的金融改革奠定了基础。自贸区在金融创新中,对小额外币试行了存款利率上限的市场化调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挥了利率稳定器应有的作用,同时较好地避免了上海市场小额外币套利行为的出现,保持了外汇市场的稳定。此外,自贸区金融创新还放宽了金融机构大额可转让定单转让的条件,丰富了人民币的投资种类,拓宽了人民币利率波动的区间。通过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有效的简政放权,取消了外汇管理中多个事前审批事项,优化了事后监管程序,特别是对于跨国企业外汇资金结算的审核,取消了其融资租赁债权审批程序,为对外贸易投融资创造了便利条件。

(二)当前上海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应有定位

上海自贸区以国际高水准、开放程度高以及包容性强为建设标准。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改革与制度创新为其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就当前情况看,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改善贸易方式以及提高贸易利益等方面,依然达不到国际标准。有限的金融制度创新以及相关的实施措施并未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金融制度创新必须要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明确上海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应有之定位,确保其能够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体系转型的助推器。

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看,中国金融供给总量呈明显的过剩状态,自贸区的金融創新不能以增加金融供给为目标,需要在服务、监管及产品等方面深化创新。如果仅将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职能定位为特殊领域资本管制放松的试验田,这又与国家层面上的资本开放自相矛盾。从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看,美国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使得以美国为主导的区域性、双边性自由贸易及投资体系正在形成,对全球自由贸易及投资带来了更高的标准要求。而上海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只是立足于商品贸易的便利化,并未从根本上涉及到投资领域,特别是在资金管理、跨国资金转移等方面的改革较为滞后。与此同时,跨国金融机构正在加快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人民币跨境使用、跨境兑换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之后,加速了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接轨,这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大好机遇。在我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争取贸易及投资规则体系制定话语权的有效条件,也对上海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形成了倒逼效应。因此,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的职能定位就是要致力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二、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方向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使人民币具有世界货币的基本职能。尽管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但与世界货币职能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因此上海自贸区下一步金融创新就是要拓宽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明确其目标方向。

在贸易及资本领域,从私人部门角度而言,一国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必须要具备国际支付手段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同时还可以作为资产进行投资保值升值,也就是要具备价值储备的功能。再从官方角度看,一国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必须要具备能够干预外汇市场与平衡国际收支的功能,换言之就是要有官方支付手段和国际计价功能,还能够成为一国主权财富进行储藏进而成为储藏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是要拓展人民币的这些功能。

就当前人民币的市场基础看,在国际贸易领域,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支付手段的规模呈增长态势。在2016年,人民币作为跨境支付手段的结算金额为7.25万亿元,占到对外贸易结算金额的21.3%,到2018年,这个金额增加到10.56萬亿元。由此表明,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的地位日渐突出,人民币具有国际支付功能的基础。

同时,人民币在私人价值储藏手段(私人投资领域)和官方国际储备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从2016年第二季度开始,离岸人民币存款额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近3年来平均保持在2.05万亿元左右,在外汇交易量中占到4.5%的比例。尽管如此,人民币离岸业务大多数是集中在亚太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业务量比较小,与其作为世界货币所要求的储藏功能依然有较大的差距。显然,一国的货币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作用,要求该货币的发行国具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资本账户要完全开放以及投资自由化,且汇率必须市场化。人民币当前在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市场化等方面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官方储藏货币方面,就人民币现有的流通规模、兑换基础以及币值稳定性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具备作为官方储备货币功能的基础。

2016年第四季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次披露了全球外汇储备量及比例情况,以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资产达到了874.65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外汇储备的2.01%。到2018年第四季度,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突破了3.2%。由此看,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之后,其国际化进程是在不断加快的,人民币资产储备的功能得到了强化,对推动“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建设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达到了1.4万亿美元,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15.64%,其中出口额为7100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了9.8%;进口总额6900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了24.5%。在新增直接投资方面,2018年全年直接投资增长了150亿美元,比2017年增加了9%,同时吸引沿线国家的外资大约为61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了12.3%。可见,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发展较快,人民币的结算手段、储备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美元、欧元等主要世界货币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用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仅限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此外,美元、欧元两种主要世界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占比总和超过了75%,而人民币仅为11%,从这个意义上看,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职能的任务依然艰巨。

人民币国际化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在跨境支付、结算等方面的交易量逐渐增大,但其在国际投融资、储藏货币等功能方面市场基础依然薄弱。基于此,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兑换便利性,加大资本账户开放力度以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创新中,特别是在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因此,上海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的下一步目标就是要大力推进人民币市场化体系和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进而更好地实现人民币作为世界货币的投融资货币及储藏货币职能。

三、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路径

(一)推进人民币市场化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大资本账户开放力度。自由贸易账户在丰富人民币服务功能以及实现本外币兑换便利化等方面成效还是明显的。上海自贸区应该继续放宽自由贸易账户的限制,从机构、个人两个方面提升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和扩充自由贸易账户数量,并进一步简化开户手续,鼓励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包括个人开设账户从事跨境投融资业务等。目前自贸区很多企业主要是依赖于国内银行的融资,跨境资本市场融资力度比较小,有广阔的空间可供拓展。比如工商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依托自贸区分账计算单元,由其境外的关联机构或分支机构对企业在当地的投资项目进行融资审查和尽职调查,按照监管的要求对这些企业提供境外信贷资产登记,使其凭借资产登记可以在境外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快速融资。此外,通过渐进式的监管方式来为个人投资者开辟境外资本市场渠道,放宽个人跨境资本交易限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速推进自由贸易账户向资本账户开放,进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民币的储藏货币以及国际投融资货币等方面的职能。

第二,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是促进金融市场开放的基础和前提。一国的货币要具有国际投融资货币职能,发行国自身必须具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以及相关制度体系。当前上海自贸区在小额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尝试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具体而言: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赋予金融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定价权,扩大金融机构主动负债的定价空间。比如2018年8月,两年期的国债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国债融入到期货市场,定价权开始放开,进而在利差结构等方面能够提升市场收益率的预期,为市场定价提供了相关信息,拓展了利率市场化的操作空间。其次,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在上海自贸区内要充分利用利率市场的自律体系,确保利率改革向市场化的平稳过渡,尽快实现国内及国际市场之间的利率联动。

第三,扩大汇率自由浮动的区间。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灵活有效的汇率市场化制度是资本项目全面开放的条件,灵活汇率能够缓冲资本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维持央行货币政策的稳定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探索扩大汇率浮动空间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以外汇储备为后盾,提升其对市场的干预能力。扩大汇率自由浮动空间与优化外汇管理需同时推进,进而实现金融资产定价市场化以及发挥人民币储藏货币职能。当前上海自贸区金融机构通过其自由贸易账户系统为国内外再保险参与者提供跨境结算及投融资服务,可以推动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汇率的挂钩,进而扩大了人民币匯率自由浮动的区间。

(二)推进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一,拓展上海自贸区金融机构服务的功能空间。建立完善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是拓展金融机构服务功能空间的基础,也是保证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需要成熟的市场体系为保障,而拓宽金融机构服务功能空间,就是为了加速市场体系的完善和拓展市场体系的辐射效应,有助于离岸金融中心业务的开展。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需在完善现有离岸业务的基础,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债权性、权益性资产的规模,特别是要减少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限制,从而更好地激发二级市场的活力,扩大投资者来源。投资者越广泛,离岸业务的市场成熟就越高。此外,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开发金融衍生品,特别是离岸股票、基金、期货、期权等业务;试点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贷款业务等,进而加速推进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内外联动。

第二,拓展上海自贸区金融机构服务的区域空间。金融机构服务功能空间的拓展,是为了更好地激发离岸市场的活力。而区域空间的拓展,就是要扩大人民币在境外金融市场上的空间,直接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打下市场基础。一方面,推进金融机构现有的服务“走出去”,特别是要扩大金融机构发行各类金融产品的流通区域以及增加离岸人民币计价投资相关产品的规模,进而提升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能力。同时,还必须要积极推动自贸区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线上、线下平台相结合,促进跨境人民币互联网结算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如推进自贸区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提升金融机构在境外投资的持股比例,放宽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限制等。

参考文献:

[1] 郑国姣,杨来科,常冉.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金融创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探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7):16-23.

[2] 姚辰. “监管沙盒”的国际探索与中国选择——以上海自贸区为试点探索建立中国式“监管沙盒”[J]. 浙江金融,2019(1):70-78.

[3] 胡加祥. 我国建设自由贸易港若干重大问题研究[J]. 太平洋学报,201(1):72-83.

[4] 孙萌,宾建成. 上海自贸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探讨[J]. 经济论坛,2018(1):35-38.

[5] 乔敏健. 投资便利化水平提升是否会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19(1):143-152.

[6] 董志勇,李成明.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历程及其战略取向[J].改革,2018(9):15-26.

猜你喜欢
上海自贸区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黑龙江省复制上海自贸区税收政策可行性研究
上海自贸区跨境债券问题研究
对上海自贸区税收法律制度的分析
对上海自贸区税收法律制度的分析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