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丽
初识情境教育是在1994年,那时我在师范求学,但对情境教育的认识,对李吉林老师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书本里、课堂上。2001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因为那年我从海安实验小学调至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从此与情境教育靠得更近。此后的十多年,因为同处一所学校,几乎每天都会在校园里和李老师相遇,有时在美丽的甬道上,有时在迷人的镜心楼畔,无论在哪里相遇,李老师总会停下前行的脚步,笑眯眯地和我说话,有时候是一句勉励,有时候是一声问候,有时候说的是家长里短……我为身旁有这样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平易近人的长辈而感到幸福,也为能和她同处美丽的珠媚园感到骄傲!
翻开时光的笔记,那令人倍感温馨又备受鼓舞的一幕幕立即浮现在我的眼前——
2001年调进通师二附没多久,执教一年级的我就有幸和许多老师一起观摩李吉林老师执教示范课《大海》。彼时,李吉林老师已经年逾花甲,在别人看来颇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味。而实际情况是,当时新一轮课改刚刚兴起,许多老师对如何上好课充满困惑,已经63岁的李老师决定亲自示范,给老师们加油鼓劲。这堂课,充分彰显了情境教育的风采,对老师们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践行情境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我和同事们坐在真切的课堂里,用心揣摩着李老师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既为李老师贯穿全课的儿童立场喝彩,也被情境教育的魅力所深深吸引。那次听课后,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听课心得《像海一样深远》,居然很快就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这是我到新单位后发表的第二篇文章,心里很是激动。我知道,是情境教育的魅力让我的文章洋溢出光彩!那种实地学习的亲切之感、激动之情,18年之后的今天仍然记忆犹新——
“你们听过鱼宝宝的故事吗?”
“你们会哼摇篮曲吗?”……
在李老师有声有色的语言描绘中,自然而又本真的情意场景一下子在孩子们眼前铺展开来:阵阵潮润的海风柔柔地吹拂着,海上的船儿,海里的鱼儿、虾儿……还有那五彩缤纷的在海的浪尖上跳跃的阳光、星光、月光,组成一支柔美的摇篮曲!
当孩子们提问“为什么说大海像只摇篮”时,李老师用她那婉转、柔美的音调哼起了摇篮曲,她那轻柔而舒缓的手势、如痴如醉的神情,一下子扬起了孩子遥想的“梦帆”。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跟着李老师哼唱起来,小脸上挂满向往的神情,那一双双紧紧盯住李老师忽闪的大眼睛似乎在问:“咦?你怎么会哼摇篮曲的呀?”李老师呢?她正像孩子般沉浸在摇篮曲的幸福之中。
当李老师轻声地问“为什么说大海像只摇篮”时,教室里小手如林,一个男孩儿抢着回答:“大海上的波浪翻滚的时候,就像摇篮一样荡来荡去。”说着,还做起了大海扬波的手势。瞬间,教室里的手臂不约而同地、自然地和李老师做起了世界上那最简单却又是最形象、最激动人心的“海浪”,它正如摇篮般摇醉了虾宝宝,摇大了鱼宝宝,摇满了渔人的帆船,摇开了孩子们的心窗!
面对孩子们不可能个个看过大海的现实,面对“怎样才能使孩子体会到大海的深远”这一教学难点,智慧的李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南通城有条什么河吗?”
孩子们齐答:“濠河!”
“濠河的水怎么样?”
“清清的。”
“濠河很宽很大。”
“对,清清的濠河水绕着我们南通城缓缓地流淌。天气晴朗的时候,还能在河里看到岸上的绿树,就连天上的白云也跑到水里去了……”
没等李老师说完,就有学生抢着说:“那是白云和树的影子!”
“小朋友们真聪明!那你们觉得濠河怎么样呢?”
“很清!”“很宽!”“很大!”……
“对了。我们在狼山顶上看到的比濠河还要大,还要宽的水是什么?”
“长江——”
“比长江还要大,还要宽,还要深的水又是什么呢?”
“大——海!”孩子们高声回答。
…………
李老师这段精彩而又巧妙的导语,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出发,就像千万条小溪一路奔流,最终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大海般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层层铺垫、前后照应的巧妙设计,这种师生间融融如三月阳光的情感互流,生动地诠释着她那如大海般广阔的教育智慧。
十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我虽不是李吉林老师的徒弟,但却幸运地得到李老师的多次指点与无数关怀,我钦佩于她的人格魅力,亦景仰于她的学术精神。令人悲痛的是——
2019年7月18日,李吉林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作为晚辈、后学,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怀念与崇敬!
语文学科教学:开创情境教学之先河
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吉林文集》(八卷本),在扉页的人物介绍中这样写道:“李吉林,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的教育思想体系》一文中说:“李吉林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的、我国原创的教育思想流派的出现和成熟,也标志着我国一批当代教育家的涌现。”而作为教育家的李吉林老师,最初是在情境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中起步的,首先体系化建构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并由此向情境教育拓展、推进,直至构建起情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作为李吉林老师在语文学科教学方面杰出贡献的标志,一版再版的《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堪称情境教育的发端之作。这本初版于1988年2月,再版于1990年2月,2006年4月又编入八卷本《李吉林文集》的著作,1988年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1990年获首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也奠定了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在语文学科教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探究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这本书不仅是开山之作,也堪称高峰扛鼎之作。全書以1978年至1983年李吉林老师第一轮实验班的实践为基础,介绍了情境教学的提出、情境教学的实践与认识过程,论述了情境教学的特点及理论依据、情境教学的类型及原则、情境教学的创设途径及最优化、情境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并就情境教学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运用进行了阐述。诚如天津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田本娜在为《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一书所作序中指出的那样,“李吉林老师在我国开创了情境教学的先河。”
始于实践,终于理论,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上的探索,成为我国语文教育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情境教学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概括、对情境教学创设途径的归纳: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无不给一线语文教师以方法论的启示。而最为根本的,具有教育深远意义的,则在于李吉林老师总结的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这些基本原则的创生,深刻揭示了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原理,也为后续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的拓展奠定了基础。田本娜教授认为,情境教学是我国“境界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对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
从单科到各科:为发展儿童素质探索出情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成功实践,让李吉林老师意识到情境教学在各科的普适性,于是,她以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为基本理念,以创设情境的“六大途径”及情境教学“四特点”为导向,将情境教学从语文学科向其他各科推进,精心设计了实验方案,开始了“运用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与研究。经过数年研究,李吉林老师进一步从环境、心理、主体、目标四大方面,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她还从哲学、心理学、美学等领域获得借鉴,总结出情境教育的四大基本原理,即“情感驱动原理”“暗示导引原理”“角色转化原理”和“心理场整合原理”。情境教育把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审美、教育与文化综合地在课程中体现出来,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开拓了新的途径。
在1996年召开的“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李吉林老师作了《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的主报告,将探索的情境教育基本模式、基本原理及情境课程一一作了汇报,与会众多领导、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著名教学论专家王策三指出,情境教学贯穿的“情感”弥补了教学认识论一大缺陷;著名比较教学论专家张定璋认为,情境教学“五要素”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教学论文化适应性原则的空白;朱小曼教授认为,情境教育是对当代人类教育中困惑与未知的回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追求儿童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协调。1997年,《教育研究》分上下两期刊发李吉林老师的文章《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00年12月,李吉林老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运用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现场结题,专家组在鉴定意见中指出:情境教育以其独树一帜的理论与操作体系在许多领域作了许多开创性、独特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为促进儿童素质的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
此后,李吉林老师又申报了全国教育规划“十五”课题“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2001年)、“十一五”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与研究”(2006年),这两个课题李吉林老师均有相关专著出版,并分获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在2014年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特等奖第一名。
从小学走出的教育家: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典型样本
李吉林老师从小学教师成为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其专业成长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典型样本,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为儿童研究儿童,是李吉林老师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核心价值取向。她曾说:我只是一直秉承着“一切为了儿童发展”的初衷和自己确立的主旨,深感“为儿童研究儿童,易于发现规律”。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她认为之所以能够数十年坚持做“情境教育”一个课题,从不懈怠,推动自己的正是“儿童发展至上”的初心。她说,“为儿童着想,是我每天思考的内容”。为此,她这样阐述自己的教育观——“教育不仅为了儿童的学习,还为了儿童能主动地学习。教育不仅为了儿童学习知识,还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不仅为了儿童明天的发展,还要为他们的童年获得最初的人生幸福。”服务儿童发展的教育观,以及“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的童心说,是李吉林老师儿童教育哲学的精髓,这些直指教育本质的教育思想对教师科学育人实践具有永恒的引领价值。
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本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但是,李吉林老师没有限于实践,而是基于实践,走向规律探寻和理论建构。早在她探索情境教学阶段,田本娜教授就曾敏锐地发现,“李吉林老师不愧是当代具有才华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她既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又有系统的语文教育理论水平。在课堂上,她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在语文教学研究的百花园中,她又是一位能著书立说的语文教育科学理论工作者。”第一轮实验班毕业之后,李吉林老师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理论总结,写出了第一本情境教学的专著,奠定了日后的学术基础。这给有志于在专业上有所建樹的一线教师带来启示:一方面要扎根教育教学实践土壤,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科学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之路,方能抵达更为开阔的学术境地。不仅如此,李吉林老师还与学界保持良好的互动,她虚心向专家求教,并自谦为“大专家”牵手“长大的儿童”。几十年间,众多专家学者参与到情境教育的研讨之中,情境教育学派研究蔚为大观,这对一名小学教师而言,堪称奇迹。如果没有扎根研究、久久为功的深厚学养,没有转益多师、熔铸一家的学术自信,没有包容会通、虚怀开放的专业底气,没有思学行著、常作常新的学术作品,很难想象,儿童教育家的桂冠会这般闪亮?
李吉林老师已然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传奇,她曾无数次在讲话中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这绝不仅仅是一种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体悟。李吉林老师出道很早,1956年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就被推荐到省里参编教材。文革中,她也受到牵连,下放城郊学校。改革开放的春风,焕发了她的活力,40岁重新出发,走上情境教育的探索之路,这条路,她走了一辈子。63年扎根一所学校,40余年探索情境教育,出版著作32部,自认是“长大的儿童”,自豪于“在小学里念大学”。她的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在40岁以后,尤其是在常人本已退休的年龄取得的。这不得不说,是江苏省南通市这座教育名城特殊的人才政策成就了李吉林老师终身从教的梦想,但我们又不得不说,是李吉林老师自身一心“为了儿童”研究情境教育的不懈追求使情境教育散发出永恒而又璀璨的光芒!作为后学,自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实践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才是我们表达对李吉林老师景仰与敬意之情的最好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