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摘 要:受全球化影响,地方文化面临挑战。地方高校在保护区域文化特色、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方面有重要作用。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发挥作用:引导文化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方向;支持乡村文化振兴;助力文化扶贫。地方高校应该积极主动探索区域文化发展规律,守护好自身的文化家园。
关键词:文化 地方高校 区域文化
一、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发展面临挑战
“文化”是我们常见和常用的词语之一,在当代话语体系中,“文化”具有复杂的历史性,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含义,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和解释的数量超过200种[1]。尽管很难给文化这一概念做出界定,但是公认的观点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文化特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和高等教育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2]。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地区或民族的文化不会受到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没有任何文化处于隔离和封闭当中。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如何树立和宣扬本民族、本区域的文化形象,这一话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我们应该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全球化不是全世界都只有一种文化或者相同性质的文化,多元文化是平等和包容的文化。相关学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各民族生存發展、繁荣稳定的基础,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是当代世界的客观现实要求。[3]
不同区域文化各有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该地区的文化水平。另外,区域文化是人们在特定区域长期生活而形成的,深受地方传统影响,因此,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特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存在于他们的日常言行举止和衣食住行当中。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域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积累和变化,在新形势下区域文化更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4]
如何保护区域文化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个性,如何发挥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何引导人们认同本区域文化,都是地方文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地方高校和地方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两个子系统,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两者相得益彰,协调发展[5]。地方高校在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中应该主动作为,传承和守护好区域传统特色文化。
二、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相互关联
且在弘扬地方文化时存在一定挑战
(一)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相互关联
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大众化得以实现。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地方高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长足发展,地方高校在服务于地方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满足人们对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让地方文化在更大程度上得以普及。地方高校是“管理隶属关系在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以地方政府为主,主要面向区域、行业经济服务的高等学校,包括全日制高等学校、成人类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6]。地方高校产生以前,地方文化就存在,不同区域拥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申晓辉认为,“地方传统文化就是某一地区或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区域或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区域或民族发展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7]。地区传统文化是某一区域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区域鲜明特色的文化总和。地方高校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也使区域文化有了专门的研究队伍,区域文化通过地方高校得以进一步普及和升华。但是并非所有区域文化都起到积极作用,也有些区域文化(如少许保守、迷信等文化)可能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地方高校汲取区域文化的精华部分,摒弃其中糟粕,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文化发展。
(二)地方高校弘扬地方文化存在的挑战
高校服务地方文化方面存在许多挑战,突出表现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师资力量有限,没有培养地方文化发展所需人才,有关地方区域文化的科学研究不多,整体满足不了地区经济发展对区域文化的需求。因此,从地方高校层面来看,地方高校要主动融入地方文化,特别是本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培养,从各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增加区域文化研究投入,培养更多弘扬区域文化的地方人才。
有些地方高校财政主要由地方政府拨款,对高校财政投入不足,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也不够[8]。少数地方政府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地方文化发展基础比较差,没有形成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9]。从政府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给予相关经济和政策支持。
三、地方高校弘扬地方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发展,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资源和动力,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不同地区都有当地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本地区重点和优势产业,地方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高校本身具有文化事业性和文化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地方高校在与区域经济互动时,要围绕本区域的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结合地方特色,主动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地方经济作贡献。
通过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高校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加深文化科研合作;高校可通过与不同机构构建产学研一体、协同创新等多元机制,加大与企业合作;高校通过共建科研机构满足企业发展所需,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直接为地方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第二,围绕区域优秀和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专项研究和设计,为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培养相关人才。第三,地方高校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思想觉悟高、文化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10]
(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地方高校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是传承和研究地方文化最为重要的机构之一,是培养地方文化人才的主要场所。地方高校应该主动作为,为地方文化发展积极作出贡献。
地方高校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服务地方文化。第一,地方高校图书馆一般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保障[11]。第二,以地方高校作为平台的基地,联合本地区其他文化相关部门和机构,组建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平台,整合区域內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地方高校的文化和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和振兴地方文化。第三,地方高校自身可以组织系列文化活动,把区域文化传播落实到实践当中,如学校可以举办区域文化学术论坛,开展区域特色文化研究等,可以让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把学校打造成区域文化传播平台和热点[12]。第四,地方政府也可以联合地方高校,举办不同文化活动来推介区域特色文化。
(三)引领地方文化发展
地方高校是地方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地方高校在文化领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高校需要在区域文化发展和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这高等教育所需要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
第一,地方高校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地方高校要承担起引领地方文化的作用,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构建自身的文化特征[13]。第二,地方高校应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结合本校的现有资源和文化特色,寻找在地方文化中的精准定位,走差异化、特色化办学之路,从而引领地方文化发展[14]。第三,地方高校需要主动吸收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把区域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发展当中,高校可以有选择地把特色文化纳入到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
(四)支持乡村文化振兴
当前,国家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乡土文化面临冲击和危机[15]。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政策方针背景下,在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上,地方高校应该有所作为。
地方高校和所在地的乡村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对地方文化有丰富的研究基础。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有些乡村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面临失传的困境。地方高校可以根据乡村文化的需求,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地方高校可以根据乡村文化建设所需,提供地方发展所需的人才、信息、管理等各方面资源。例如,协助建立乡村文化服务基层点,共享文化资源;采取继续教育和定向培养的模式,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建立业余文化队伍,从而保护和传播地方文化[16]。其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利用先进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下乡、文化科普下乡,帮助乡村人们树立现代农业文化观念,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五)助力文化扶贫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难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促进脱贫。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持,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支持,文化层面的扶贫也非常重要。扶贫中应该重视地方文化价值,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构建乡村文化体系,提高乡土文化自觉,这一系列措施在脱贫中具有重要意义[17]。作为本区域的智力库和人才库,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探索各种方式,参与扶贫。
当前,我国处在扶贫攻坚的重要节点,国家通过项目、财政等一系列政策给予物质上的支持。扶贫先扶智,对贫困地区更应该从文化建设方面入手,不仅仅是投入资金和物资,也需要扶持当地人们摆脱贫困的精神,扶持当地文化的发展,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精准扶贫,加强乡村人才的技能培训[18],增强贫困地区人们脱贫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让他们拥有摆脱贫困的能力。
四、结语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约翰·汤姆林森教授认为,“全球社会”正在成为现实[19]。在文化方面,随着沟通的拓展,全球化强化了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相互依赖[20]。面对全球化对区域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地方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在保护和弘扬区域文化特色中有所作为。在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上,地方高校更需要主动承担其守护地方文化的重任,联合地方其他部门共同建设区域文化,促进区域文化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闵泽平,余全介. 现代文化理论导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1.
[2]Beverly Barrett. Globalization and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licy Reform in Europe[M]. Switzerland: Palgrave Macmillan, 2017: Preface.
[3]方铁,何星亮. 民族文化与全球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
[4]杜琳琳.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5]郭峰,任伟伟,牛欣欣,等. 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7.
[6]朱明.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3.
[7]申晓辉. 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8]刘敏. 地方文化建设的高校支持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15(10): 161-164,183.
[9]郭鉴. 吾地与吾民:地方文化产业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9.
[10]李月云,阚阅,吴琼瑶. 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32-37.
[11]赵莉娜. 高校图书馆在地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及服务对策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8(18):51-53,39.
[12]李建华. 大学的管理与伦理[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73.
[13]夏跃平. 地方本科院校新的使命:引领地方文化[J]. 浙江社会科学,2007(6):112-115.
[14]宋志章, 曲铁华. 引领区域文化视域下地方高校文化内涵建设的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125-127.
[15]吕宾.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 求实,2019(2):97-108,112.
[16]赖明谷,徐和清. 寻找发展:地方大学与新农村建设[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64.
[17]王晓芬,饶篁. 乡土重建视阈下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 云南社会科学,2018(3): 115-119.
[18]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 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27-135.
[19]Miriam Preckler Galguera. Globalization,Mass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he Influence of UNESCO in Botswana and Namibia[M].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8: 1.
[20]金惠敏.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全球化——约翰·汤姆林森教授访谈录[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1-20.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