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智
在湖南省中西部雪峰山山脉中段有一座山峰,海拔1493米,因“秦卢生隐于此,以西望武冈侯生所隐之云山”而得名望云山。山下的宝庆县隆中乡田家垄(今隆回县金石桥丰云村)汪家屋场中住着一户游姓人家,游家共有三兄弟,老大联光、老二联金、老三联耀。1903年10月10日,游联耀之子出生,取名游祖穆,字步瀛(仁)。游步瀛1923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后,在第一期第一队学习。1925年毕业后留校任政治部干事、第四期入伍生总队区队长、连党代表。参加了革命军第一次、第二次东征。第二次东征时升任东征军宪兵营营党代表随总指挥出征,化名“铁血余生”发表《惠州战役日记》。1926年担任黄埔同学会总务科科员兼文书股长、宣传科科长,还化名“铁血”在《黄埔潮》周刊上发表八篇文章支持北伐战争。1927年在叶挺率领下参加北伐。1927年率部参加南昌起义,挥师南下途中在三河坝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游步瀛的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农民,勤劳质朴,家中薄有田产,于是送游步瀛進学校读书。游步瀛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成绩十分优异。1915年,游步瀛考上了宝庆县国民学校,在高级班学习。是年10月,农商部宣布设立劝农员,颁布劝农员六条章程,以奖励农事。县城的见识使他意识到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必须从抓好农业做起。出于对农业、农人的热爱,1920年他来到省城长沙学习。
初到省城的游步瀛,在青年互助社的热情帮助下,来到长沙北门外的竹山园,投考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专修农本科。来到学校后,他发现青年互助社在学校设有“征友处”,吸纳大中学校的学生入社。亲历互助社义举的游步瀛在入学后不久便报名入了社。
游步瀛
在长沙期间,游步瀛结识了何叔衡、毛泽东、贺民范、夏曦、夏明翰等师友,课余听他们讨论国家形势,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2年5月,长沙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大会上,夏曦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演讲令游步瀛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夏曦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提出的“学生应代表人民痛苦,要走向社会,与工会、农会相结合,反抗帝国主义”等主张,他甚是赞同。在长沙求学的三年里,他目睹了北洋军阀的独裁,接触了民主革命思想,逐步确立了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理想。1923年4月,在何叔衡、夏曦等的引导和影响下,游步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之一。
游步瀛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拼命学习,涉猎广泛。1923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在省立第一农业专门学校农本科卒业。他撰写的论文《宝庆县之农业现状》发表在《农业研究会刊》第二号上。他从土地、气候、土壤、交通、教育、农业机构及农民团体、实业、农民生活、农民经济状况、农具等十多个方面阐述宝庆县的农业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希望。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游步瀛1923年5月17日成稿的诗《耕田好》亦发表在《农业研究会刊》第二号上,该诗饱含了他对自由的无限渴望与对独立的无限向往。文章开篇就是“农人呵!你安居乐业,无束,无缚,无羁,无绊。这一种自由的快乐,快乐的自由,谁能及得你。”接着就是“农人呵!我爱你,又羡慕你。都市的人几许为着肉体生涯,牺牲着自由和独立;他们的脚跟儿,是人家的车轮,他们的心房儿,是人家的机器,肉体的生涯,捆绑了自由。农人呵!天下的自由谁能及得你!”“快乐”“自由”也是他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心态的写照。
受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影响,游步瀛亦赞同实业救国,主张重桑农,启民智,兴学兴农,赞成从教育入手,改造社会。农本科毕业的游步瀛回到耕植欠发达的宝庆隆中乡,在家乡田家垄办了一桌毕业酒答谢父老乡亲。随后到宝庆农业劝建会工作。秉着学当以致用的思想,为改变“徒有其名的实业机构”“鲜有成绩可言的农业”,旨在使宝庆“农业有一番新气象”,他出任宝属农业劝建会编辑、主任。农业劝建会是一个提倡改良农事、保护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劝农组织。其主要工作是编农报,劝导人们重视农业、发展生产、躬亲耕耨。劝建会的另一任务是促进农民的阶级觉悟,交换各地农民消息,于农而寓兵。
此时,宝庆的进步社团亦如雨后春笋。其中,宝庆青年互助社是个宣传新文化,引导青年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的青年组织,常从长沙购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介绍俄国见闻的书刊。游步瀛担任青年互助社总务主任兼青年社会服务社副主任,致力于团结青年,引导和启发青年及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壮大革命队伍,改造社会。
理想与现实总有那么一段距离,以农振兴,游步瀛感觉到遥不可待,以教育改造社会,长路漫漫。游步瀛对劝学劝农有点动摇了,他感到救国应当通过政治。尽管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但此时的游步瀛还非常犹豫。1923年11月,中共三届一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积极推动孙中山、廖仲恺等改组国民党,会后,广泛教育党员群众,消除加入国民党的疑虑。1923年底,游步瀛回到长沙。1924年1月,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他在夏曦、夏明翰的介绍下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会上,廖仲恺向与会各位代表通报国民党在广州创办军官学校消息,并委托各代表推荐青年才俊。会议期间,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等七人为筹备委员,黄埔军校创办工作开始运作,湖南分配名额12名。中共中央局秘书毛泽东会议一结束便马上回到上海向陈独秀汇报,陈独秀立即召开在沪的中共中央局成员紧急会议,会议决定通知中共各地组织选派党团员、推荐党外有志青年才俊投考。
3月,时任中共湘区组织委员的何叔衡回到长沙,立即办理筹委会委托负责的湖南招生事宜。他遵照毛泽东的“多選派党团员或进步青年到军校学习,培养党的武装骨干”的主张,通知基层党组织推选党团或进步青年送清水塘参加选拔考试。党组织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军事干部。湖南的中共党员蒋先云、伍文生、赵枬、刘仇西、谭鹿鸣、游步瀛、赵自选、郭一予、李汉藩、陈作为等十人均在选派之列。按照考试要求,考选人要经过国民党人的介绍或保荐。根据组织安排,游步瀛的保荐人为湖南省工团联合会负责人谭影竺、戴晓云。鉴于赵恒惕的高压反动统治,游步瀛等于3月中旬来到清水塘秘密参加了黄埔军校的湖南初考,仅考国文,题目是“试论投考黄埔军校的志愿”。几天后,何叔衡通知游步瀛到清水塘办手续、填表、领路费。办手续时,何叔衡嘱咐游步瀛等18人秘密行动,分散搭火车、轮船到汉口,再搭轮船到上海去见毛泽东。在上海环龙路44号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毛泽东看了湖南党考取军校一期学生公函和名单后,当即告诉他们,复试考生人数很多,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理化等都要考,凭成绩取录,让他们赶快准备复试。游步瀛等湖南考生参加了3月底在上海秘密进行的长江流域和以北各省考生的复试,大家的思想文章都好,录取了八名。游步瀛等拿着发给的旅费和证明书于4月间到广州,报名参加全国总复试。最后的终试分别在当时的广东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内进行,试题由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张申府和几位苏联顾问编写:第一门考作文,要求学生论述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并提出救国良策;第二门考数学,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并考查他们的逻辑能力;此外还有历史、地理等科目的考试。这些科目对农本科毕业的游步瀛来说并不难。参加终试的考生有1200余人,三天的考试结束后又进行了口试。
1924年4月28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入学考试揭榜,正取生350名,备取100多名。5月5日进校,游步瀛被编在第一期第一队学习,5月31日,预备教育期满,6月16日参加开学典礼。一期学生中,共有蒋先云、游步瀛等33位中共党员,他们向往进步社会,有救国抱负,致力于挽救民族衰微,敢于牺牲自己。游步瀛在《陆军军官学校学生详细调查表》(1924年7月)中自填入校理由为:一则恨国际帝国资本主义侵掠,国内军阀压迫,及民生日敝之迫切;一则藉以锻炼健全身体,以便效使本党。
入学之初,游步瀛等中共学生没有自己的基层组织党支部。1924年9月,周恩来到达广州,11月成立中共黄埔军校支部,蒋先云任支部书记。尔后,游步瀛等党员在蒋先云的组织下开展思想宣传和组织发展工作,让第一期进步青年军人了解中共的政治主张和组织性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工作颇有成效,第一队的徐向前,第二队的周士第,第三队的曹渊、江世麟等79人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埔一期的学制只有半年,半年时间内要完成当时军官学校两年制的规程,其学习、训练任务非常繁重,而且还要不时地参加社会实践,承担孙中山指派的如担任大元帅警卫,维持社会治安,帮助训练农民自卫军、工团军,到广州市区参加示威游行,镇压反动商团叛乱等任务。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孙中山抓住直系军阀齐燮元与皖系军阀卢永祥火拼的机会,挥师北上,准备消灭反革命势力。9月5日,正式决定督师北伐,分路进入江西、湖南。12日,广东革命政府移大本营于韶州。孙中山亲率警卫队、飞机队及湘、赣、豫军北伐。蒋介石派军校教官文素松率第一队学生随驾护卫。蒋先云、游步瀛等中共学生参加。20日,孙中山在韶关举行北伐誓师典礼。据曾是第一期第一队的徐向前元帅回忆:“第一队作为孙中山的卫队到了韶关,任务是放哨、警卫。我们住在一个山坡上,喝水很成问题,水又不干净,蚊子很多,几乎没有不生病的。”为了不耽误学习训练和完成教育训练规定的课程,第一队学员一边为孙中山站岗放哨,一边参加军事演习。因辍学日久,患病者也多,10月7日,经孙中山批准,游步瀛等第一队全体135名学生返回广州黄埔军校本部续学。
1924年10月19日,游步瀛被分发至连队任见习官,每月薪金18元,膳宿与排长同等。很快,黄埔一期的学业已近尾声。11月30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至第四队学生毕业考试结束,考试科目为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执勤等基本军事学识,战术兵器交通筑城等四大教程以及制式教练等军事技能,及格者456人。黄埔军校毕业后,游步瀛留校政治部任政治干事。1924年12月26日,军校教导团第二团成立后,军校决定在教导团中也采用党代表制,需各级军事干部,游步瀛等共产党员选择了繁重、艰辛的政工工作,担任基层连队的党代表(统属政治部),具体履行行政检查、维护军纪,党务及政治工作的监视与实施等常规职责和“在战争时,党代表须以自己无畏勇敢的精神感化官兵,为官兵之模范”,吃苦在前,牺牲在前的特别职责。
1924年11月,大元帅府成立了“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1925年1月5日,党代表廖仲恺令政治部派伍翔、伍文生、冷相佑、郭德昭、刘畴西、余程万、罗焕荣、游步瀛、潘学吟等九名下级党代表,随同铁甲车队赴广宁从事宣传,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通过正月初二的“农兵新春同乐会”“1月21日的纪念列宁逝世一周年大会”,加深了与农民的革命感情,帮助农民群众提高阶级觉悟。1月26日,陈炯明军向虎门侵入,广州革命政权决定分三路东征讨伐陈炯明。黄埔军校教导第一、第二团和学生军由蒋介石、周恩来率领。2月1日,第一次东征开始,9日,教导一、二团连战连捷,向淡水、平山挺进。
1925年2月14日下午,“蒋介石率领黄埔军校教导团进占淡水城西南大钯坳各高地,淡水守敌林烈等闭城拒守。淡水城城壕宽深,城外地势开阔,城墙下用竹油火照明,用探照灯闪射,防止革命军乘夜偷袭,易守难攻。蒋介石和廖仲恺担心革命军在坚城下旷日持久,影响战争进程,况且这是东征第一仗,事关重大,当时决定组织奋勇队强攻”。2月15日晨,教导团各团挑选奋勇队100余人,计分7个组,每组15人,配攻城梯一架。刘畴西、彭干臣、游步瀛、赵枬、张隐韬、张际春、李奇中、江世麟等一期中共毕业生踊跃报名,争当奋勇队队长,10名长官(8名共产党员)率100名士兵组成敢死队攻城。第一个爬上城墙的是一名手持旗帜的共产党员,在他负伤之后,党代表游步瀛抓过旗帜,勇士们紧随其后,经过激战,取得了淡水大捷。共产党员江世麟、刁步云、叶彧龙在凌晨的总攻战斗中壮烈牺牲。1925年4月13日,教导一、二团改编为国民党党军第一旅。
1925年7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设立的最高执政机构大元帅府改组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7月3日,成立军事委员会,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等八人为委员。以黄埔师生为骨干的国民党党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任第一军军长,周恩来受任第一军政治部主任。7月,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开始分批入校,为方便管理,军校专门设立入伍生部。游步瀛出任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区队长、连党代表。9月24日,陈炯明叛军进抵广州近郊,27日攻占惠州,对广州国民政府造成包围之势。广州国民政府决定举行第二次东征。9月28日,蒋介石受任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为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10月1日东征军第一期队伍出发,第二期队伍于10月2日出发。东征军第一个要拔掉的钉子是惠州城。惠州守城将领杨坤如部5000多人,3年来据守惠州城,熟悉地形地貌,对守城战术颇有一套方法。东征军总指挥部、各特种部队、各部随员随总指挥于10月6日出发。游步瀛调任东征军总指挥部宪兵营营党代表,随总指挥部出发。当日晚9时,部队抵达石龙镇,总指挥部设在石龙商会。宪兵营驻培英小学,负责维持全军的军纪、风纪、地方治安及其他临时任务。游步瀛顺利完成宪兵营党代表应履行的各项常规工作职责后,于11月4日回到广州,将自己自10月6日至16日的11天工作及见闻,整理成《惠州战役日记》,约1.7万字。记录了东征军得到工、商、农、学各界热心支持和诚心援助的场景,行军沿途的令人触目伤心的生产生活惨状,惠州坚城被东征军两天攻破的惨烈战斗经过及攻克后管教俘虏、宣传布告、举行追悼阵亡将士大会、维持治安、庆祝东征军胜利、警戒巡逻等工作及活动。11月20日《中国军人》第八期刊载了游步瀛署名“铁血余生”的《惠州战役日记》。“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以后,游步瀛将自己过去化名为‘铁血余生所写的《惠州战役日记》及战役照片,一并交与袁秀珊(游步瀛之妻)保存,表明自己决战沙场的坚强意志。”
1926年5月24日,军校酝酿成立“黄埔同学会”,指定贾伯涛、李正韬、曾扩情、蒋先云等八人为筹备委员。6月27日,黄埔同学会正式成立。据关巩的《黄埔同学会会务报告》记载:蒋宣布他担任本会会长,曾扩情为秘书;总务科长李正韬,科员游步瀛、李超、金亦吾……办公地点在南堤钦廉会馆。
除蒋先云在选举代表时公开声明“不受选”之外,游步瀛等在黄埔的共产党员并未直接抵制,也没有拒绝在同学会工作。他们以此為阵地,为己所用。游步瀛任同学会总务科科员时兼任文书股股长。由于古文功底深厚,以理论宣传见长,游步瀛积极参与黄埔军校内部刊物《黄埔潮》周刊工作。黄埔同学会成立后,沿用军校政治部于1925年10月创办的一份半周刊(每星期三、六出版)革命刊物《黄埔潮》刊名,从1926年7月起另创办周刊出版,为32开本,由宣传科编辑股负责。《黄埔潮》周刊虽然署名“黄埔同学会印行”,但已成为黄埔中共党员发表言论的主要阵地。到1927年1月印行的26期中,共产党员发文54篇,其中游步瀛署名的达21篇,以“铁血”笔名发表的8篇,是中共党员中发文最多的。
正当北伐前线激战正酣之时,游步瀛等共产党员开辟了另一个北伐战场,那就是后方政治战线。他们利用黄埔军校出版的《黄埔日刊》《黄埔潮》《革命军》等杂志,对北伐军和广大官兵、群众进行大力教育。其中《黄埔日刊》日发行量达五万份,影响波及国外,被称为“东方人民的号角”。《黄埔潮》则奉令在北伐军中发行,每营一本,因第一军内黄埔生最多,故在第一军中每连发一本,用以传递战斗信息,鼓舞战士斗志,指导军官战术。1926年10月北伐军攻下武汉后,《黄埔潮》第十期刊登了游步瀛所写的《攻下武汉以后的政局与我们的工作标准》一文。文章通过对比攻克武汉前后的形势变化,得出中国政局的严重变化所产生的奉系、孙传芳、吴佩孚、北伐军四种新现象,以四种新现象来分析中国当时的政局形势。
在北伐舆论阵地,游步瀛等共产党员高举三民主义大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根本上澄清“孙文主义学会”分子对孙中山的曲解,狠狠地批驳了他们利用“孙文主义”来反对共产主义的虚妄,在与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6年10月出版的《黄埔潮》第十一期,刊登了游步瀛撰写的《孙文主义与列宁主义之比较观》论著的纲要及导言。他在导言中强调必须接受“孙文主义和孙中山先生所手订的‘联俄‘联共‘农工三政策”。从第十八期起,游步瀛化名“铁血”将《孙文主义与列宁主义之比较观》纲要余文连载六期,“洋洋数万言,分析了列宁主义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理论内涵、相互关系及其相通之点。以渊博的历史与理论的知识,对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作全面的阐述,让读者全面、准确地领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后续各期发表的文章中,游步瀛还分别提到“‘农工‘联俄‘联共三个伟大政策”和“孙总理手订的‘联俄‘联共‘农工三政策”。黄埔同学会在随后发表的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提出:“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总理订下‘联共‘联俄和‘农工三大政策,这是我们唯一无二的革命策略,是我们今后唯一革命之路,也就是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分水岭。”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26年12月黄埔军校同学会奉命迁往前线。蒋介石指示《黄埔潮》发行到第二十六期(1927年1月出版)停办,由在汉口新成立的黄埔潮周刊社续办。1926年12月,游步瀛被派往武汉,赶上1926年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扩编。1927年1月,第四军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叶挺任新建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副师长。1927年春,第十一军军长陈铭枢脱离武汉政府投奔蒋介石,张发奎因积极赞成反蒋,任第十一军军长,叶挺任十一军任副军长兼二十四师师长。为了改造这支部队,叶挺选派了独立团和由粤来汉的部分军事干部充实到其中,其中游步瀛任第二十四师七十二团营长(团长许继慎)。
1927年5月17日,就在第二次北伐正激烈进行之际,驻兵宜昌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突然发动叛乱向武汉发起进攻。武汉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讨伐夏斗寅,叶挺担负平叛的军事指挥重任。19日,夏斗寅叛军已进抵距武昌仅20公里的纸坊。叶挺临危不乱,指挥所属第二十四、第二十五师各一个团及新成立的中央独立师,在武汉工人纠察队、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湖北省农民协会训练班学员武装的配合下,英勇出击。游步瀛所在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二团于18日向占据纸坊的叛军发起勇猛作战,一举夺回了纸坊镇和火车站。19日,革命军与叛军主力展开决战,至下午2时,终于打败了叛军。随后攻克了叛军大本营咸宁城,粉碎了敌人颠覆革命政府的阴谋。5月底,第二次北伐获胜,武汉国民政府对第二十五师进行二次整编,游步瀛任第二十五师七十五团营长。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游步瀛等在武汉地区的中共党员积极响应,纷纷率部或随部到南昌、九江一带,听候组织安排。南昌起义胜利后,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调整了各级领导人员。游步瀛任第二十五师参谋处长。按预定计划,8月3日,起义军开始撤离南昌,5日早晨,游步瀛所在的第二十五师作为行军纵队的后卫最后一批撤出南昌。起义军南征途中,前委书记周恩来亲自安排陈毅到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当指导员。8月10日前后,部队陆续离开抚州,取道宜黄县境继续前进。至月底,起义军部分部队进抵瑞金,敌军已由瑞金退至会昌。
起义军计划于30日早上对会昌发起总攻。由于第二十五师是行军纵队的后卫,赶到瑞金时已经很晚,当天又根据参谋团的部署,连夜绕道洛口方向攻击会昌,在夜色中迷失了方向,未能按预定计划进入阵地。所以第十一军没能按时发起进攻。直至8月30日中午时分,第二十五师才赶到前线。叶挺明确交代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你们派第七十五团进攻寨岽,要快一点占领;……第七十四团接第七十三团左翼进攻,得手后由北面进攻会昌城。今天—定要占领会昌。你们还要派人同朱德同志的部队取得联系。”下午4时,起义军冲进了硝烟弥漫的会昌城,与敌九个团兵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最后起义军获胜,但伤亡也很惨重。战役结束后,叶挺、聂荣臻以十一军军部名义,传令嘉奖英勇作战的二十五师及该师领导人周士第、李硕勋、游步瀛等。
9月2日,黄绍竑部第四師先头部队2000余人,由白鹅坪开来,经会昌西北约30公里的洛口,到达城西北岚山岭一带。眼看天色已近黄昏,叶挺把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参谋处长游步瀛及第七十三团指导员陈毅等叫到跟前,果断说:“仗不能这样打,再拖下去,不利。我把所有的机枪、迫击炮和号兵集中起来。你们率领全体战士,把手榴弹带上。冲锋号一响,就冲上去,就是拼刺刀,也要在半小时内解决战斗,有把握吗?”指挥员们一起响亮地回答:“有”。机枪、迫击炮、号兵迅速集中,战士们弹上膛、刀出鞘、手榴弹准备就绪。叶挺一声令下,几十把军号同时吹响,机枪、迫击炮同时射击,战士们铺天盖地冲了上去,一下子就把来势汹汹的敌人吓破了胆。敌人纷纷丢盔弃甲,四散逃命,黄绍竑的先头部队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起义军占领会昌后,在城内大街小巷书写了许多革命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在会昌停留了两天,起义军即陆续返回瑞金。在瑞金,革命委员会召开了祝捷大会,和人民群众一起欢庆会昌战役的胜利。起义军在瑞金停留了约有一周时间,确定改道长汀、上杭入东江的行军路线。9月2日,起义军先头部队由瑞金启程,东进福建。部分部队迟至9月5日才从会昌折回瑞金,于7日离开端金向福建进军。周士第、李硕勋、游步瀛等所率的第二十五师仍担任后卫,最后离开瑞金城。
9月5日起,起义军先后开进长汀城,一路苦战,于18日到达广东的大埔县,19日占领三河坝。起义军占领大埔、三河坝时,周士第、李硕勋、游步瀛等率领的第二十五师2500人还在上杭开往广东途中。参谋团决定,游步瀛所在的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军由朱德指挥,留守三河坝,其余部队全部向潮州方向进发,夺取潮汕后,立即向揭阳、场坑前进,不在潮汕停留,计划于27日在梅江与留守三河坝的第二十五师会合。
第二十五师到达三河坝后派出工作队,在三河坝地区做群众工作,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还拨出一部分枪支给大埔县委和三河坝地区的群众。因第二十五师驻守的三河坝位于梅江、汀江、韩江的会合口,几面临水,不利于作战,朱德及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等决定,把部队从河西岸的三河坝转移到河东岸的东文部、笔枝尾山、龙虎坑、下村一带布防。师指挥所设在龙虎坑东侧高地,朱德、周士第、李硕勋、游步瀛等在这里随时准备迎击敌人。此时,曾在会昌战役中战败的钱大钧第三十二军经过休整补充,又纠集起第十八师、新编第一师、新编第二十师三个师的兵力,向三河坝疯狂扑来。
10月3日拂晓,乘韩江上大雾弥漫,敌人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强渡。一股敌人从大麻街附近渡江,占领了梅子岽地区,向第七十三团阵地发起攻击。由于敌人兵力太多,又占领了有利地形,第七十三团组织的反冲击未能把敌人击退。据《八月一日·南昌起义卷》记述:双方对峙中,龙虎坑高地上,朱德拾起了一支步枪。周士第挡住他:“朱军长,还不少你一个步兵!你在这里,我到前边去”。李硕勋说:“你们不要争,我们手上还有人!”参谋处长游步瀛说:“不错,我们在七十四团还留了一点预备队。我这就到七十三团去看看。预备队可以拉上去用一下了。”朱德拍了拍游步瀛的肩膀,嘱咐他小心。游步瀛咬咬牙:“今天死在这里,也不算冤枉!”说完一头扎进了大雾。第七十五团阵地受到了更猛烈的攻击,滩头前沿阵地数度易手,战斗一直坚持到午后。下午3时许,敌人调集大量机枪和迫击炮实施火力掩护,继续猛烈进攻。起义军官兵一面抗击敌人渡河船只,一面抗击已登陆的敌人,在敌人密集火力下,部队伤亡不断增加,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不下数十次。就是在这黄昏时分,游步瀛带着第七十四团的预备队从侧翼赶来增援。人数虽不多,但生力军一投入,官兵都大为振奋。一个反冲锋,又把滩头的敌军赶进了河水里,再次杀退敌人夺回了阵地。
随后游步瀛又折回梅子岽附近,指挥第七十三团反击。在激战中,他腹部中弹负重伤。“他用手顶住腹部,不让肠子流出来,仍坚守阵地靠前指挥。团政委陈毅发现后,下令让战士强行将游步瀛抬下战场,送进师指挥所。朱德、周士第、李硕勋见到一手顶住腹部,部分肠子已经流出来的游步瀛,立即让卫生员包扎,并派卫队送往后方。游步瀛坚持要随前线部队行动,经朱德、周士第、李硕勋紧急商议,游步瀛遂随师指挥所行动。”入夜,第二十五师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战斗,消灭敌人1000余人,缴获了大量枪支,但自己也伤亡官兵数百人。师部决定:师部主力连同伤员向外转移,第七十五团掩护主力撤退,坚持阵地至翌日6时撤离战场。
二十五师经过连日激战,撤出三河坝后转移到饶平县的三斗坑、天上峰、水牛子、下祠地区,保存有生力量2000余人,在饶平附近的茂芝乡与从潮汕撤出的第三师余部会合,约有2500人。10月7日,朱德在茂芝全德学校召开了部队和机关团以上干部会议,游步瀛因负重伤未能参加讨论。据饶平当年在场的老赤卫队员回忆,会议开始之前,李硕勋和陈毅特地到高阳楼看望游步瀛并征求他的意见。游步瀛有气无力但意志坚定地说:“同志们……要继续革命啊!我服从……服从组织的决定。”10月7日晚,部队由饶平十多位农军向导带路越过饶平、平和交界的柏嵩关,进入福建平和县境。部队经过柏嵩关时,在三河坝战斗中负重伤的游步瀛由于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24岁。据当年护送部队往平和的饶平本地向导刘荡(又名刘铜)生前口述,游步瀛在柏嵩关牺牲之后,按当地风俗,待到达福建平和附近时才将身体已经冰凉的他埋葬在九峰(平和老县城)以西的一个山坡上。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周士第、李硕勋、游步瀛等率领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七十五团肩负全军的后卫任务,多次打退敌人的追击、偷袭和骚扰,为南昌起义胜利成果的巩固作出重要贡献。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游步瀛用殷红的鲜血浸染胜利的战旗,用刚强的身躯铺平前进的道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与使命。(编辑 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