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乎中,而形于文

2019-10-28 02:53王士毅
书屋 2019年10期
关键词:神童文史书法家

王士毅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于1912年4月9—12日对武汉进行了旋风式的访问。其间,一位年仅十岁的书法女神童冯铸献给中山先生一副隶书联:“所作空前绝后,其人长乐永康。”上联歌颂了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孙先生的衷心祝愿。从字数上讲,上、下联各为六个字,有预祝孙先生及民国的事业“六六大顺”的寓意;一副楹联共十二个字,又可理解为作者乃至黎民百姓对孙先生的十二分虔诚之心。孙中山闻悉该联竟出自少年冯铸之手,故在接见冯铸时赞曰:“诚不愧女神童也!”小冯铸由是声名大震,慕名登门索其墨宝者,更是应接不暇,正所谓“一朝登龙门,声价高十倍”。

冯铸(1901—1949)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滠口镇的书香门第,二三岁就跟随老秀才习书法、背诗文,识字千余;五岁正式师从书法家,八歲晋京观摩历代碑帖,游览京华名胜;十岁冒着枪林弹雨在街头鬻书,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助饷……为此,大都督黎元洪亲自书赠“女士义举”匾额嘉奖。同时,素好书法的黎氏又收冯铸为义女,一时传为佳话。

冯铸没有辜负黎氏的殷切期望,其书法作品被选入1913年巴拿马世界儿童艺术展览会展出,并评为一等奖,获得金质奖章的最高荣誉。而后,冯氏父女专程驶赴上海,拜请当时名闻全国的书法家“清道人”李瑞清和“西泠印社”的篆刻大师吴昌硕为师。清道人教临魏碑,吴昌硕教习篆、隶各体。经过名师指点示范,加之本人潜心琢磨,终于使其书法艺术臻于不羁一格、笔法多姿的更高境界。时隔一个世纪后,其隶书作品仍在湖北博物馆与东北等地收藏。

浏览裴高才先生创作这部辛亥革命题材的非虚构传记文学作品——《冯铸》“楔子”中的这一情节,不禁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那是我任《黄陂文史》特约编辑期间,曾撰写《书法女神童冯铸》一文刊载在第四期上。反思当时为文之动机,一言以蔽之曰:情动乎中,而形于文。然则冯老乃父辈之同龄长者,且素昧平生,缘悭一面,“情”何由而“动”?概言有三:

一曰景仰之情。余幼年时,曾师从著名书法家杨树谋蒙学书法。先父将珍藏的冯老之墨宝悬于案前,作为临摹范本,并讲述其十岁时即笔走龙蛇,蜚声武汉,以及辛亥革命鬻书助饷和深受黎元洪之钟爱而收为义女等佳话轶闻。因而在我幼年的心灵中,即播下了无限景仰的种子。正如杜诗所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般的景仰之情,值逢编辑文史的“当春时节”,其情就油然而发,其文也应运而生。

二曰桑梓之情。1983年,余曾应聘编纂县志,嗣而返乡主编《滠口区志》,在此期间,为充实《人物篇》而搜集的本区著名人物之资料中,冯老是我引为桑梓骄傲的女中佼佼者。尽管区志半途而废,但原有零星资料,我仍然妥为保存。迨《黄陂文史》向余索稿时,遂欣然命笔,急就成篇。

三曰晚生之情。余与冯老之长子萧里千先生于1940年同时考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同届而不同班,彼此相见而不相识。但从同学中获悉,里千乃大名鼎鼎之女书法家冯铸之子。一年后余转读他校,从此天各一方。尔后,又与曾在师范同学而且与里千友好之易佑元等同学就读武汉大学,两度同学,过往较密。里千其人为经常谈及之话题之一。尽管里千不知同学中有我,而我却稔知同学中有里千。同学之情与景仰、桑梓之情融合而升华为视若母为吾母之晚生之情。为文之情更切,不言可喻矣。

不容讳言的是,这篇短文既是在“情”的多方驱动下而一气呵成的;却又是在“情”的猛烈冲激下留下了一笔“明知故犯”的谬误。在当时采访、搜集冯老的口头和书面材料中,都道是“冯老贫病交困,投江而死”。而我在结尾一段却违背事实地写道:“1949年,正当冯铸满怀病树喜逢春回,妙笔开放新花的热望,迎来解放之际,却因积劳成疾,沉疴莫挽。这位当年誉溢中外的女神童书法家,竟于是年7月与世长辞,实堪惋惜!”明明众说“投江”,偏偏写成病逝。而且我深知写史作传,必须求真务实,秉笔直书。然而在落笔时,一种莫名的悲愤与痛切扼腕的复杂感情,猛烈地冲激着我,不忍将一位卓有成就的巾帼书法家写成投江自尽的悲惨结局。同时,我也不相信冯老在走到了“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尽头,迎来了光天化日、苦尽甘来的前景之际,竟会做出如此了却一生的选择,从字里行间隐约吐露了我深表惋惜的遗憾。今天回过头来不难设想,更不堪设想的是,当年冯老被迫失业。生活无着,且夫亡家破,儿辈杳无音信,形影相吊,孑然一身,加之人情薄似纸,世态冷如冰,作为一介铁骨铮铮之知识分子,即使身处绝望之窘境,也耻于阿谀乞怜而食嗟来之食。正如屈原一样地“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是以宁赴清流,不失为洁身自爱之壮举。

梦想不到的是2003年重九前夕,区政协文史办一通电话告知,萧里千先生偕同其次子人毅,以及享誉武汉之文史专家徐明庭先生联袂遄返故里,邀余叨陪末座,闻之不胜欣喜。盖以萧君乃相逢而未曾相识的六十年前之同窗,徐君为相识而难得相逢的文坛故交。会见时,余不揣冒昧地直呼“萧里千”之名。这位年近八旬的离休研究员与高干,不免大为惊诧。迨话及当年师范之师友时,不禁顿生“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之同感。继而里千老弟说明此行之旨意乃为家慈立传,并出示《女书法家冯铸传略》初稿,一再嘱余全力以赴,俾得如愿以偿。余欣然承诺,不负所托。

2004年春,里千自京再度专程返陂,审定原稿并商榷出版事宜。适值同年6月武汉黄陂作家协会成立,在第一次主席会议上,余提出由作协出版“冯传”之建议,得到裴高才主席及与会同仁之一致赞同。7月,裴随湖北作家代表团应邀访问俄罗斯。返国途经北京,按约定日期访萧,并达成出版协议。高才先生热爱桑梓,而且衷心仰慕黄陂辈出之先贤髦士,曾先后出版《民国第一伟人》、《田长霖传奇》等巨著。接受撰述《冯铸传》之任务后,他主动而积极地根据原稿及里千不断寄来之补充资料,演绎成十数万言之鸿篇。呕心沥血,匠心独运,其爱乡尊贤之创作精神,实堪赞赏!

我与裴君虽相隔三十多岁,也许因都曾是教书匠之故,神交已久,2004年春我们一同做客电视台解读“无陂不成镇”的文化现象,更是一见如故。此后,我成为他多部专著的第一读者或特约编辑,对其致力于打捞“死档案”、抢救“活档案”,并反复考订,运用散文的笔触,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的原生态,著述累累硕果的乡贤“史记”系列,颇为感佩,莫逆于心。

此次绣梓的《冯铸传》中,不仅丰富了我多年前所写的那篇短文的内容,矫正了失实的谬误,从而更加翔实、更臻完善地记述了冯老的生平事迹,而且尤为主要的是使长期以来深切悼念、无限缅怀冯老之子媳及其后代的殷切期望得以实现,也使广大读者从冯老德艺双馨之光风、爱国匡时之亮节,以及锲而不舍之敬业精神的垂范中,受到教育和鼓舞,更可使冯老生平之光辉事迹,伴随滚滚东去之一江春水万古长流!

猜你喜欢
神童文史书法家
书法家周如璧
神童诗(二十五)
书法家·谢 锐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都是神童
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