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小时候和外婆去过几次乡下,被子硬得拉不到脖子下面,在地道的柳州市区孩子陈圆圆的印象里,农村无非就是脏乱差。2004年到深圳,在腾讯做无线增值服务内容,和农村更不沾边。甚至在2007年腾讯公益基金会成立后鼓励员工申报公益项目时,热心公益的陈圆圆还是找妹妹的同学,才联系到了一间需要修缮教学楼的农村小学。
农村,从来是遥远陌生的。陈圆圆没有想过,自己30岁后的人生会和农村的乡亲们深深绑定在了一起。
2008年,一直在腾讯公益基金会做志愿者的陈圆圆转岗到基金会,成为基金会第一个全职项目经理。2009年,腾讯主要创始人、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在基金会启动了“筑梦新乡村”定点帮扶项目,选择了贵州省雷山县、黎平县和云南省迪庆州三个地方,向全公司员工发信征集6位挂职干部,直接到当地去定点研究该怎么资助。
2014年,贵州黎平铜关村村民使用手机上的为村平台。
2018年12月,为村助教团教贵州黎平铜关村村民上为村平台参加村庄活动。
2011年,陈圆圆到贵州黎平县挂职时,项目已经执行3年,大多数钱还是花在了捐学校捐硬件上,农村公益仍没找到太大突破。陈圆圆说,她是最后一位挂职干部,就是想亲自去看看,农村公益为什么这么难做。
一个偶然的机会,2011年9月,陈圆圆跟黎平县铜关村的一位乡村教师回村。这个村是个侗族村,正好赶上一户人家“打三朝”,是小孩出生三天后新妈妈回娘家的传统仪式,比结婚还隆重,全村一大半人都出动了,一起唱侗族大歌。第一次见到这场面的陈圆圆被深深吸引了,立刻提议专门办一次侗族大歌的歌会。
当时的铜关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偏僻到百度地图和谷歌地图都搜不到,办一场2000人的歌会需要6万块,县政府拿不出。陈圆圆找到了腾讯网和腾讯微博,通过介绍侗族文化的专题报道,征集200名网友,每人支持300元来参观歌会。再加上其他一些捐赠,2011年11月11日,铜关村历史上最热闹的侗族大歌歌会开场了。
当天的歌会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村里人甚至第一次见到了因腾讯网报道而赶来的外国游客。村里因为歌会刚通了自来水,新修了公厕,歌会举办的前一天,县长找来一辆压路机把从乡里到村里的土路压了一遍,才让小汽车有可能开进来。全村大部分在外打工的人都辞工回家参加了唱歌,每个村民的脸上都泛着光。
这一天的热闹喧嚣,给陈圆圆留下了强烈的震撼。
“一个平日里凋敝的空心贫困村,可以迅速爆发出巨大的活力。”8年后陈圆圆依然感慨,“广阔的乡土大地蕴含着非常强的内生动力,无论表面多么落寞,它只是需要合适的契机去激发。”
然而,更讓陈圆圆始料未及的,是歌会之后的另一种强烈对比。一天的热闹喧嚣褪去,铜关村又迅速恢复了往日那凋敝的、毫无生气的贫困村景象。
陈圆圆心里非常明白,歌会不能天天搞,单个活动的效应会慢慢消退,村里还会恢复原状。
“这时候我第一次有了‘平台的概念,农村公益不能只单独做项目,要在村里有一块‘飞地。”陈圆圆说。在陈一丹的支持下,腾讯公益基金会决定追加捐资,在铜关村专项支持建设一座生态博物馆。
2012年7月,铜关村生态博物馆奠基开工,2015年建成试营业,至今仍平稳运转。博物馆鼓励村民们提供各种劳务服务,每年的游客收入约100万元,其中50多万元以用工报酬的形式发放给村民,约20万元利润进入村集体的可支配收入,定向使用于代课教师工资、村环卫费、消防器材更新等。
但是,生态博物馆这种线下平台的方式并不可复制。
“第一,成本很高,腾讯基金会前后资助了1500多万元,还不包括各种免费资源;第二,村里缺乏运营人才,博物馆的运营想交给村里至今交不出去;第三,村里也没有整合资源能力,游客仍主要靠基金会在深圳的合作伙伴推介。”陈圆圆分析说。
当时整个基金会团队很清楚,生态博物馆建成的一天,也就是“筑梦新乡村”项目最终收官的一天。铜关村的线下平台经验无法复制到其他乡村,农村公益的路依然迷茫。
转折出现在2014年9月,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第一次提出“互联网+”,并很快将“连接一切”升级为腾讯公司战略。这让陈圆圆眼前一亮,农村公益的线下平台有瓶颈,那我们要不要再试试线上平台!
众人皆知的铜关村“互联网+农村”实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为村”是作为留给农村的移动互联网工具包而诞生的。2015年8月,“为村”平台的上线发布会就在铜关村生态博物馆召开,这也是博物馆开门试营业的第一个活动。
从线下平台到线上平台,在农村公益之路上摸索了7年也困惑了7年的陈圆圆,终于又往前迈出了一步。
“为村”平台上线之后,陈圆圆开始了略显疯狂的宣讲之路。正因为这一路走来的一线体验,让她非常确信“为村”的价值。
陈圆圆说,直到去年她才想明白一件事。为什么每个乡亲都希望自己家乡好,可又不为家乡付出呢,总是说“我又不是老板我又不是干部,我做不了什么”,农村干部很苦,农村乡亲们的意见还很大。根源在于随着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农村的集体意识相对淡漠,农村的力量被深深掩盖了。如果能让农村的集体意识复苏,内生动力激发,事情就做成了。
“我们要做的所有事情只有一个核心,那就是提供一个恰当的支点撬动农村的内生动力,而且这个支点应该是和公司优势一致的。”陈圆圆肯定地说,“如果每个村民用‘为村工具以后觉得自己很厉害,自己对社区有价值,他也会为社区贡献更多价值,那‘为村就成功了。”
从2008年腾讯公益基金会启动“筑梦新乡村”定点帮扶项目至今,回顾与农村结缘的这10年,有一位乡亲是陈圆圆印象最深刻的。
“可以说,吴珍义改变了我的一生。”陈圆圆说。
吴珍义是当年铜关村的村长,2011年9月份陈圆圆无意间看到侗族大歌后提议办歌会,直到11月11日正式举办,每个星期吴珍义都要徒步一个多小时走到乡里坐车,去县城找陈圆圆,生怕她打退堂鼓不办了。吴珍义每次去找都要求请陈圆圆吃饭,而陈圆圆知道他其实很穷。陈圆圆说,村里到处是垃圾太脏,吴珍义就第一个带头跳到冰冷的河水里捞垃圾。
吴珍义的执着感动了陈圆圆,“这个人非常关键,没有他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做歌会,也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为村了。”
“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股劲儿,那种不会被命运轻易打败的劲儿,打败了也会又重来。”这也让陈圆圆对中国农民有了一个很深刻的认识。
为村10年,她找到了激发乡亲们的线上平台模式,创造了让别人创造全新自我的机会,而别人给她的反馈又让她充满了能量。
“感念腾讯给我十年时间去尝试农村公益的各种可能,陈一丹甚至在2017年没跟我们打招呼,就亲自去铜关村看了为村的实际情况,事后给予高度肯定,让我非常感动并对未来更有信心。” 陈圆圆说,“对农村、对乡亲、对公益,乃至对我自己,我的理解都不是一天形成的。我常想,回顾10年路,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