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述评

2019-10-28 03:02梁晓希
时代人物 2019年28期
关键词:商鞅变法改革

□文|梁晓希

商鞅变法

背景。从战国时期全局来看,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仅仅是一个二流国家。从版图来看,它比不上南方的楚国辽阔;从经济来看,它不如东方的齐国富裕;从军事来看,它不及毗邻的赵国和魏国强大。但是,它占据了较好的地理位置和拥有有利的经济环境以及改革传统。这也是商鞅在其它国家实践其改革主张受挫后看重秦国的原因。

从秦建国到春秋中期,秦国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商业的繁荣,奴隶主贵族为满足其奢侈生活,依仗权势侵占国家资财,加紧对奴隶和平民的剥削,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出现了秦简公“国内多忧,未遑外事”①的局面。为稳定统治、缓和矛盾、增加国家财力,公元前408年,秦简公实行“初租禾”,改变原来的剥削方式,依据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租税。赋税制的改变也使得田主的私有土地被认可,新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从幕后走向台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定户籍,“户籍为伍”②,即将五家编为一伍。这种新的户籍制不仅构成了新的基层行政单位雏形,更为重要的是确认了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个体封建经济的合法性。与此同时实行县制,县官由国君任免,县直属国君。秦简公和秦献公的改革是秦国生产力发展推动的结果。这些改革措施保证并扩大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强了国君的政治权力,客观上冲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制的发展。这样由经济发展唤出了改革,改革又反作用于经济,封建生产关系的优势日益显现,新兴的力量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增长。战国初秦国已从物质上、观念上架通了奴隶制迈向封建制的桥梁,从而为商鞅的大规模变法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那时候,为了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胜,首先就必须使本国在军事上强大和经济上富裕。所以,一些有作为的诸侯王纷纷广纳人才,推行改革。而秦国在人才机制方面是其它诸侯国不可同日而语。宗法制在秦社会中根植不深,对秦的发展、壮大乃至最终称雄统一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就选用人才方面论,“为政之要,首在得人”,不仅得人,且要使之受到重用,使真正人才进入统治上层充分发挥作用。此外,尽管秦国国君之位也是世袭的,但最高权力的行使并未局限于君主本家族狭小的范围。秦国的国家权力系统和机制呈现出开放的、灵活的、竞争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使秦这个春秋初年的边陲小国,物质积累迅速、军事实力增强而独霸西戎,而且为商鞅入秦手握重权实行大刀阔斧荡涤奴隶制、培植和发展封建力量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治条件。同时,宗法血缘观念的淡化,也利于秦国内阶级、阶层间的变动、重组,从而减轻了政治改革的政治障碍。

措施。商鞅分两步推行其改革,这体现了一个改革家的睿智。第一次变法的内容是:首先是建立编户齐民、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的制度。其次建立法制思想,为下一步大规模改革创造条件。商鞅制定的法令虽然过严过密,但是为他接下来的一步步的改革树立了权威。

第二次变法的内容则是: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制定户籍制度,改革税源、役源、兵源分配;实行负担公平的原则,改革税负制度;采取多种重农措施,扶植自耕农阶层;统一度量衡,加强数字化管理。

意义。首先,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较完善的封建专制的行政机构,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次,沉重打击了领主贵族,扶植了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其次,改变了秦国的旧习陋俗,促进了秦国与中原地区人民心理上的平和。再次,商鞅的法家思想,直接影响了其以后秦的社会思想和中国的社会思想。最后,商鞅的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激励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家。

局限。当然,商鞅变法也有其不良影响。军功爵的制定,使战场完全变成了杀场,士兵只为杀人立功得爵而战,使投降者也沦为刀下鬼,减少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不利于整体社会的发展。连坐法的实施,成为后来统治者镇压人民的法宝。商鞅变法建立的严刑峻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来秦朝成为一个突出的短命王朝。尤其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虽然对当时的秦国有利,却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在政府的压制下,商业发展极为缓慢,使国家经济发展减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延缓。

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王朝发展到中期,同样走到了与所有封建王朝一样不可避免地遇到的“瓶颈”阶段。社会危机严重,表现在: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面临北面强悍的辽国经常性进攻和西面的西夏的不时的骚扰,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已经够庞大而且还频频扩充的军队操练不勤,军纪松弛,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越来越严重,政府机构重叠,加上对辽、西夏纳岁币,国家财政困难局面更是雪上加霜。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克服统治危机,挽救北宋王朝。王安石被起用为相,主持变法革新,以图富国强兵。

措施。王安石主要从三个方面,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推行改革。具体来说:

表一

表二

表三

意义。 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发生在北宋中期,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问题大胆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③,值得肯定。

局限。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用人不当;改革措施本身存在缺陷;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动摇;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待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变法失败。

变法是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它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戊戌变法

背景。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早期维新思想,尤其是康梁的维新思想,为变法准备了思想基础。清王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和签订《马关条约》,震惊了朝野上下,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有识之士认识到非变法图强,才能“保国、保种、保教”④。

内容。政治方面,裁汰冗员,删改则例,取消重叠的行政机构,允许官员上书言事,废除旗人的寄生特权等。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局,保护和鼓励发展农工商业,设立路矿总局,发展铁路和采矿业,创办邮政,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取消书院,设立学校,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和学会,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等。

军事方面,训练海、陆军,裁减绿营,力行保甲,使用洋枪,改练洋操等。

意义。戊戌变法在近代化进程的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洋务运动后对近代化的继续深入发展阶段。它启动政治近代化,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推动经济近代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深入推动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大大推动教育近代化,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近代高等教育开始形成。

局限。 由于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存在依赖幻想,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的幻想;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变法仅仅维持103天,归于失败。

此外,维新派在后来的改革中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等主张,没有涉及土地问题,这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比变法之前和之初退步了。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的改良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改革开放

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中国,已经历了多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党和国家遭到极大摧残,正常社会经济秩序被打乱,一场寻求变革的潮流已经在暗中涌动。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终于被确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追赶世界潮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经受住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严峻考验,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新世纪新阶段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科学发展,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⑤

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循序渐进,大体分五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企业承包制。

第二阶段,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在这个阶段,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第三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至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这阶段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阶段,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第五阶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至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意义。中国的改革是在不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华民族走向了复兴之路。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与国际渐渐接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局限。在改革中,也产生了两极分化的不良倾向和较为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是今后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和纠正的重点。

通过对中国历次改革的述评,可以总结出下列一些规律。

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需要,这是改革的前提条件。

改革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也就是说,一方面,改革必须得到握有实权的统治者的坚定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其次,改革家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非凡的才能和创新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从总体实力来看,改革派必须超过保守派或者反动派。在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下,一个政权建立后,便会形成许多派系。这些派系,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往往结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网,代表着保守势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然而,所以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这主要包括财富和权力的再分配。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对垒。因而,谁胜谁败,这就得看实力对比。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这也是中国改革鲜有成功的重要原因。无怪乎谭嗣同对戊戌政变说出这样惊心动魄的语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未闻有各国变法而未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改革措施必须切实可行,政策制定和实施要以民为本,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措施的可操作性得强,而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就很可能成为保守势力反对改革的口实。

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推行,协调好长期性目标和短期性目标的关系,协调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许多次改革失败,就是因为改革派急功近利,想一蹴而就,不懂得策略。

此外,用人得当,也关系改革的成功。比如说,参与改革的人借着权力和便利肆行贪污,势必影响改革的公信力,使得改革丧失民心。

总之,改革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发展要求,有着不同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历史上的改革存在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或是某一阶级确立某种新制度的开端,或是作为某一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应当承认,改革虽然不能包括或代替一切历史运动形式,但它对调整和改变原有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确实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改革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改革已成为现今时代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猜你喜欢
商鞅变法改革
徙木立信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改革之路
商鞅: 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徙木立信
改革备忘
树敌太多商鞅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