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新雍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白银 730900)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类型,直肠癌根治术为常见术式,治疗金标准为肠癌全系膜切除术[1]。随着临床医学的进展,微创手术得到了广泛推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可明显减轻疼痛程度并加快术后恢复,但其对肛肠动力以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尚处于研究阶段[2]。本次以对比形式观察不同术式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
选取在2017年5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直肠癌确诊住院病患共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41:34;年龄区间37~65岁,平均年龄(51.49±4.82)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43:32;年龄区间处于39~65岁,平均年龄(52.07±4.67)岁。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经我院病理切片、MRI联合肠镜确诊,手术时癌细胞未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均符合手术指征[3]。
剔除标准: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既往史、合并肝转移、因肿瘤直径过大等原因腹腔镜中途转开腹术式、需行Miles手术者。
对照组实施开腹术式,全身麻醉,手术切口选在腹部正中位置约10厘米。探查腹腔,将肠系膜在结肠动脉位置切开,将结肠癌对应肠段分离并将血管使用钛夹夹闭。彻底清扫对应区域淋巴结,在距离病灶5厘米处切断肠管,吻合器操作下肠段吻合。
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术式,全身麻醉,建立人工气腹(5孔法)并合理控制气腹压力。置入腹腔镜探头,探查肿瘤位置。将肠系膜血管按照肿瘤位置分离,钛夹夹闭离断。使用超声刀将肠系膜周围脂肪结缔组织与血管分离,操作时注意对双侧输尿管的保护。将结肠外侧腹膜使用超声刀分离,将结肠脾曲或肝曲充分游离,帮助松弛吻合口。实施常规分离肠段、结扎血管、清扫淋巴结操作。距离病灶5厘米位置将肠管切断,在病变侧作纵行切口(4厘米长),取出病变肠段后吻合器操作下肠段吻合。
两组均将腹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
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持续腹部胀痛时间、GAS水平、MTL水平四方面评估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状态;从HPZ、ARP、RRP、MSP四方面评估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时肛肠动力学。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胃肠功能及肛肠动力学相关数据均以±s表示,以t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持续腹部胀痛时间、GAS水平、MTL水平,观察组更早顺利排气、缓解腹胀,GAS及MT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胃肠功能对比 (±s)
表1 两组胃肠功能对比 (±s)
?
比较在术后一个月和三个月时两组患者肛肠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两个阶段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肛肠动力学对比 (±s)
表2 两组肛肠动力学对比 (±s)
?
近年来,我国直肠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采用手术治疗是最为推荐方案。根据临床经验,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而言,腹腔镜手术下患者伤口愈合快、疼痛程度轻、手术切口小,广泛适用于临床。
肛肠动力学和胃肠激素水平直接对胃肠状态予以反应。在手术后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均有了变化,手术操作对其生理机能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方可恢复。由于直肠癌根治术会对肛门直肠的生理功能及解剖结构有所改变,患者术后通常需半年以上才可恢复至正常状态。胃肠激素指的是胰腺上胰岛细胞分泌以及胃肠道管壁上分泌细胞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能够作用于神经系统,帮助消化器官完成运动、吸收、分泌等功能,可对胃肠道运动产生抑制或兴奋作用。通过腔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途径对胃肠运动予以调节。手术创伤会造成患者体内儿茶酚胺含量增多,对胃泌素和胃动素的胃肠激素分泌产生抑制,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在应激反应下还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现象,对小肠运动和胃部运动功能产生影响。根据临床经验,术后可建议患者通过中医手段加速胃肠功能恢复,以中医按摩手法促使肠道蠕动,以中医针灸刺激对应穴位增强神经感觉,根据患者体质配置汤药加速伤口愈合并调节肠道状态,对腹腔镜手术效果起到辅助作用。以手法按摩为例,将手心搓热后沿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患者腹部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胃肠道的有效蠕动,将肠道内气体顺利排出。一方面可减轻气体压迫下产生的腹胀不适感,另一方面可让患者尽快恢复至正常饮食,帮助机体尽快吸收多元化营养。数据显示,采用腹腔镜术式治疗的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更早且腹部胀痛持续时间更短,胃肠功能状况更佳。说明腹腔镜操作下对患者的脏腑器官影响程度更轻。肛肠动力学方面,观察组HPZ、ARP、RRP、MSP四方面改善程度均远大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相对于开腹手术而言,腹腔镜操作在安全性及恢复效果上明显更佳,但术者需注意腹腔镜操作中人工气腹建立时的压力控制,并在手术完毕后使用生理盐水有效冲洗,降低术后脏器粘连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