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博洋
今年六月,文物出版社“敦煌艺术书系”又在敦煌壁画方面推出一部新作——《敦煌佛教石窟艺术图像解析》。所谓“解析”,顾名思义,本书的侧重点在于“解读”与“赏析”,力求帮助读者真正读懂敦煌壁画的图像和内涵。正如敦煌学研究泰斗段文杰先生在本书扉页前题词所说的那样,“佛国世界是现实社会生活的折光反映”。书名中虽然点出“佛教”二字,但作者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宗教范围,是在进行更广维度的更贴近日常民众真实生活的研究。敦煌壁画中的说法图、本生故事画和大幅经变都生动细致地反映出当时人民生活的各种情节。
本书共39章,上册从敦煌石窟艺术的基本概念讲起,历数自北凉到宋代各个时期敦煌艺术演进过程中的艺术特色,对敦煌壁画中的凤鸟纹饰、女性形象加以展开论述,下册着重于敦煌壁画中与佛教相关的部分,既有对壁画中反映的佛教世界观、人生观的宏大阐述,也有细至佛教世界中衣食住行、洗浴如厕等生活细节的考证,最后作者对壁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器物和古代娱乐休闲活动(如杖具、相扑、举重、魔术、斗鸡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将一幅幅生动自然的古代日常生活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
解读内容的趣味性,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读完了此书,你会发现,古人的生活远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相扑、举重,这些现代运动会上的项目,在敦煌壁画中均能找到。在敦煌壁画和其他中古时期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常常玩的竞智型游戏,其中既有流传至今的围棋,也有失传已久的双陆、樗蒲、藏钩等。甚至,当下流行的魔术,在敦煌壁画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前身——古代幻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表现佛教题材的壁画自然是本书着重论述的对象。除了对壁画中表现的佛教世界观、神佛信仰、经变故事进行解读之外,本书独到之处是对壁画中描绘的佛教世界里的理想化的衣食住行做出了全面的介绍和解读。其中不少古人对佛国天堂的想象,在现代生活中已成为司空见惯的日常。敦煌遗书《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云:“三春早吃频婆果,此间四月咬生瓜。”这样的场景,在今日由于反季节农作物的产生,早已变成了现实。敦煌壁画《弥勒经变》所绘“一种七收”的内容,画面中一般绘耕地、播种、收割、运载、打场、扬场、粮食入仓等情景,反映了古人对于提高粮食作物亩产的美好愿望,这些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也正在逐步实现。至于敦煌壁画中所习见的飞天、乘坐风车出行的西王母、骑天马出行的天人,在飞机被发明的当下,已经是普通民众都可以体验的了。
郑炳林教授认为《敦煌佛教石窟艺术图像解析》是“在掌握敦煌石窟艺术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结合敦煌文献、历史文献和敦煌历史遗迹进行多角度探讨、研究,运用以图像学为主的艺术学、美学、宗教学、经济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综合手段,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研究,为敦煌佛教石窟艺术的进一步研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新型的前沿平台”。 罗华庆研究员认为本书“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创新意识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此书中的考证有理有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避免以讹传讹,保证所发掘的敦煌文化遗产是真正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书中对敦煌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探讨,对于如何继承敦煌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