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杰 袁耕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聆听从北大荒出发的黑龙江版画持续迈进的铿锵足音,探究不同时期黑龙江版画所拥有的人民属性、审美理想、艺术品格、语言特征及所映射的时代风貌,体味艺术创作与社会进步的内在关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以版畫这一国际化的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当代中国壮丽如歌的文化形象,印证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辉进程。
黑龙江省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版画大省,黑龙江版画在我省十大艺术品牌中熠熠生辉。60余年来,黑龙江版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即1958~1978年的北大荒版画崛起和知青版画时期、1979~1999年的北大荒版画延续及嬗变期、2000年至今的黑龙江版画发展和繁盛期。
1958年,北大荒版画在三江平原上粲然崛起。那一年,全面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热潮涌起,十万转业官兵加入垦荒大军。在这支队伍中,一批年轻的美术工作者在艰辛的劳动生活之余,用手中的画笔和刻刀,用满腔的豪情和崭新的语汇赞美绚丽多彩的大自然,讴歌踏冰沐雪的垦荒者。苍莽雄阔的大荒底蕴、艰苦卓绝的垦荒生活、激情燃烧的岁月年华,给予了他们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激发了他们空前增长的艺术能量,催生出以色彩为重要造型元素、大面积和多版次套色的、迥异于传统木刻章法的版画范式。以晁楣的《荒原春夜》(1958)为发端,以晁楣、张作良的《到北大荒去》(1959)、晁楣的《金色的海洋》(1959)、《第一道脚印》(1960)、《黑土草原》(1960),张作良的《排障》(1960)、张祯麒的《暮归》(1960)、杜鸿年的《春的喧闹》(1960)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品横空出世。
1960年和196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牡丹江农垦局政治部在北京中国美协展览馆联合主办了“北大荒美术作品展览会”和“牡丹江垦区版画展览”。垦区版画登临大雅之堂和亮相权威媒体,在北京及全国引发轰动,迅速掀起“北大荒版画热”。在美术界、版画界,北大荒垦区版画的问世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气象和文化现象,而在社会各界,则形成了“北大荒热”。人们通过垦区版画作品发现,以前那片“远在天边”的蛮荒之地突然之间“近在眼前”,却又是如此色彩斑斓、美不胜收,从而形象地感知了从昔日“北大荒”向祖国“北大仓”转变中的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择取垦区两次晋京展览中的42幅版画作品结集出版,命名为《北大荒版画选》,这是黑龙江垦区版画作品首次由权威专业出版机构出版并面向全国发行。从此,“北大荒版画”这个响亮的名称便伴随着愈加繁茂、愈发精彩的垦区版画作品传遍全国,走向世界。这些诞生于垦荒大军和垦荒生活中的版画作品充满肥沃黑土的芬芳,洋溢着生活与时代的气息,构图恢弘、刀法遒劲、对比洗练、色彩生动,富于节奏与张力,构成了迥异于此前国内外版画语系的鲜明的风格特征,形成了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反映生活本质诉求、独具地域艺术风范的当代版画艺术学派,也使北大荒版画成为传播北大荒精神的形象载体。直至60余年后的今日,北大荒版画/黑龙江版画的美学价值、理论建树、画家集群、创作成果蔚为大观,为中国当代创作版画提供了全新的审美参照和语言范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文化影响。
1968年,黑土地迎来数十万城市知识青年。当年北大荒美术创作集体中最年轻的郝伯义此时年方三十出头,他承担起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交付的重任,召集各师各团中有美术基础的知识青年举办美术学习班,接续了陷入停滞的北大荒版画创作之路。关于早期北大荒版画的创作形态,晁楣先生记述:“同时作为办公室、寝室、画室和课堂的画报编辑部的大房间,实际上又像一个群众美术创作活动的招待所和转运站:画报内部同志创作进行到一个阶段,需要补充生活素材了,就三三两两地分头下到基层去。基层作者有时携带草图、成品从四面八方跑来征求意见,当天回不去,就挤在我们的大通铺上安营扎寨。在不足五十平方米的空间里,整天价熙熙攘攘,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彼时的北大荒画报社,俨然是垦区画家的集散地和创作大本营。兵团时期的知青版画创作形态,几近晁楣历史记叙的翻版:分散在各基层单位的美术知青们接到通知,打起背包,带着草图奔赴佳木斯兵团俱乐部集中创作,同样睡大通铺、吃大食堂,优势互补。
1974年10月1日,“庆祝建国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15位北大荒版画作者的20件作品参展,占入选版画作品的14.9%,大部分为知青作品;1975年5月,“1972~1974年全国美展部分作品陈列”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黑龙江版画作品《喜迎新战友》(高荣生)、《不夜的荒原》(王德源)、《激战前夕》(袁耕)、《耢雪催春》(陈玉平)、《垦荒新区》《北疆雪夜》(李璞)、《山林之歌》(杜鸿年)、《明日栋梁材》(周国斌、鲁永明)等8件作品参展,知青作品八据其七。
1980年,晁楣出任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在晁楣的推动下,在垦区版画创作集体的基础上,先后筹组了阿城、大庆、鸡西、大兴安岭版画集群,黑龙江省的版画创作队伍和创作成果呈现井喷式增长。1982年9月,“北大荒风情版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34位垦区作者的90幅水印套色木刻作品惊艳亮相,令人耳目一新,由于此前20年人们认知的北大荒版画均为油印套色,因而被国内美术界誉为“新北大荒版画”。此后,阿城、大庆、鸡西、大兴安岭接二连三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版画作品展览,一个省的多个地区扎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版画展览,且作品来自生活,格调清新,在国内绝无仅有。同期,黑龙江版画作品在历届全国美展和全国版画展上入选、获奖的数量领跑全国,由此奠定了黑龙江省版画大省的强势地位。
2000年至今,以黑龙江省美术馆和黑龙江省版畫院为行为主体,持续推动黑龙江省版画的发展进程。目前,我省拥有北大荒版画院、阿城版画院、大庆工业版画研究院、鸡西版画院、大兴安岭版画院、宝清版画院、庆安版画院、绥棱版画院、齐齐哈尔红岸版画院和省版画院大兴安岭及萝北创作基地、黑龙江(富拉尔基)工业版画创作基地等版画创作集群,以及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黑龙江工业学院等院校版画系或版画专业,拥有以于承佑、王僖山、郑子江、刘德才、陈彦龙、张泽新、张世勤、郭长安、修长明、孙铁成等为代表的版画学科带头人,全省有专职版画创作员54人,以教师为主的兼职版画作者一千余人,中小学版画作者逾二万人,其中国家级版画会员76人,省级版画会员近200人,是全国最大的有组织系统的版画创作队伍,使黑龙江省版画的可持续发展拥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不懈努力,黑龙江省美术馆已经收藏版画作品8000余件,其中1000余件来自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作品年代跨度逾400年,包括世界美术史记载的大师级、文物级作品。例如西班牙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弗朗西斯科·戈雅、对欧洲画坛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大家葛饰北斋、德裔法籍欧洲抽象表现主义创始人汉斯·哈同等巨匠真迹,初步形成了以黑龙江省版画、日本浮世绘、欧洲版画、法国卢浮宫铜版画为核心的国际版画收藏体系,目前,正积极整合其馆藏资源,推进“黑龙江国际版画博物馆”建设。
天高地阔的自然风物,厚朴凝重的文化品格,造就了黑龙江版画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蕴。作为北大荒版画学派价值取向、文化主张、审美理想、艺术思维的延伸、嬗变和拓展,黑龙江版画秉持了北大荒版画学派的艺术理想,保持了自身的文化定力,风格样式更加多元,在当代版画语境下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坐标与文化身份,巩固了黑龙江省的版画强省地位,获得了国内版画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赞誉,并且和全国版画家一道,共同谱写着中国当代版画创作的宏大交响曲。
从筚路蓝缕到花繁叶茂,从北大荒出发的黑龙江版画已经成为黑龙江优秀精神最为传神的形象写照,成为黑龙江省宝贵的艺术资源与品牌财富,版画艺术家们正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生活,辛勤耕耘,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气象,为提升公众精神生活品质,提供更多的审美愉悦和文化启迪而不懈奋斗中。
(张玉杰系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袁耕系黑龙江省美术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