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贵国 孙倩云 李成
黑龙江省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祥地,伴随着工人阶级特别是1888年漠河金矿工人为代表的产业工人队伍的形成,我省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1908年,中东铁路中国工人和哈尔滨市各界工人群众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政治大罢工,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1923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派干部到黑龙江地区考察工人运动,发动工人群众开展斗争,建立工会组织。1929年,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少奇直接领导了反对“中东路事件”的运动,并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中东铁路工人斗争总报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黑龙江地区工人和各界群众进行了英勇斗争。抗战胜利后,面对着遭到日本侵略者严重破坏的工厂矿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黑龙江地区工人阶级迅速组织起来,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黑龙江、嫩江、松江、合江四省和哈尔滨市以及哈尔滨、牡丹江、西满铁路局相继建立职工总会。工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为动员全体职工,发展生产,支援战争,解放全东北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22项在黑龙江省开工建设。翻身当家作了主人的工人阶级,以极大热情和神圣的责任感,全力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1949年,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20厂)工人自力更生,利用简陋的设备建设厂房进行生产建设。1950年4月10日,被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的中国第一个铝合金加工厂——哈尔滨101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破土动工。1951年4月15日,哈尔滨轴承厂建成投产。1952年9月30日,新中国第一个引进国外先进成套设备建设项目——哈尔滨亚麻厂建成投产。1954年11月1日,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精密工具制造厂——哈尔滨量具厂建成投产。1957年7月,哈尔滨汽轮机厂建成投产。从1949年10月起,在黑龙江地区广大职工中开展劳动竞赛,增产节约竞赛,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加强班组建设,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产品产量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涌现出一大批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起步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工人楷模。马恒昌小组曾在全国第一个试点班组进行民主管理,这是第一个组织工人技术研究倡导技术革新,第一个倡议开展全国劳动竞赛,第一个制定和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的工作小组。因第一个实行岗位责任制而享誉全国工业战线,而被誉为“中国班组建设的摇篮”。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黑龙江省建华机械厂、华安机械厂和庆华工具厂创造了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3项经验,又在总结其他企业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被毛泽东概括到著名的“鞍钢宪法”中在全国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创举,不仅使职工走上了参与企业管理的舞台,更对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提高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56年1月,省总工会根据全国总工会关于动员全国职工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议,发动全省职工,争取在4年内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2月,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铣工苏广铭等人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成为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先进生产者的典型代表。为带动广大职工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省总工会决定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全面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一竞赛收到巨大成效。1956年全省共推广先进经验4051种,涌现出各行各业的先进生产者13万人,全省工业总产值比1955年增长18.3%。在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中,全省各级工会大力组织职工群众进行技术革新,提合理化建议。全省职工一年中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0万多件,其中一半被采纳,创造价值1489万元。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石油产量仅仅12万吨,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面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成长阶段遇到的困难,在黑龙江工人群体中有这样一支队伍,怀着“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雄心壮志,钻透祁连山,在玉门油田创出“月上五千,年上双万”的世界纪录;有这样一支队伍,从1960年3月开始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以“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保開钻”的忘我拼搏精神,打出大庆第一口生产油井,这就是“铁人”王进喜带过的1205钻井队。“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是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
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有一片惹人注目的绿色。那绵延苍茫的大森林以其丰厚的馈赠,不仅为国家贡献了栋梁之材,更哺育了许多壮士和英雄,马永顺的足迹就从这里起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更需要林业工人的支持,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他克服林区作业条件的艰苦,顶着冬季零下三四十摄氏度西北风,顶着夏季密不透风的蚊虫叮咬,靠弯把子锯一个冬天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人完成6人的工作量,创全国手工伐木产量之最。他创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成为全国手工伐木教科书,他曾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并14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
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黑龙江省明水县的梁军作为全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与10万转业官兵一起参加北大荒的开发建设,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将5万多平方公里的漠漠大荒建成了名闻遐迩的北大仓。1950年梁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作为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梁军事迹的感召下,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12个姑娘组成了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梁军担任第一任队长。女子拖拉机手们驾驶着“铁牛”奔驰在北大荒的沃野上,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榜样。
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坚持科技进步和不断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是新时期黑龙江工人群体“劳模精神”的真正内涵,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和10名“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受到表彰。在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中,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在列,他是惟一一位来自石油和化工战线的杰出代表。他代表的大庆油田科技人员创造了大庆油田25年稳产高产奇迹,体现了“铁人”的顽强拼搏精神,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石油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进入新时代,黑龙江省广大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黑龙江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立足新时代,担负新使命,树立新形象,展示新作为。2019年1月8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两院院士——哈爾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站到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国家需要,就是奋斗的方向。面对荣誉,刘永坦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1991年和2015年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7年间,经过他和团队成员们的努力攻关,中国的新体制雷达终于从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耄耋之年的他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自然赋予了工会组织的先进性,并伴随着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和奉献。黑龙江工人自觉担负起这一时代的重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