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2019-10-25 01:51张洪波杨光孙洋
关键词:民族声乐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张洪波 杨光 孙洋

摘 要:民族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民族声乐应用型人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当前民族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逐一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状况进行展望。期望对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转型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144-0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中国民族声乐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声乐的传承对中华文明延续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广义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格局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繁多,风格各异。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可以理解为人们所说的“民族唱法”,它不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歌演唱(包括戏曲演唱和曲艺演唱),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由两者融会贯通而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艺术文化事业也呈在欣欣向荣之势,倡导新时代的民族音乐发展,培养民族声乐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对民族声乐不断的进行改革,观念不断更新,对问题不断探索,最终以培养民族声乐应用型人才,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本文主要对当前民族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梳理,对教育理论和指导思想、声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管理和评估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关心着民族声乐教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声乐选手曾在约54次国际比赛中获奖,这一时期,声乐表演专业一片欣欣向荣的场面,也逐渐走入高校。1989年,国家教委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和2002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1-2010)》。随着两个“规划”的提出,我国高等声乐教育迎来了加速阶段,1990年,我国高校数为1075所,开设音乐系学校约有110所。随着第一个“规划”的提出,2002年教育部又颁布第二个“规划”,主要规划了未来十年的艺术教育整体发展的目标,截止到2004年,全国拥有音乐专业的高校增加到388所,入学率也由1989年的3.67%增加到2004年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民族声乐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民族声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民族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在教育部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前,已有很多学者已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研究主要梳理2010年—2018年民族聲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状况。通过有关期刊文献及中国知网检索有关“民族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论文研究成果一共12篇。(见表1)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目前我国现行的声乐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培养的指导思想

高校教育依然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忽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并与中小学教育脱轨,相信一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会走进教师岗位,开始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如经验不足,缺少与学生互动的经验,不能很好地组织课堂,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伴奏能力不足,甚至教授的东西不能让学生理解。不能从“刚毕业”的学生与“新入职”老师角色转换等。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目前的在目前的高校开设课程中,虽然具有全面性,但缺乏对民族声乐的深入讲析,仅仅教授经典民族唱法内容和理论基础,大部分高校很少深入涉及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还是以西方音乐课程为主,忽略了民族声乐的一些文化与精华,不了解民族声乐背后的时代韵味,导致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声乐中缺乏兴趣,不仅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而且对我们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安排关联性不强,课堂效率低,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目前大多数学生还是以60分万岁的心态去上课,考前冲刺,考过为主。教学目的模糊,上课课程内容浅,没有深挖教材内容,教材建设中缺乏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和科学性,课程枯燥乏味,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理念不统一,部分学科关联性不强,无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三)培养方式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日益普及,当前教育手段陈旧,教学设备更新迟滞,未能追踪信息时代步伐。在课堂教学中,民族声乐主要仍然是以教师的示范教学为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上,可以考虑借助新的技术手段,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借助新的媒体观摩民族声乐大师级的演唱与教学,身历其境;同时也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观摩当下流行的民族声乐演唱歌手的优秀示范表演,让学生掌握社会需求的动向,学习到民族与流行结合的技巧等。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交流加剧,对高校毕业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挑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激烈的竞争既是一个机遇,同时又是一个挑战,因此,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在各个方面都要做好准备,高新技术遍布各个领域,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知识经济,产生了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新形式、新工具和新设备,影响越来越重,民族声乐教学要善于借助新的技术手段与设备,改革培养方式。

(四)管理模式

对专业音乐学院的管理模式照搬照抄,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不一致。21世纪又是一专多能的技术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驰骋的时代,单纯的以分数、学分、重理论、轻实践的方式去衡量一个学生,不能与时代接轨,这就需要我们对课程的结构,教学的模式,内容等做出合理的调整,更新,并且不断充实改进。音乐学科是一门对学生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学科,且分类很细难以兼容,而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钢琴,声乐,还要有扎实的唱功和演奏能力,但目前的培养模式,声乐与钢琴分成了两大学科,且不能同修,这样的模式下,声乐好的人钢琴不好,钢琴好的人声乐不好,所以,这对我们培养的基础教育人才的理念模式是违背的。

三、民族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展望

(一)对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培养21世纪的民族声乐人才,就必须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中国地大物博,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族声乐题材,民族声乐的大文化背景包括哲学,文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各类艺术和科学技术,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音乐文化的传承功能,这就需要了解不同曲风,不同伴奏,不同音乐风格。以陕北信天游为例,就需要我们研究它的地域,旋律特点,比兴手法,反应的当时生活情况,语境因素,甚至是地区争议。在学习民族声乐的过程中,这就需要专业老师给学生讲述一些民间戏曲的演唱形式和部分知识理论,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审美能力和素质,更是为了培养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瑰宝,这就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深入研究,把传统民族音乐与新时代特征相结合,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二)改革新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实践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仅仅凭借声乐理论和教学法的文字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字和理论很难表达出作品的内涵,随着全新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全面陶勋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以开放,包容,互相转化的心态进行教学,信息时代不仅推动数字化教学,更为我们未来的声乐教学提出了新方法。这就需要培养未来应用型人才中,应当多多实践课程教学,翻转课堂,老师在课堂上传授做教师经验,充分的培养未来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倡导与时代发展的新理念,做一名合格的音乐人才和做好音乐教师的一切工作。

(三)创新型声乐人才培养

伴随人民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声乐教育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专业院校的老师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里,很多优秀的教师受邀去小学课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起一种新的教学机制,提高传播声乐教学的目的,在培养声乐人才的这条道路中,一是要与基础教育保持一致性,注重学生经验直接获得和提高创新能力;二是要有鲜明的师范性,培养学生适应中小学教师职业的能力;三是要与我们的民族音乐相融合,发挥声乐教育的传承功能;四是创建新学科,使各学科间的关联性要增强,提倡声乐与各个学科互相渗透融合;五是不断探索前行,打破固有思维,“走”出去,走入中小學,加大实践实习力度,才是推动艺术发展,艺术创作的强大原动力。

(四)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最大社会功能和教育本身存在的价值就是“以人为本”,要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让想“教者”和“学者”共同成长,要立足于平时,立足于课堂,教师和学生要换位思考,同时教师也要言传身教。“以人为本”就是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检验我们教学改革的唯一标准,这也是声乐教学培养人才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五)立足于社会实践

要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力度,实践才是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实践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走入中小学课堂,参与社会调查,参与访问等,只有经历了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地“走”出教材,汲取营养,拓宽视野,既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又可以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印证课堂所学的知识;既以教材为指导,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能够迁移运用知识,又能够为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较大的空间。

民族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革,推动满足社会当前需求和民族声乐传承的模式创新。

任何一种创新都凝结着研究者的智慧与努力。民族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广大的民族声乐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姚青.高师声乐教学及其有效性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2〕买力坎·伊明.民族音乐研究综述[J].明月风尚,2018,(24):106-107.

〔3〕肖黎声.声乐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4〕高慎英.有效教学的心思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校教学变革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5〕赵炜民.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途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02):151-153.

〔6〕沈德鹏.新形势下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创新途径[J].音乐生活,2016,(01):84-85.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