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瑜 芦朝霞
摘 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乐观悲观倾向、负性自动思维与抑郁的关系。采用乐观-悲观量表中文版、自动思维问卷与抑郁自评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论:1.乐观与负性自动思维、抑郁存在显著负相关,且乐观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悲观则与负性自动思维和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悲观在是否独生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负性自动思维和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2.当性别与是否独生受到控制后,乐观对抑郁的预测效果不显著,悲观对抑郁的预测效果显著,负性自动思维对抑郁的预测效果显著。
关键词:乐观悲观倾向;抑郁;负性自动思维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039-04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通告显示,抑郁或将成为导致人们死亡的全球第二大类疾病[1]。经研究表明,抑郁与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等因素有关[2]。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抑郁状况的相关研究表明,在这一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而检出率在17.32%—54.24%之间[3]。抑郁是一种不愉快的、心境异常低落负面性情绪状态。如果长期都处在抑郁的状态,很容易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学者指出,在正常人群中,抑郁的发生率正在以不断上涨的趋势增加,成为现代社会危害人类身体与心理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4]。
已有的研究表明,乐观与悲观倾向对抑郁有影响,负性自动思维对抑郁也有影响,但没人研究过乐观与悲观倾向、负性自动思维到底哪一个对抑郁影响更大,因此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负性自动思维与乐观悲观倾向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一)试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在珠海某高校发放415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有效样本为379份,有效回收率91.33%。其中,大一回收有效问卷93份,大二112份,大三98份,大四76份。男性为150份,女性为228份,性别缺失2份。独生子女为145份,非独生子女为229份。平均年龄20岁,标准差1.363。
(二)研究工具
1.樂观—悲观量表中文版(OPS-C)
乐观—悲观量表中文版(OPS-C)。该量表由美国Cincinnati大学Dember等人编制,用于测试大学生这一人群的乐观和悲观程度。OPS-C包括56个条目,其中18个乐观条目,18个悲观条目,不计分数的20个干扰条目。采用四级评分(1表示完全同意,2表示同意,3表示不同意,4表示完全不同意)。中文版由徐超远修订,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25。需要注意的是,在乐观—悲观量表中,悲观是得分越高越乐观而不是越悲观。所以在本研究数据分析中,决定把悲观反向计分,以便于理解和分析。
2.自动思维问卷(ATQ)
自动思维问卷(ATQ)的中文修订版。该量表由Hollon和Kendall编制,是为评价和抑郁相关的自动出现的悲观思想的频率而设计的,当中涉及自信不足、个体的适应不良、渴求转变、消极或者无助的自我概念和消极的期待等方面的内容。包括30个条目,五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负性自动思维程度越严重。中文版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31。
3.抑郁自评量表(SDS)
抑郁自评量表(SDS),由Zung编制。用于评估抑郁状态的自评工具,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该量表含有二十个项目,分为四点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①代表没有或很小时间,②代表小部分时间,③代表相当多时间,④代表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
二、结果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中,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
(二)人口学变量的统计分析
1.性别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三个量表各因子得分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只有在抑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而在乐观量表两个因子以及负性自动思维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对独生和非独三个量表各因子得分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独生和非独在悲观和抑郁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独生的悲观显著高于非独,而抑郁则显著低于非独;独生与非独在乐观和负性自动思维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
3.年级差异
对各年级的各量表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年级的乐观、悲观以及负性自动思维整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抑郁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为了解各年级在乐观、悲观和负性自动思维上的具体组间差异,我们进行事后两两比较。结果发现:在乐观上,大一、大二、大三都显著高于大四,大一、大二、大三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悲观上,大一、大二、大三都显著高于大四,大一和大三显著高于大二,大一和大三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负性自动思维上,大四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大三显著高于大一,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三和大四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出“高年级高于低年级,相邻两个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的特点。
(三)各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各量表各因子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乐观与悲观存在显著负相关,乐观与负性自动思维、抑郁存在显著负相关,悲观则与负性自动思维和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负性自动思维和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
(四)检验乐观悲观、负性自动思维对抑郁的预测
在上述方差分析中,性别与是否独生这两个变量在抑郁上有显著性差异,为了观察乐观、悲观与自动思维到底哪个更能预测个体的抑郁,本研究决定把性别与是否独生这两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以抑郁为因变量,第一层放入性别和是否独生作为自变量,第二层放入乐观、悲观和负性自动思维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对抑郁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0.125(p=0.002),t=3.136;是否独生对抑郁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0.069(p=0.085),t=1.726;乐观对抑郁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0.070(p=0.120),t=1.559;悲观对抑郁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0.166(p=0.000),t=3.590;负性自动思维对抑郁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0.573(p=0.000),t=13.474。调整后的R2=0.412。
这表明,当性别与是否独生受到控制后,乐观的差异不显著,悲观的差异显著,负性自动思维差异显著。乐观每变动一个单位,抑郁同向变动0.070个单位,预测效果不显著。悲观每变动一个单位,抑郁同向变动0.166个单位,预测效果显著。负性自动思维每变动一个单位,抑郁同向变动0.573个单位,预测效果显著。F(<0.001)是显著的,所以回归模型整体的预测效果是显著的。
四、讨论
在量表的得分上,该研究的被试比前人的研究整体乐观些[7]。乐观的得分比前人研究的被试的得分高,而悲观、负性自动思维、抑郁得分则比前人的研究低。在性别差异上,本研究中抑郁的性别差异跟前人研究大致相同[8],女生在抑郁上显著高于男生。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多愁善感,这可用性别角色期望和男女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差异来解释。
本研究发现,负性自动思维对抑郁的预测效果最显著。这与Leucht的研究比较一致[9],负性自动思维对抑郁的影响存在显著相关。有研究对自动思维出现的频度与抑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做了进一步支持[10],研究通过观察前后对照组的数据,得出自动思维对抑郁程度变化有显著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自动思维是负性认知和社交焦虑的中介,社交焦虑障碍通常发生在青少年[11]。
此外,当性别与是否独生受到控制后,乐观对抑郁的预测效果不显著,悲观对抑郁的预测效果显著。研究发现,乐观与悲观倾向对个人的身心适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乐观作为积极主观体验越来越受到重视[12]。众所周知,现代人常遇到的一个心理健康问题是抑郁。了解抑郁的发病机制、早期干预和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五、局限及建议
(一)本研究的局限
在样本抽取上由于本人的被试资源有限的问题,不能做到完全的随机性和全面性,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本研究样本来源仅限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学生或者广东地区的学生,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大被试的范围和数量,做到更加的全面,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性。
此次研究所采用的问卷题量较多,有116道题。对于本科生而言,需要耗费最少15分钟的时间,长时间的作答和周围环境的嘈杂性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厌烦心理,导致数据结果的可信度造成一定影响。而且本问卷的小礼品为一根棒棒糖,对当今家庭环境普遍比较小康的学生来说,吸引力可能不是很大。由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考虑得更加全面、准备得更充分。
(二)建议
本研究对乐观与悲观倾向、负性自动思维、抑郁仅仅是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在探究负性自动思维的中介效应的时候,还未排除一些可能影响到数据结果的因素,或者是还未发现一些可能也会影响到数据的因素,所以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往此方向深入探究。
根據研究结果显示,负性自动思维在乐观对抑郁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乐观的人加以干预起到的效果是最大的。如此一来,预防抑郁将会更有针对性,成效自然也会更显著了。
我们发现在大量的研究中都表明,乐观不仅能促进个体身体健康,更能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心态水平和心理健康,它的直接成效是推动人体免疫系统的发展,间接成效是能够增加健康行为的促进和加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从而起到预防与治疗疾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rlow D H.心理障碍临床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87-354.
〔2〕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5(01):96-99.
〔3〕刘宇宁,金月兰.大学生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03):208-209.
〔4〕叶庆红,陈志斌,唐锴.大学生抑郁发作流行病学调查及干预现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01):2-3.
〔5〕〔11〕徐远超,吴大兴,徐云轩,张机标.乐观悲观量表中文版(OPS-C)在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23.
〔6〕张美.大学生自我接纳、元情绪与负性自动思维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曲皋师范大学,2011.45-49.
〔7〕汪涛,王乃文,胡鸿群,冯正直,刘云波.医科大学生抑郁情绪与自动思维、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442-444.
〔8〕阳德华.大学生抑郁和人格关系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03):216-217.
〔9〕Leucht S, Wada M,&Kurz A. Are negative cognitions symptoms of depression of also an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traits [J]. Nervenarzt,1997,68(07):563-568.
〔10〕郭文斌,姚树桥,黄敏儿,吴大兴.自动思维及归因方式对抑郁症作用的多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5,28(02):392-394.
〔12〕Calvete, Orue, Hankin BL.Early maladaptive schemas and social anxiety in adolescents:The mediating role of anxious automatic thoughts[J].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13,27:278-288.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