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晟
我和手风琴相遇,纯粹出于偶然。
我父母数次商讨,原因从来没有变过:那时候我还在上幼儿园,有一天父亲去接我,顺带看了看小朋友们的集体活动。他发现活动中我总是慢半拍。回来我父母商量说,这孩子可能反应有点慢,得找机会多练一练。于是父母决定让我去学手风琴。
刚开始弹琴应当是很兴奋的,毕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拨弄点东西了,而且懂了点节拍,可以看懂五线谱。但在这些兴奋的背后,其实是枯燥的练习。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真正的“枯燥”。当然,也有些时候会有乐趣。有一段时间,为了避免打扰邻居,我晚上都要去母亲的办公室练琴。其实母亲的办公室距离我们家只有不到300米,路上没有路灯,两旁都是茂盛的植物,传说不远处还有孤坟,加上当时看过一些鬼片,走起来总是觉得又害怕又刺激。等到明亮的琴声一响起来,瞬间觉得底气十足,一切鬼魅都退散了。
就这样,手风琴陪我从5岁一直到15岁,时间长达10年。每次上课,听到的多是“这里要弹连音,这里要弹顿音,这里要强,这里要弱……”在内心,我总是翻来覆去地想:“这些谱子都是谁写的呢?他想表达什么为什么不明确写出来?这些强啊弱啊的规定,能不能变呢?”但是我从来不敢提出来,也从来没有人跟我谈起过。
等到上了初三,学习紧张了,考级也考过了,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提出不想继续练琴了。这一次,母亲同意了,我喜出望外。
我再一次想起手风琴,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大二的时候学校开了很多选修课,我选了音乐系的“中外优秀艺术歌曲赏析”。课堂上,每一首歌先听几遍全曲,然后对着乐谱逐一讲解,然后再放全曲。我猛然想起,这首我弹过,那首我也弹过……在老师讲解的时候,我不必像旁边许多同学那样苦苦跟随,只要在脑海里稍加回忆,曲子的细节就跃然纸上,加上熟悉五线谱,看谱毫无压力,所以自己的回忆和老师的讲解水乳交融,十分惬意。
但是,困扰我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作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些编曲的人,怎么知道用什么调、什么旋律呢?一曲旋律,又是怎么变成演奏乐谱的呢?
毕业以后的一天,我在豆瓣网上看到有一支民谣乐队正在招人, 我欣然加入。但是很快发现,我完全没法配合,因为根本没有乐谱。“得,你这就属于一路正经上课的,只会演奏,离了谱没法弹,只能慢慢练了。”好在他们也有耐心,于是我们从最基本的开始。吉他弹一个音,我先跟着对齐这个音,吃准是哪个调,然后再慢慢跟上旋律,再慢慢配合节奏。民谣乐队的风格相当自由,磨合了几次,我渐渐能跟得上了。
就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终于明白,原来调是这样定的,原来旋律是这样出现的,原来节奏是这样决定的……一句话,这就是音乐。
再回过头去,仔细听自己弹的曲子,我又发现,其实音乐并没有一定的规矩。哪里快,哪里慢,哪里强,哪里弱,其实并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根据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变化的。这时候就体现出懂乐器的好处了——你完全掌握了诠释的能力,能够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诠释音乐。那种自由畅快的感觉,是听一千遍一万遍演奏也无法比拟的。
人生中可能有很多豁然开朗的时刻,很多时候并非来自师长的精心点拨,而是来自际遇,来自寻常同伴的寻常言行。虽然我没有和那支乐队的伙伴练习太多次,但我至今仍然很感谢他们,感谢那段经历让我忽然明白了音乐是怎么回事,让我能够一把掘出之前10年练习埋下的宝藏,让我多年之后还能重新遇见健康的爱好。
如今我时常在视频网站上看到手风琴的表演视频,看到各国的爱好者们用手风琴深情地演奏各色音乐。我确信,音乐是有门槛的,一旦你跨过了那道门槛,你就真正跨越了国家、民族、语言的藩篱,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