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慢阻肺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称,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类疾病。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咳痰、喘息、咳嗽以及气短现象,并且患者在进行肺功能的检查时常发现有持续性的气流受阻的现象,病情发作反复,在严重室或发生呼吸衰竭和肺心病等并发疾病[1]。慢阻肺的多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群体,慢阻肺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会导致患者的肾、肝、脑等器官受到严重的损伤,患者若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致死率极高[2]。相关的研究表明,对慢阻肺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进行治疗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有效的维持患者的气道通气功能,本次研究选取慢阻肺并发呼吸衰竭老年患者采用以上治疗方案,现回顾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慢阻肺老年并发呼吸衰竭患者100例,均为我院呼吸科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61岁-82岁,平均(75.3±6.5)岁;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61岁-86岁,平均(75.4±6.5)岁;组间自然信息可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与上述诊断标准符合,并具有呼吸衰竭表现;2.患者年龄均≥60岁;3.自愿对知情同意书签署,并报经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呼吸浅速患者;2.其他重要脏器合并严重疾患者;3.有上消化道出血风险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治疗:基础治疗+鼻导管的低流吸氧,并进行沐舒坦(盐酸氨溴索口服液)口服,进行10 mL/次,2次/每日,进行治疗。使用低流量的鼻导管进行吸氧,载流量为2.0-3.0 L/min;观察组患者在使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行以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即是使用(Bi PAP)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使用单向阀和口鼻面罩进行给氧,并将呼吸机设置S/T模式或是S模式进行治疗,患者保持呼吸的频率在14-19次/分,吸入的氧气浓度为30%-50%之间,而氧流量保持在5-8 L/min间;吸气初始值保持在6-8 cm H2O间并逐步调整为16-20 cm H2O;呼气初始值保持在0-3 cm H2O间并逐步调整为4-6 cm H2O;通气时间设置为3-4 h,并进行每日2-4次的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需统计数据均输入SPSS 20.0,总有效率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表示,实施χ2检验,行t检验,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慢阻肺老年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总有效率经评定为84.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2.0%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生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28.0%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生率,具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n(%)]
现阶段对慢性阻肺老年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能够显著的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相较于常规的药物联合鼻导管治疗,使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能够在减轻呼吸困难和纠正低氧血症稳定病情方面效果更好。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对慢阻肺老年并发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应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进行治疗,可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腹胀、咳痰费力、口干、头晕等并发症的发生率。